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影
(吉林工商学院思政部,吉林长春130507)
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最早的跨国“游学”开始,发展到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竞先推动本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可谓“一派繁荣”。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就有弊,高等教育国际化也不例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接受其所带来的丰硕便利成果的同时,也应注意承担其风险。
信息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隔阂,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看法,特别是在全国性、地区性乃至世界性网络大面积覆盖下,使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瞬间完成。在创造信息、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承担着重要角色,今天一些课程可以实现远程教学,跨不同学校、不同国家的学分修课可以通过空间转换实现,越来越多的沟通通过现代信息传播轻松完成。通过技术合作教育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教育咨询、图书资料、教育设备等,使教育内容的受益范围超过了国界。但这其中不能否认传播内容良莠不齐,一些西方价值观、政治意识、西方的主流文化观等一并传来,消解了一部分人的意志,在不断的文化冲击碰撞中很可能迷失了自我,进而选错了方向。而各国之间互派交流生和教师也是一种国际化的主要形式,让学生亲自到相关国家,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益于深入了解他国的教育,学习对方的长处,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而学术造诣较深的教师跨国互访又使不同大学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有了广阔的空间,彼此接受了不同民族的思维,让教学理念、方式等有了互换与兼容,使高等教育更加丰富多彩。但留学生归国也把所留学国家的教育理念、政治文化等带回来,西方的主流文化如果占领越来越多的领域,并蒙蔽更多人的思想,那就形成了潜在的风险。
社会转型期是复杂的,很多事情的界定是在模糊的状态,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人们盲目求大求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因素在国际化中日益增强,其中比较显著的表现就是留学生的扩招。凭借强大经济实力,发达国家在吸引留学生上也体现了其优势,刺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流向发达国家,而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1985年起,一直保持输出留学生数量全球第一的位置。[1]各国之间师生跨国交流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而在这一国际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国际交流给接受国各个方面带来了利益,所以今天留学生市场成为各国竞争的一个领域,但这种商业化给高等教育蒙上了营利的色彩,教育的公益性受到了影响。
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基础雄厚,社会的现代化文明程度较高,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资金支持、设施建设上有了充足的条件,成为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阵地。而我国由于教学手段还不够先进,专业课程设置陈旧等原因,导致长期以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成为一种定势,甚至部分人认为只有高等教育越来越国际化,我们才能有机会成为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这种态势让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压力中盲目地学习,在教学理念、专业设置、规模方式、质量评估方法等方面一味追求与发达国家一致,教育出现了同质化,使其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特色。
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某一方面超过了一定的度就存在风险,对风险的预见与评估能让我们及早地采取应对措施,以期把风险值降低到最低点。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商业利润、经济利益涌进了高等教育中,国际化变成了“教育出口”,大学成为赚钱的机器。“宣传”、“营销”这些元素出现在了高等教育中,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愈加泛滥,使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建设多了很多赚钱与否、盈利排名的讨论。特别是受发达国家近几年来以营利为目的吸引留学生的政策影响,在可观利润的驱动下,一些高等教育机构走向了市场化。应用类的专业迅速发展,大量扩招,导致了一些人文学科的萎缩,学术的独立性、大学的传统使命受到了挑战。面对排名的困扰、资金的急需,高等教育学术浮躁了,坚持不了自己的特色之路,人云亦云,在抢生源、办大办强的利益诱惑下,让更多的大学在市场化的洪流中失去了自我。把经济利益放在学校的生命线上,违背了大学的初衷,势必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大学在国际化中追求更多的自由,也导致政府约制力的下降,政府角色的缺位让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更如脱缰的野马,失去了方向,迷茫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把自己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逐渐渗透进来,通过不断灌输、宣扬本国的政治价值观,变相地实现了文化扩张与文化霸权主义。而我们由于国内部分人过分看重了国外的文化思想,甚至出现了崇拜的心理,这就导致严重后果的出现:盲目效仿、照抄照搬,简单复制。其实国际化并不是要全球的一致性,相反文化的多样性才是多彩世界的本真,一味追求国际化,甚至把别人的理念、文化全盘接受,并移植于自己的高等教育中,这种失去自己本土优秀文化滋养的高等教育势必会凋零。其实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也是一种中西文化的博弈、竞技,文化的强势与弱势的对抗,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教育的发达技术以及其领先的政治地位,把自己的主流文化灌输进来,占据了教育输出国的地位,而大量教育输出内容中又隐含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直接导致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文化的殖民主义,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可能成为西方的附庸”。[2]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用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进行了一场新的演变渗透。另一方面大量留学生回国后由于受西方文化长期影响,他们难免会对留学国家的文化表现出亲和力,甚至盲目地崇洋媚外。[3]如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毫无防范,乐此不疲地接受、内化,那么这个思想文化的主流阵地就被西方世界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且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胜利战争。所以抵抗西方文化在教育国际化中单方扩张,警惕、防范文化霸权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办学方针等形成了巨大挑战,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办学模式,成为许多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教育发达国家的模式被更多国家和地区所模仿,这使得很多国家往往都采用了一种模式、一种标准:学习——照搬——趋同,这种模式虽然使一些学科的国际化有了统一的标准,便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认可,但这种趋同却隐藏着特色遗失的危险。[4]大学没有了自己经久传承的特点,在办学之路上丧失自我,看不出个性与内涵,这种全然不顾特色的一味效仿,直接一个结果就是千校一面,也就没有了生存之基。
面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决不能以舍弃政府权力去换取经济自由,在任何时候,高等教育国际化都必须考虑民族国家的利益,并以不同的方式实施国家管制,这是由高等教育的本性决定的。[5]高等教育在全球国际化的背景下,不能完全运用经济市场化的法则,毕竟高等教育具有社会公益性,培养对象是“人”这种特殊产品。所以政府作为监管教育的职能部门,必须从国家全局利益出发,以不同的方式对高等教育实施灵活管制。对于高等教育的财政给予充足的配备,对于一些基础的人文学科要扶持建设,让高等教育既培养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也为民族未来发展奠定一定的文化积淀。当然政府的监管力度加强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丧失自主权,而是监管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不能僵化死板,束缚高等教育的手脚。其实这里主要指的是政府角色不能缺位,给国际化中的高等教育做个领路者,防止泛滥的市场化把高等教育引向歧途。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根基,也是我们迈向国际化的基础,保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特色是防止文化霸权主义侵蚀的重要核心。在文化多元并不断冲突的今天,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就应保持冷静谨慎的态度,明辨是非,在比较中学习、吸纳、鉴别、改造,结合中华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自身的需要,以批判的眼光吸收其精华,而不能盲目接受。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起着对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作用,把自己的特色文化展示给他国,让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的魅力。正如有些学者提到的“中国的大学未来不仅仅是为国内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而且要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由百年巨变得来的历史教训介绍给全世界”。[6]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在引进外来文化进行批判吸收的同时,不断传承发展创新自己的本土民族文化越来越成为共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见坚持文化本土特色,防止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才能在多元的世界里发出自己文化的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古老民族的底蕴与现代。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西方文化理论,辩证分析探讨,本着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在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地做好文化创新。我们说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才是强劲的,那创新文化就是文化生命力的体现,高等教育就是在传承文化中完成文化创新,从而保持大学独有的特色。中国高等教育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其职责所在。
每所大学的生存要么立足于地方经济,要么立足于国家教育大局,成功的大学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正确的办学方向与定位,并能找到自身特色所在。面对国际化大潮下的特色遗失的危险,我们要审时度势,确立合理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这是一个既定目标,有了目标相当于有了前进的动力,但这个目标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套用别人的模式理念,强硬移植,必会水土不服,而导致前功尽弃。所以办学目标要贴近实际,量体裁衣才是最佳效果。与此同时,为避免趋同化,遗失特色,我们必须立足学校本身,充分挖掘自身优势,选择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师资队伍优势、地方经济发展优势等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名品、精品,依托地方经济建设,摆脱千校一面的诟病,彰显独特蕴含,体现个性元素也是大学精神力量和生命所在。
大学肩负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多种职责,如能运用世界眼光与国际化的视野战略与发展方向,会让大学逐步汇入国际轨道,走向世界,赢得机会,更好地完成其使命。但这一过程并非平坦通达,也充满曲折坎坷,面对风险的渗透防患于未然,理性思考,明辨真伪,力求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化险为夷,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自己的梦想。
[1]肖凤翔,王光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2]许悦.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之路[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3).
[3]李永强.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4]李凝.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对接[N].科技日报,2006-11-09.
[5]孟照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及其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09,(7).
[6]许墨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