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平 田 华
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张绍平 田 华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影响了校园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结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背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当前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催生出了一种新的校园形态,即信息网络化高校校园。同时依托高校校园和网络载体,由网络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碰撞交融产生了一种新兴的高校校园文化,即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附于校园网络平台,以高校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为主体,以主客体主动参与信息化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网页、博客、微博、飞信、QQ、BBS、手机短信等)为媒介,以发送和接受数字化信息为主要内容,具有校园文化特征的群体性文化。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第一,有助于大学生开放观念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二,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和培养其个性的发展。第三,有助于学生、教师和社会之间良好地沟通交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信息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同时,也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在师生中建立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但同时,由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特点,也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本文就负面影响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首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没有权威约束的范围内发表信息以及接受信息。而校园网络文化中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有害信息没有经过过滤而被广泛传播。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判断是非和鉴别美丑的能力有限,很难从鱼龙混杂的校园网络信息中分辨信息的对错、善恶、真假、美丑,进而导致思想混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尤其是通过高校互联网加紧对大学生思想文化的渗透,传播他们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同时网上还充斥着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攻击中国共产党的言论以及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言论。大学生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会淡化国家意识,动摇爱国主义信念,怀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其思想观念将受到很大的冲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有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的政治立场经不起挑战和冲击的重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二是对复杂的网络环境缺少警惕性,当前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中更关注网络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忽视了网络传播政治理念、坚定政治信念的重要作用。在QQ群、微信朋友圈、博客、微博等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载体上,很少看到政治理念的传播,使高校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乏力。
其次,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导致了大学生道德的缺失和社会责任感的减弱。近年来,校园网上各种有害信息、腐朽垃圾文化,比如网络暴力、色情、欺诈、犯罪等屡禁不止。这对于身体刚成熟心理不成熟,缺乏一定是非鉴别能力和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容易使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放松对自我的控制和约束,导致道德责任感的削弱以及道德的缺失。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前网络仍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网络管理法规,但在具体的监管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漏洞,暴力、色情、欺诈等有害的信息充斥在校园网上,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很大的威胁。二是大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三观。三观是决定一个人生存意义和价值的重要三个方面,大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三观教育。在大学之前,由于身心发展的局限性,接受的三观仅停留在背诵词条层面,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身上表现出了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不能把正确的三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导致大学生在网络负面信息面前缺乏“免疫力”。
第三,淡化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情感。近年来,部分大学生由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人蜕变为网络文化的奴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引发大学生性格孤僻、学业荒废、违法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造成此现状的重要原因是校园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院系、班级、社团、协会等传统人际组织关系的作用,造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虚拟化和与现实社会疏远化的倾向,容易产生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他人和社会漠不关心,缺乏真诚频繁的交流与沟通,久而久之,容易产生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与淡化,导致大学生交往能力的下降。如果长此以往得不到及时地控制和引导,还会使大学生产生孤独、苦闷、焦虑、抑郁、冷漠,甚至情绪低落、消沉、一蹶不振等心理和情感问题。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保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最根本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一切手段诋毁和消解马克思主义,他们通过高校校园网络向大学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进而实现“西化”、“分化”目的,利用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和鉴别能力不强等特点对其施加影响,使他们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产生怀疑,这无疑将会给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思想上的严重混乱。面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冲击和影响,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抵制校园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才能使大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学有所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其次,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思想基础,增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理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当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向往和积极追求,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个人,理想都很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振奋大学生精神、鼓励大学生积极进取的有效途径。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校园网络文化出现的各种弊端,能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行动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也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这样也能增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三,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思想动力,不断激发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创造活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大学生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和发展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积极营造有利于校园网络文化创新的文化氛围。当前,多元化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积极构建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相一致的高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则成为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改革创新的动力以及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另外一方面,可以减少甚至避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也能不断地激发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创造活力。
第四,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行为导向,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道德建设。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区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基本道德准则,明确了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道德基础和指导方针。校园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多元性给大学生选择信息资源以更大的空间的同时,也因其信息的失真和行为的失范给大学生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价值观扭曲、道德失范、网络道德败坏等等。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提供了辨别善恶美丑、判断是非得失、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提供了基本的道德尺度。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基本道德规范,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网络德育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自律精神和辨别是非荣辱的能力,使大学生自觉地用网络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促使高校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
(二)进一步提高高校党委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舆论引导能力
其一,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论。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技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高校党委在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变被动为主动,既要“疏”又要“导”,唱响校园网络主旋律,优化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环境,占领校园网络舆论阵地,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其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网络舆论引导应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和整合多元的校园网络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主流价值观充满校园网络舆论。
其三,加强网络文化思想阵地建设,掌握校园网络舆论的主导权。高校党委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加强网络文化思想阵地建设,为师生提供真实可靠的网络信息,使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制高点,掌握校园网络舆论的主导权。
其四,完善网络技术防控体系,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有效引导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离不开校园网络技术的支持。在引导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过程中,高校党委应重视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积极研发和运用网络信息安全检测系统等技术,预防和控制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网,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以及高校校园网络信息的健康发展和网络文化的有效传播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视阈下校园网络舆论,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提高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职能部门包括党委办公室、宣传部、网络管理部(处)、学工部(处)、保卫处等等,这些职能部门除了完成本岗位所要求的职责之外,还应积极发挥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要细致分工,明确各自职责。要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实际出发,根据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职责、工作方式,在细化各自岗位职责的同时,相应分解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密切配合、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合力建设好校园网络文化。
另一方面,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要细化工作环节,规范工作流程。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与本部门相关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运作流程,把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运作流程细化,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如从校园网站的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和微博的管理、网络舆论的导向以及网络信息的监控等都要细化,使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协调统一、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相关职能部门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适应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工作能力与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方面立足培养、多渠道的引进人才,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
第一,高校要立足培养,多渠道的引进人才。一方面,从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队伍中选拔大量优秀人才到网络文化发展当中,使他们积极学习网络知识、熟知网络规律,学习网络文化专业知识和提高业务水平,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引进人才的优势逐步吸引一批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高,既熟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具有较强的网络文化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中青年教师以及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加入到队伍中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论在年龄、知识结构方面,还是在学历、人员结构方面更趋合理,更符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工作的各种要求。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新发展,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高校应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网络文化素质和适应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工作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训的内容主要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网络文化业务知识培训。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关技术水平的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提高他们的网络文化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掌握和熟悉相关软件,以及熟练运用FrontPage、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制作个人网页、校园网站等,学会运用互联网媒介如飞信、QQ、博客、微博等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以及解决网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与此相关的法律知识,及时解决大学生在网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网络文化信息的辨别能力,对来自校内外的反动的、腐朽、暴力的文化信息给予封堵,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自律,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引导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1]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张绍平(1963-),男,四川安县人,四川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教授。田华(1976-),女,四川乐山人,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共同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2年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SZ201205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