新型城镇化中的第一产业发展趋势

2014-04-16 22:34裴长洪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71期
关键词:中西部市民化城镇

裴长洪 于 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1980年的30.2%下降到2013年的10%,但产业内部结构得以改善,正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农业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有助于城镇化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将农民工市民化和棚户区改造作为城镇化推进的重点工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近期任务是要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的问题,要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支持,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加大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农民工市民化会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城市规模和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推动我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均衡增长,并用CGE模型得出,每年增多市民1000万人口,可促进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约1个百分点。2013年全国外出农民工16 610万人,增长1.7%,由此推算,我国农民工1亿人问题的解决,会推动经济很大比例的增长。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明显不足,2012年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60%,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不足50%。

大量的外出农民工转移到城镇生活,会使得农村的劳动力人口减少,因此需要发展现代农业。由2003~2011年间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以及农业用地比例下降,但是我国农林牧渔业产值逐年增加,农用机械设备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说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但是我国农业的生产率水平仍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以世界银行公布的代表农业生产率的人均农业增加值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用地占比高于美国和日本,但是人均农业增加值却远低于美国和日本,其中2011年我国人均农业增加值为713.3美元,而美国为49 816.7美元,日本为42 942.7美元。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意味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有序流转;意味着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管理;意味着生态保护、独具文化传统的现代农业的出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先进设备的使用,即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科技创新的加大,从而农业生产率得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在进一步增加农业人口收入的同时,也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剩余人口,使得大量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促进城镇规模的扩大。而城镇规模的扩大,使得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会随之提高,也使得土地需求和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需求增多,这需要政府进行合理的财政支持和补贴,优化招商引资政策,促进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中西部市民化城镇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魏县组的建立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