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文化建设刍议——以大丰市公安局的实践为视角

2014-04-16 17:59骆圣宏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

骆圣宏

2011年春,江苏盐城市公安机关率先在全国开展平安文化建设。作为先行试点的大丰市公安局,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借助各种手段和途径,广泛宣传平安知识、灌输平安理念,努力促进平安行为的养成和平安民俗的培育,初步实现了用文化建设平安,让平安成为一种文化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一、平安文化建设的缘起

(一)平安建设的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提出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协调政府各部门,依靠人民群众,综合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各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本世纪初,中央又进一步提出平安建设的理念,要求通过“平安创建”这一载体细化落实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强化综合治理的效果。事实上,无论综合治理,还是平安建设,其目的都是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只不过综合治理是从手段上来说的,平安建设则更突出了目标要求。十年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把一个地方的平安作为品牌来建设,不断加大技防、物防、人防和平安建设的科技投入,并在政策机制、宣传氛围以及社会力量动员组织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在社会治安形势、生产安全形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保持了大局稳定,特别是社会面上的多发性案件和一般生产领域中的安全事故都得到有效控制。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平安质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平安建设的内容也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二)平安建设面临的文化困境

先前的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主要以政府硬件投入为主,基本解决了社会面管控的问题,但人们长期形成的一些平安价值理念、行为方式还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变。一是大众的平安价值取向存在问题。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勤劳致富,解放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思想禁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也有许多人片面理解“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政策导向,出现了不惜使用各种手段追求财富的现象,投机、赌博心理开始滋生蔓延,对公共安全、自身安全以及社会公德的漠视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和个体自身平安。二是大众的安全主体意识存在问题。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实现平安无非依靠两种途径,一是外向的方式,即通过求助自身之外的主体实现平安。在古代,平安是神仙大佛的事,要平安就向神仙大佛去求。在现代,平安则是警察的事,要平安只能靠警察的维护。另一个是内向的方式,即强调加强自身修养保平安。一般情况下,民众对平安技能的学习不甚重视,却比较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认为人不能做坏事,做了坏事就会得到上天的报应。显然,这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模式。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受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思想观念的冲击,即便是消极的安全行为模式也几乎荡然无存。三是大众的公益精神存在问题。在我国,一个有目共睹现象是人们在自己家里,即使条件差一些,也都会整理得干干净净,有条有理。但在公共场所,却往往不遵守公共秩序,随地吐痰、乱丢乱抛。这其实反映出人们的公益意识欠缺。国人重视私德,不重视公德,只关心个人的小窝,无视公共空间的维护。四是大众的文化行为习惯存在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悠久的古国。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形成自由散漫、凭经验办事、凡事喜欢取巧的习惯。人们渴望拥有特权,并希冀能借此获得更高、更大的特权。小农文化和特权心理文化融合在一起,反映在平安建设上,就是不守秩序。不守秩序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不知道要守秩序,还有一个是明知既有秩序,却想办法逾越这个既定秩序。不管是哪一种,都会对社会造成混乱,成为平安建设的大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是硬件投入的问题,也不仅是一个宣传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建设的问题。一个社会的治理,首要的是法律治理。用法律来给人们一个共同的预期,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交互行为。但法律规范不可避免的滞后、空白和僵硬的缺陷,决定了法律在社会治理的前行中,还必须辅之以文化。

(三)平安文化建设的发起

鉴于上述原因,只有当站在文化的视野上去思考、推进,平安建设才有可能持续和长久。这既要求用文化引领平安建设,同时又要将平安建设内化成为大众的文化习惯,成为一种良好的行为自觉,达到“不知有上”与“我本应然”的境界,体现着一种无增长改善。为此,江苏盐城市公安局在认真调研和探讨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开展平安文化建设,并在大丰等地开展试点,努力用文化建设平安,让平安成为一种文化。

二、平安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用文化建设平安凸显了平安建设的核心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如前如述,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伴随着经济腾飞,各类违法犯罪、安全生产事故几乎同步爆发式上升。面对这样的窘境,人们更多的是从政策、法律制度和政府硬件投入及机制建设层面进行探讨,但如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政策法律制度比以前健全了、执法力度比以前大了、硬件投入比以前多了、监管机制比以前完善了,仍然如此呢?为什么有法不守、有章不遵的现象仍然不绝呢?这里边就涉及到了文化习惯问题。根深蒂固的特权文化、逐利文化和长期农业社会形成的经验性思维习惯、自由散漫的习惯、只看眼前的习惯、凡事喜欢取巧的习惯,不仅影响和左右人们平安行为心态,造成了价值观念和人格的扭曲,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平安建设氛围。几千年的农业文化传统不会因为这几十年的剧变而一下子消失。虽然进了城、买了房、开上车,但长期农耕社会形成的行为习惯已经生成皮长成骨,深深地溶在国人的血液里,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因此,我们只有从改造自身的精神世界层面上下功夫,才有希望找到答案。文化是在法律之前用柔性的手段告诉人们,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该怎么做。人们把这些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自觉自愿地遵守。可以说法制是社会治理的保证,文化是补充和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公民社会的建立,不仅是要有多少人达到中产阶级的收入标准,而且还要看有多少人在文化素养上跟上公民社会的本质要求。平安建设,说到底,还是人的建设。无论是平安建设的硬件投入和自主防范行为,还是一个社会、一个人平安的行为习惯,都离不开某种主观意愿、平安价值理念和一定社会氛围下的潜意识的影响,都是由一定时空之下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素养决定的。

(二)平安文化建设是平安建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

由于社会形势在不断地变化,一些治安问题和安全问题并不因为法律制度比以前健全了、执法力度比以前大了、硬件投入比以前多了、监管机制比以前完善了而销声匿迹。在公共安全防范方面,尽管政府在压降各类违法犯罪案件以及安全生产事故的数量方面采取了诸如增加财政投入、完善规章制度、加强人技物防等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不安定因素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魔咒似乎还未能打破。在平安价值取向方面,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仍在基层群众中占有一定的市场,导致不少人不能深刻认识共同守护平安的意义,普通的宣传教育对他们往往难以从根本上实现转变。由此,仅从技术、打击层面来解决治安、安全问题已非治本之举,必须努力改变公众、单位人的行为方式、心态、观念,使平安创建从过去的注重硬件投入向将来的更加注重软实力建设转变,以此来倒逼平安建设的转型升级。

(三)平安文化建设是现代社会重构的一个重要手段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宗法社会之中,百姓聚族而居,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家族。在家族内部,既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如家法、族规、由族长行使族权等,同时也有处理经济活动、祭祀活动和族众关系的行为规范,祠堂、族谱和族田成为这些活动的主要特征。作为封建国家的基本构成形式,宗族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维持社会安定、巩固国家制度的基础,也是管理经济活动、封建礼教的直接承担者。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用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手段,打破了原有的宗法社会制度,建立起全新的社会秩序。虽然许多人还是聚族而居,但人们已不再听命于宗族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打破家庭壁垒的国家直接治理的管理模式。当然,无论是几千年来的宗法社会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到八十年代初的新社会,人们总体上还是生活在同质社会中,面对着熟悉的面孔、差别不大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同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信仰。共同的文化信仰成为社会稳定控制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新中国成立后的那种僵化的行政管理模式被打破,人财物出现大流动。在农村,除了少数留守儿童和老人外,大部分人外出打工,处于异质社会之中。他们居无定所,人员流动性大,面对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面孔、不熟悉的文化习惯,加之城乡二元差别和文化建设的滞后性特点,实现文化同构几乎成为梦想。共同的文化信仰对社会的安定起着法律和行政管理无法替代的作用。老百姓祈求幸福安康的生活,体现了对平安的渴望。没有平安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平安,也就成为各行各业,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百姓、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民工、流动人口的共同追求,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在当今社会异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把平安文化作为全体公民共同的信仰来建设应是最便捷、最容易起效的途径。

(四)平安文化建设是对人民群众新需求的积极回应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温饱等生理需求后,就会上升至对安全的需求。从平安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平安建设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到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平安建设的理论在不断丰富,体系在不断完善,领域在不断拓展。当前,平安建设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同步提升,对平安工作的新要求与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密相连,平安从安全感上升到了幸福感,从社会治安秩序拓展到了衣食住行、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平正义等全方位、多领域。可以说,平安建设的触角已从打击犯罪,维护稳定延伸到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各个领域。人民群众更加注重社会治安秩序的整体感觉,不仅关注案件能否侦破,而且关注能否减少案件的发生;不仅关注现实社会的平安,而且关注虚拟社会的平安;不仅关注社会秩序是否良好,而且关注社会公平正义能否得到充分实现。对平安建设的要求高了,不仅要求我们要把工作做好,还要宣传好、解释好、沟通好。因此,以治安维稳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意义上的平安建设理念需要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承载更大的发展期望,融入更多的民意因子,使平安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主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适应群众对平安需求的新期待,让群众在享受经济建设成果的同时,感受到平安所带来的特有甘甜。

(五)平安文化建设体现了治理方式的创新和完善

平安建设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有自身独特的规律特点。纵观六十多来年我国社会管理模式变革的轨迹,是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的转变过程。①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每一次转变无不体现了共产党人在“善治”模式上的积极探索。最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执政方式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是执政理念一个历史性突破,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方式是我说你听,我要求你服从。而“治理”,国家管理的主体,不仅是政府,还有公民和各种社会组织,不仅有政府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管理,也有公民和社会组织对政府的监督,是政府与社会共治的局面,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互动的局面,是一种政策法律强制管制与价值理念劝导引领并举的局面。文化对人的影响最为深远、长久、潜移默化。好的文化给人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先辈的引导和教诲,社会的褒扬和惩戒,无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一种文化观念。文化能够塑造人的行为习惯,提升人的思想素质,是实现“善治”目标的最大协调者,也是无形的、最柔韧的协调者,可以减少刚性治理带来的社会冲突。它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凝聚人心,形成共同的行动力和行为方式,用无形的手左右人们的行为,传递社会主流理念。我们开展平安文化建设,就是强调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社会各界齐心共建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下实施,强调文化治理与群众的交流融合,强调政府与社会共治。这样一来,老百姓在就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我们在平安建设方面出台的各项政策规定,将更加突出民意导向,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能体现民主和现代精神,也更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深入推进平安文化建设,将单一的管制模式转为管制与劝导同行的治理模式,变行政命令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到引导群众自觉自愿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是对善治的一次具体化探索。从这个角度看,平安文化建设无疑为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打开了另一扇窗子,推动了国家依法治国模式的完善和升华,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治理模式的一次顶级进化。②关于平安文化建设的背景探讨和现实意义分析,详见拙著《平安文化概论》(2013年5月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一书导论和第三章相关内容。

三、平安文化建设在大丰的实践

大丰市公安局紧紧围绕上级部门平安文化总体建设布局,全力做强平安文化公共服务、精品打造、产业发展和保障支撑四大工程,在平安文化理论探析、实体包装、宣传辐射与公众展示等方面进行了深化延伸,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积极效应,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做大平安文化公共服务工程

一是开辟平安文化文艺之窗。主动加强与宣传、文广新局的沟通合作,在全市各个乡镇开展“平安文化•幸福大丰”专场文艺巡回演出,开展平安文化文艺演出进企业、进社区和进学校“三进活动”;成立演艺协会,结合春节送文化下乡活动,为群众送上平安主题的歌舞和电影节目;成立大丰“110”平安文化义务宣传队,结合市妇联举办的“践行十八大·巾帼建新功”事迹报告会进行专题汇报演出。二是创建平安文化礼仪之窗。牵头制定社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乱停乱放车辆、禁止占用绿地空间种植蔬菜公约,全力打造文明礼让的示范小区;将原有的社区平安文化宣传栏升级为“一栏五板”形式,即时事动态、便民服务、文化园地、社区公约和行为规范五个板块,在注重便民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自律、自觉行为的培养;定期开办平安文化讲堂,聘请社区退休教师、干部担任平安文化宣传员,让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平安知识教育。三是打造平安文化正义之窗。不定期举行全市见义勇为集中表彰大会,宣传见义勇为行为,弘扬社会正气,用身边人身边事诠释平安文化内涵;认真梳理民生案件,采用网络、电视、报纸同步报道的形式,宣传展示公安机关保平安、保民生成果,增强群众对平安文化的认同感。

(二)做靓平安文化精品培植工程

一是打造平安文化影音平台。举办《“幸福大丰·平安文化”》摄影大赛,引导市民和民警捕捉平安文化靓影;通过市广播电台在黄金时段持续播放平安文化征文作品;将平安文化网链接到政府门户网站、社区服务网等增加点击率;在公安局门户网站和平安微博上加载《平安大丰之歌》和平安文化主题MTV,引导网友转载;在公共汽车站、加油站、移动营业厅等人员密集场所植入平安公益广告;在《大丰之声》、西祠胡同《麋鹿之乡·大丰》等网站和论坛上制作弹出窗口、屏保程序宣传平安文化;借助商场、银行、网吧、超市等场所LED屏、广告机宣传平安文化,播放平安文化主题曲《平安是福》。二是拓宽平安文化主题空间。将平安文化现场点向新丰、南阳等乡镇的法制公园、法制广场延伸,打造镇域平安文化示范点;广泛搜集大丰摄影家、书法家和美术家协会蕴含平安寓意的优秀作品,制作成装帧精美的平安文化系列纪念作品、集册,提升平安文化建设宣传层次;在《大丰日报》上开辟宣传专栏,及时传递平安文化建设动态;在全社会开展作品集中创作活动,通过淮戏、舞蹈、小品、相声、诗词歌赋等形式丰富平安文化内容;创立平安文化QQ群,借助网民力量拓宽工作思路。三是推出平安文化系列套餐。结合“三·八”、“五·四”、“六·一”等节日,组织开展平安文化法律知识宣传、读书竞赛、书法竞赛、征文竞赛、少儿绘画竞赛等系列性活动;在银行ATM取款机、商场、超市出入口、学校门口、医院候诊区、公用电梯等人流量大的地区张贴诙谐幽默的平安文化宣传漫画;在银行柜台、酒店吧台、餐饮前台摆放警方防电信诈骗和非法集资平安提示卡;开展平安小区、平安学校、平安企业、平安街道等系列恳谈活动,夯实平安文化建设根基。

(三)做强平安文化产业发展工程

一是作品出版规模化。以《平安文化概论》一书的成稿为契机,主动向各级领导汇报建设成果,争取领导重视与支持,进一步拓宽书籍的受众范围与销路,为规模化出版奠定基础。同时,开展书籍赠阅和平安文化宣讲活动,广泛组织向基层阅览室、图书馆、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学校的赠阅书籍,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深入浅出的平安文化理论宣讲,扩大平安文化理论的外延和影响。二是作品创意功能化。在充分考虑平安文化作品方便适用的基础上,专门设计和印制了平安文化台历、挂历、春联、明信片、纸杯、平安防范警示宣传册和购物袋,向基层单位和向群众发放;积极争取邮政部门支持,制作了平安文化信封、贺卡和邮册。三是作品运作市场化。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在全市知名景点上打造平安文化体验专区,将平安文化融入到休闲和体育文化元素中,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主动加强与婚庆礼仪公司的洽谈对接,通过专业化的包装和雕琢,将平安文化文艺节目穿插到婚庆歌舞表演环节,受到婚庆礼仪公司和群众的青睐。

(四)做实平安文化保障支撑工程

一是用扎实的理论体系支撑平安文化建设。借助平安文化研究会载体,主动与江苏警官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南京晓庄学院等高校开展理论研讨,从中吸取养分,拓宽思维;积极与省委党校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合作,目前,《平安文化读本》研究成果已由群众出版社在全国公开发行;组队赴南京、扬州、镇江等地考察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警营文化建设,吸收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成立平安文化理论研究团队,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和摸索,从理论上解决了平安文化建设的可行性问题。二是用系统的规划设计推进平安文化建设。制定平安文化建设三年规划,对平安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和要求进行了详细界定,实行有规律、有节奏地推进平安文化;制定出台了《大丰市公安机关深入推进平安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大丰市公安机关加强“两节”期间平安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化,进一步明确了平安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重点内容和时间节点。三是用立体的保障架构深化平安文化建设。借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公安工作的时机,专题汇报平安文化建设情况,争取代表委员的关注和支持;加强平安文化经费保障工作,将平安文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本局年度预算,实行全额保障到位。加强与大丰农村商业银行的沟通协作,采取农商行出资、公安机关出力的方式宣传平安文化和预防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知识;对平安文化活动、基础设施修缮进行常态化的更新和维护,确保物品损坏有人修、节目有人组织演出、好人好事有人宣传;成立文学、摄影、绘画、歌舞、影视兴趣小组,发现和培养公安综合性人才,为平安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四、平安文化建设的初步成效

(一)平安文化建设的价值理念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

通过采取理论研讨、会议推介、联合共建、媒体宣传、群众参与、亮点展示等举措,使平安文化的理念得以传播。平安文化建设由初期的公安机关担当主力,逐步过渡到党委政府主动介入,政法、宣传、文广新、司法、住建、教育、城管、电信、交通等部门齐抓共建,社区、企业、学校和群众广泛参与的格局,平安文化的发展空间得以扩展。平安文化建设由校园延伸到公园,由街区延伸到社区,由企业延伸到行业,由网下延伸到网上,由汽车站延伸到加油站,市民广场延伸到大型商场,由银行柜台延伸到酒店前台,平安文化的触角已向各个行业和领域延伸。同时平安文化内涵也得到了丰富。通过将平安文化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廉政文化、行业文化、美食文化、警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平安文化元素融入到其他文化基因中,充分发挥各种文化的价值导向、情感慰藉、行为引导、警醒自律、情操陶冶、休闲娱乐等功能,并通过适当的形式、载体、渠道展现出来,达到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平安、在社区活动中宣扬平安、在廉政教育中融入平安、在行业发展中牢记平安、在休闲娱乐中顾及平安,极大地丰富了平安文化内涵。通过几年的宣传和推广,普通百姓对平安的内涵和如何保平安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平安不仅是警察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责任;不仅是自我防范,也是自我修炼;不仅是保己平安,也是不为恶影响他人平安等等,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二)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建设平安的思想和方法得到升华

一是广大公安民警对平安建设的内涵和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用文化建设平安,让平安成为一种文化”已经成为广大公安民警平安建设的新理念、新共识。“平安建设中,不仅要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外在的平安,还要通过加强自身修炼,寻求内心的平安”已经成为广大基层公安民警平安建设的新目标、新追求。工作中,广大公安民警通过扎实开展“警民恳谈”、“说理执法”、“进村入户”、纳凉晚会、警营活动日、110宣传周等活动,自觉地将日常执法办案、便民服务和平安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防范知识、法律知识、平安文化理念传播给老百姓,让老百姓在宣教中耳濡目染,乐于接收和理解平安文化知识和理念,用平安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维习惯,促成自我素质的提高,更好地支持平安文化建设。二是对公安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的重视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公安文化人才对于平安建设的重要性在基层机关有了明确的深化。初步形成公安文化人才吸纳、培养和使用机制,有计划地招录一批文艺、体育等专门的文化人才,不断发展壮大公安文化工作者队伍。同时加强与警营外部文艺人才的探讨交流,鼓励人才走出去,走出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不断提升文化人才素质,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旗帜”效应,提升平安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定期组织警营内外文艺人才开展笔会等活动,创作一批反映民警基层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学作品和文艺节目,将无形的平安建设工作以艺术形式加以表现和推广,拉近警民间的距离,增进群众对警察职业的理解,对执法工作的理解,切实增强平安文化的感染力。三是对公安自身文化形象建设有了一个全新的审视和应用。公安队伍既是一支纪律部队,也是社会特定的文化群体,不仅有悠久、辉煌的历史,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也有独特的公安文化内涵,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平安文化建设过程中,公安机关和广大基层民警,重新审视公安自身文化形象,发现不足,主动挖掘潜能和优势,更加自觉地运用自身严谨规范、公平正义、爱憎分明和扶危除恶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群众的平安价值观念和良好平安行为习惯的养成。四是对公安文化阵地和平台建设应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一方面,更加自觉地加强公安内部文化载体的建设。结合警种和部门特色,主动加强警营文化长廊、宣传报栏、警察博物馆建设,丰富文化内容,创新表现形式,使之更加吸引群众、符合普通老百姓的口味。加强与媒体及理论学术刊物的合作,开办公安理论、公安文艺专栏、专版和专刊,扩大公安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把互联网、手机、论坛、QQ、微博客等新媒体建设成传播公安文化的前沿阵地,丰富民警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公安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关注公安文化和平安文化,使平安文化建设成为公安文化建设的延伸。对于已经建成的公安文化阵地,主动创造条件对老百姓开放,邀请中小学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公安文化场所,观摩公安文化,交流公安文化知识,感受文化氛围和熏陶,达到快速传播、推进平安文化的目的。五是对地方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应用有了全新的视角。主动研究和挖掘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与公安文化、平安文化有效结合起来,用老百姓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活动形式,不断创新丰富的文化载体,让平安文化的宣传能通俗易懂,人民群众能真正参与其中,从而认可、接纳、理解和形成共鸣,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合力推进平安文化建设的大格局。建立政府主导、公安牵头的平安文化建设模式,充分发动民力,集聚民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老百姓的参与感和兴趣度,让人民群众变被动为主动,广泛参与其中,让平安文化建设成为人人有份、事事相关的公共事业。

(三)地方平安建设的质态发生根本性转变

具体而言,大丰平安建设已进入一个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建设,两手都要硬的时代。在进一步加强情报指挥系统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社会防控体系、安全监管体系、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投入的同时,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价值理念、规章制度、运行机制、社会动员、组织机构、发展模式和公众良好平安行为习惯养成等软实力建设,初步形成硬实力与软实力两手抓、两手硬的格局。2013年大丰市刑事案件同比再次下降23.1%,杀人、强奸、抢劫等八类严重刑事犯罪案件同比下降5.2%,且全部破获;群众反响强烈的入室盗窃、“两抢”案件同比分别下降43.2%和22.6%;涉警投诉同比下降了22.8%,群众的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保持全省前列。

(四)为全国各地的平安建设提供良好的示范

2012年3月,盐城市公安局在大丰召开推进会,平安文化建设工作逐步在盐阜大地开花结果。盐城地区率先探索开展平安文化建设的做法受到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和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的批示肯定。在2013年全国深化平安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法委将平安文化建设作为平安中国建设的一项内容予以部署推进,平安文化建设随即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江苏省把平安文化作为平安建设社会动员的一种重要手段予以推广;辽宁省委政法委、综治委专门制定实施方案在全省各行各业开展“平安文化建设年”活动;河南、吉林、山西、湖北、广西、黑龙江等地把平安文化作为平安建设宣传教育的一个载体进行部署落实;四川、上海、内蒙古等地把平安文化作为警营文化的延伸,同部署同落实;山东、安徽、陕西等地把平安文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广东、浙江、湖南等地则把其作为群众工作的手段,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载体建设平安文化。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