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夯实“金字塔”形医疗架构的底层

2014-04-16 22:34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71期
关键词:两条线常见病收支

李 会

如何夯实“金字塔”形医疗架构的底层

李 会

日前,北京正式发布《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未来5~8年的总体设计。其中,首次提出按服务功能建立“金字塔”形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大型医院将逐步大幅压缩普通门诊,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承担为居民治疗常见病、慢性病、重症康复等功能。

在“金字塔”的顶层,是国家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主要承担医学科研攻关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中层由区域医疗中心构成,承担区域内急难重症治疗任务。而基层则是网络化、广泛可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私人诊所),主要承担常见病、慢性病、重症康复和疾病防控等功能。

这当然是非常完美的设想。机构的调整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引导人的流动。这座“金字塔”的底层要如何才能吸引病人,又如何才能留住优秀医生呢?

朋友需要补牙,却被社区医院告知“没有牙科”。过了几天孩子发烧,急匆匆赶到社区医院,又被告知“没有儿科”,不得已还得赶到区妇幼,从晚六点排队到晚十点才看上病。

除了牙科和儿科,还有很多社区医院不能做化验,最后沦为药铺和输液点。和大医院里快节奏的医生们不同,社区医院的医生大多比较悠闲,主要接诊感冒发烧等常见病或慢性病,稍微复杂一点的病多是直接建议“去大医院吧”。

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收支两条线”的模式,体现不了绩效,做多做少工资差距都不大,医护人员没有积极性,更留不住人才。没有优秀的医生,诊疗能力受限,病人自然就少,如此便是恶性循环。

按照目前的医改思路,例如“医药分开”、“收支两条线”等,指向都是强化医生的“公益”属性,但医生是一个高技术含量、高风险,也是高劳动强度的职业,必然需要高工资来匹配,而目前却并没有足够的财政投入来支撑医生的高收入。

相反,此次公布的北京版医改意见进一步提出,把财政投入重点从“保供方”转向“补需方”,逐步加大医保投入,调整直接投入。也就是说,今后医院只有提供更好的服务、接诊更多的患者,才能获得医保补偿。

可是,财政投入越少,在收支两条线的情形下,医务人员收入越低,诊疗能力越低,吸引病患的能力就越低;与此同时,患者医保补贴提高,就诊能力增强,将更趋向于去大医院就诊。如此一来,矛盾恐将更加突出。

医疗改革已经推进几年,试点推出不少,各种举措也已经尝试很多,但时至今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应该说,与医改思路中存在此类纠结有关。

强调公立医院与医生的公益属性,就必须投入足够的补贴来支撑,这是必要前提。但问题是如此庞大的财政补贴从何而来?可以尝试将药品加成收归统一账户,再分配给医生。这样,既杜绝了医院“大处方”等医疗冲动,又可以保证医务人员的高收入。如此,“金字塔”形医疗架构的调整或许才能真正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

(晓宇摘自《中国产经新闻》2014年10月18日)

猜你喜欢
两条线常见病收支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秋季常见病要早防
2016年浙江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决定中国光伏发展的两条线
春季羔羊的饲养与常见病的防治
“收支两条线”生与死
曾被寄予厚望的“收支两条线”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需完善
家猪常见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