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忠孝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国际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116052)
国际产业转移(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随着辽宁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促进辽宁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结构、产业安全等方面的负面效应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已有研究大都集中在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及其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鲜有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角度来研究辽宁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果的。因此,结合辽宁省的具体情况深入研究国际产业转移与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辽宁外资来源范围不断拓宽,外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质量逐步提升,新能源产业的吸引力增强。除此之外,辽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还有以下两大特点。
1.制造业是辽宁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
工业部门一直是辽宁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其中又以制造业为主。2005—2013年,辽宁省制造业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36.8 亿美元,占辽宁省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45.5%。[1]
外商在制造业投资领域广泛,涵盖金属冶炼、金属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食品饮料加工、纺织、化学纤维制造、橡胶塑料制品等部门。[2]未来一段时间,制造业仍将是辽宁省利用外资的主体。
2.服务业是辽宁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领域
全球服务业的发展备受关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国家在金融、保险、商业等领域对外商投资限制的逐步放宽,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也转移至相关服务产业,辽宁省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例也有了大幅提升。2013年,辽宁省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90.4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1 亿美元,下降5%;第二产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71.6 亿美元,增长3.1%;第三产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4.7 亿美元,增长18%。许多跨国公司如IBM、微软、惠普等,都在辽宁省设立研发中心及工厂,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辽宁省部分劳动力,推动了辽宁省服务业的发展。5年前,外企在辽宁大都只设立销售办、代表处,而外资金融、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元素出现后,越来越多的外企开始把核心部门设在辽宁。高端服务业的引进,正在组成辽宁经济吸引力的有效因素。
国际产业转移所带来的资本形成、技术外溢、产业升级、贸易创造以及就业等效应推动了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但国际产业转移也给辽宁省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对产业安全的威胁、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方面。
1.承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减轻本国环境污染的压力,从能耗指标、环保标准等方面以税收等手段对高能耗项目实施限制,使得这些国家越来越多“两高一低”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客观上促进了辽宁省承接钢铁、冶金、化工原料等产业国际间转移的快速发展,但这将不可避免地给辽宁省的资源环境带来危害。另一方面,辽宁省在与其他省市争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某些时段由于引资心切,疏于保护资源和统筹规划,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争取项目,引进了一些“两高一低”产业和一批环保意识淡薄、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的企业,这对本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分布不平衡,不利于均衡发展
外商产业转移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会选择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辽宁省各区域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环境、政策措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所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也极不均衡。2012年,大连、沈阳两地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合计达到181.5 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67.8%。而实际利用外资额较小的朝阳、阜新、抚顺等7 个城市,合计为23.3 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8.7%。如果不能有效改变辽宁省各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均衡的现状,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愈加严重。
3.承接转移的产业不均衡,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发达国家间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高的第三产业,而辽宁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则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以制造业为主。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项目虽有所增加,但数目起伏不定。农业、能源、交通等行业承接的转移项目较少,特色产业及新兴产业更是寥寥无几。而且,跨国公司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获取的是产品价值链中高附加值部分的利润,而辽宁省的本土企业,往往获得的只是加工费用或原材料的成本费用,依然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3]外资投向的产业不合理,表明辽宁省通过利用外资来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近期内难以实现,反而进一步加剧了辽宁省产业结构失衡,更不利于优势产业的形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缺乏监管,不利于辽宁省行业秩序健康发展
大量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或跨国并购的方式将产业转移至辽宁省,大幅度拉动了地方经济,但如果监管不当,会对本省的企业和行业发展形成制约。跨国公司拥有本土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甚至是垄断优势,可以利用其技术、成本、股权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如固定价格、限制产量、滥用知识产权、搭售等限制性商业行为,妨碍自由竞争。跨国公司还可以凭借技术、品牌及规模经济优势,并购本省企业,对省内相关行业生产技术、设备、经营方式、经营理念、产品市场等实施不同程度的控制,同时构筑行业进入壁垒,影响我国行业的整体发展。
结合辽宁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几个方面的影响,本文提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转移对策。
1.坚持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既要把辽宁省自身资源、环境、劳动力优势与引进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有机结合,更要注重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众多因素,如资源配置效率、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等,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因此,辽宁省应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相结合,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吸收更多生态化、环保化的项目,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承接的产业中,要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对部分高污染产业进行低碳化改造。要引进、开发低碳技术、绿色环保技术,推动产业低碳化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引导官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意识,招商引资中注重提高质量,兼顾生态平衡,更充分地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效应,加强经济可持续发展。
2.提高产业承接质量,优化产业结构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与我国产业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第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第二,辽宁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比较明显:首先,在交通运输上,具有连接南北区域、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其次,具有巨大的能源储备优势,原材料、农产品、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等均较为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改善各地区经济发展软环境,促进产业转移均衡发展
国外企业在选择承接地时,考虑的是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优势,即环境竞争优势、产业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优势,因此,辽宁省各地区要认真审视自身法制是否健全、政策是否稳定、行政管理服务部门是否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银行系统是否健全、产业配套能力等因素,采取积极措施,如加快体制改革,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培育名牌企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完善金融体制,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等。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促进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促进产业转移均衡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视。[4]辽宁省各地区要素禀赋、技术水平、政策执行等方面差距较大,各地区既要合理分工,更要相互协调和补充,加强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引导和规划,促进产业转移在各地区均衡发展。
4.维护竞争秩序,确保辽宁省产业安全
要从辽宁省具体特点出发,建立重点产业信息发布和预警机制,在维护省内产业安全的同时,有力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行业内竞争状况的长期监管,建立外资企业定期报告制度。充分利用WTO 规则所允许的保护幼稚产业政策,在外资进入交通通讯、能源资源、石油石化、金融保险、重大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产业时,实行股权比例控制,确保对这些产业的主导权和控制权。[5]对于有可能形成垄断的重大并购重组活动,省政府应创建多部门联合的审查机制,以维护竞争秩序,确保辽宁省重点产业安全。
[1]辽宁省人民政府.对外开放[EB/OL].http://www.ln.gov.cn/zjln/dwkf/.
[2]鄂立彬,梁强.辽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战略研究[J].北方经济(综合版),2011,(16):73-74.
[3]牛青山.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4):135-139.
[4]李光龙.产业转移与皖江示范区的承接对策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227-236.
[5]孙垂强.劳动力视角下长三角产业升级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1-9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