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2014-04-16 11:33仝泽民
江科学术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活动

仝泽民,林 强,仝 丽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昌平 102249 2.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江西 赣州 341000)

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仝泽民1,林 强1,仝 丽2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昌平 102249 2.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江西 赣州 341000)

志愿服务工作对于新时期高校实践育人、思政教育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时代,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注重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经验,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巨大优势:利用其传播能力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好大数据分析能力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并落实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动态反馈机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过三年的实践,建立了多类型志愿者服务平台和管理制度,探索了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长效机制。

新媒体;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交互模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高校志愿服务的推广离不开对新媒体技术的充分利用,新媒体在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调研、活动规划、志愿者招募、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新时期构建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实践探索成果,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志愿服务氛围,不断提升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通过建立评价反馈渠道,优化志愿者招募培训机制,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切实把志愿服务活动在实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促进青年学生成长的功能落到实处。

一、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强大传播效应和影响力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媒体,社会思潮与高校育人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志愿服务作为特色学生活动,对于高校实践育人、思政教育改革、促进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满足高校实践育人的需要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既能够丰富大学生活,又能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是大学生锻炼自我、自觉成才的一种有效途径。高校内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第二课堂,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而适应社会。志愿服务平台将共同志趣的学生汇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为他们施展个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大学生们的实际能力培养和个人品格的塑造也会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均衡因素居多、城乡发展步伐悬殊、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各类隐性社会矛盾的积聚为社会稳定埋下巨大隐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力量虽微,但能够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尽一份力。志愿服务工作也能够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服务行列中来,提供了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怀,减少了彼此间的疏远感,在社会交往中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对促进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1](P150-151)。一个个诸如“徐本禹”一样的大学生们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把关怀带给他人,传递爱心,传播文明,犹如星星之火,慢慢积聚燎原之势。

(三)推进思政教育改革的需要

新时期,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缺陷日益显现,尤其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于灌输式的思政教育失去了兴趣。如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特点,采取多元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高校的思政教育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而志愿服务为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实践探索的平台,对于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推进思政教育生活化是其中一项重要改进措施,加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正是创新育人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活的体现。

二、高校志愿服务的实践探索

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该校信息青协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通过建立多类型志愿者服务平台和管理制度、探索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并推行小时认证和星级认证志愿者制度、探索志愿服务新媒体公用平台,建立系统的志愿者教育培训体系,逐步走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2013年间,全院1779人中,累计参与志愿服务人数达到937人,占全院总人数52.7%,志愿者年人均志愿服务时间达11.4小时[2](P6-9)。

(一)注重活动的广泛开展,完善多类型志愿服务平台

协会借助互联网平台,先后面向全校发布9个志愿服务平台,志愿服务项目涉及关爱农民工子弟、关注孤寡老人、关注留守儿童、服务社区、保护小动物、服务大型赛会、服务校园发展等。学院青协先后在人人网和腾讯微信建立志愿服务公用平台,发布关于志愿服务项目的即时信息,学院根据互联网反馈的信息,了解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度和需求度,及时为学生们提供不同种类的志愿服务选择,并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协调志愿服务工作。借助论坛贴吧,协会定期向平台发布志愿者服务信息反馈,分享志愿服务感受和心得。此外,信息学院还积极构建党员志愿服务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积极入党的同学提供志愿服务选择。

(二)注重基层制度建设,让志愿服务工作有章可循

学院根据实践育人需求,逐渐把志愿服务制度化,为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目标奠定基础,通过规章制度对志愿者加以管理和约束,保障志愿服务质量和时效,明确学校、志愿者及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学院为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开展,先后制定志愿服务考核体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办法、党员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志愿服务平台参与细则说明等基层制度建构,积极建立志愿者信息库,不断推行志愿服务项目提前预约机制,控制短期志愿服务项目的参与人数,鼓励长期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在年终志愿服务总结大会中,学院根据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调整和改进管理办法,以适应志愿服务的需求。

(三)注重志愿者认证和考核,让志愿成果评判合理公正

学院将志愿者认证与考核工作作为志愿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任务来抓,为规范志愿者服务时间的管理,学院向全体新生印发《志愿服务手册》,并规定有大学期间最低服务时长。志愿服务手册上记录着每一项志愿服务项目,时时将志愿服务时间及内容写入认证书中。学院制定并实施志愿等级认定制度,跟据年终志愿服务时间认定“一星、二星、三星”等五个级别志愿者。此外,学院还将个人志愿服务成果与纳入综合测评和学生党员的发展、转正、考核、评价等工作挂钩,涉及到志愿服务时长认定的,由学院党委指派专人查阅志愿者认证手册、志愿者信息库,对于志愿服务时间达标的,形成“志愿服务认证报告”,作为在校期间考核凭证。

(四)建立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平台,提升志愿者服务质量

学院通过定期开展志愿文化主题日和志愿者培训活动,宣扬志愿者精神,倡导志愿服务活动,针对特定的重点活动,开展专项培训活动,集知识培训、信息沟通于一身,确保志愿服务团体的整体素质;组织志愿者参加校内外大型志愿者主题文化论坛,在学习与交流中增强志愿服务水平;建立志愿服务互联网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发布志愿服务新闻、志愿服务心得等内容,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便利;此外,学院还专门设立志愿服务的基金,除了为志愿者发放激励物资,也进行荣誉评比,做到志愿服务激励有实效。

三、构建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基本思路

新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诸多传统产业,新媒体时代高校志愿服务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促进志愿服务长效发展需要认真研究。高校应积极发挥新媒体技术在志愿服务的整个过程的作用,尤其是充分利用社交网站、公共网络信息平台,让志愿者随时了解即将开始的志愿服务活动,展示已经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成果,分享志愿服务的细节,最大限度地宣传普及志愿服务理念。

(一)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注重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理念

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志愿服务顺利推进的前提。高校应将志愿服务制度化,建立与学生活动相适应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明确开展志愿服务的机构、职责、方式,加强资金投入、使用、监管、考核和宣传,规范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定、记录、星级认证、表彰奖励;实现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有数据记录、有评价结论、贯穿大学期间。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从志愿服务的制度化、激励制度的建立、培训平台的建立和志愿项目宣传、志愿者招募等方面率先尝试,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对提升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国应积极学习消化西方先进的组织管理形式,实现组织模式从精英志愿服务向大众志愿服务的转化,加强对志愿服务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保证志愿服务质量。高校应加大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要把志愿服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志愿服务专题教育和专业培训,利用寒暑假期间,将志愿服务同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二)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重视志愿服务策划和宣传工作

志愿服务活动能否长期推进,前期策划非常重要,利用新媒体做好前期调查,充分了解被服务对象需求,做好科学的项目规划,使项目更符合实际,这样的项目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同样需要有好的宣传途径,要将志愿服务所产生的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推广出去,使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确保志愿服务工作取得实效,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快速发展,为志愿服务常态化普及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新媒体技术极大推动了志愿者服务的网络体系建设,增强了志愿服务活动传播力。高校可通过强化正面宣传、树立典型、学习典型的方式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以志愿服务精神为价值引领,实现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号召凝聚作用。人们利用互联网大力宣传优秀志愿事迹,弘扬新形势下志愿服务理念,把握志愿服务精神的时代内涵,挖掘志愿服务精神的时代意义,彰显志愿服务精神的时代价值;建立志愿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及时传播志愿服务需求,共享志愿服务成果,积极构建志愿服务文化。

(三)落实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解决志愿者内生动力问题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推进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其实质就是通过影响大学生的需求和动机,达到引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保障,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经费保障、权益保障、机会保障。高校应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长和志愿服务质量与学生党员的发展、学生干部的遴选、奖学金的评定、升学就业推荐以及奖、贷、助等方面的综合评定相挂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和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主导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政府可通过增加补贴,打造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资助基金,各高校立足本校发展大局,在人力、经费等各方面形成志愿服务工作的更大合力,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有力保障,设立专项基金,在学校拨款的基础上吸纳社团慈善团体捐赠,得到企业支持,推动建立稳定有效的志愿服务投入机制。使志愿服务事业长期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四)发挥互联网信息传递优势,建立志愿服务动态管理

互联网使得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更加公开更加有效,志愿者或志愿团体知道去为谁服务,志愿服务对象知道从哪里得到志愿服务。利用互联网尝试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者服务情况动态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来选拔和管理志愿者。在项目开始前,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对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进行提醒。通过新媒体对参加项目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结束之后,志愿者们才可以按照计划和要求,正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了更好的发挥新媒体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联络、沟通作用,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公用互联网平台,让志愿者更快、更具深度地记录、了解彼此的志愿服务生活,鼓励志愿者开通个人微博和微信平台,发布并分享志愿服务心得,记录志愿服务活动的心路历程,并评价志愿服务平台的优劣。通过恰当使用新媒体来记录、分享志愿服务生活,一方面已成为志愿者进行彼此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对外宣传志愿文化的最佳渠道。

(五)展现大数据时代的强大能力,推动志愿服务向前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甄别能力在志愿服务方面同样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用于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变革。在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志愿者的管理通常采取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方式,外力主导有其好的方面,但是不利于志愿资源的科学分配。互联网时代提供的大数据,给志愿服务项目选择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人们利用目前已经公开发布的信息数据,诸如官方网站、论坛、社交网站、空间、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信息,了解最新式的志愿服务理念,掌握亟需的志愿服务项目渠道,了解某一类志愿服务推进效果和改进措施,侧面搜集到志愿者对于目前从从事的志愿服务项目的反馈情况等等,最终经过高校志愿服务管理者和决策者科学的评估与甄别,能够为大学生志愿者选择最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最符合社会需求、最能展现志愿服务效果的项目类型,实现高校、社会和个人三方共赢的局面,从而为志愿服务项目的长效发展提供了保障。

[1]周学智,仝泽民,周衍彤.基于志愿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J].学理论,2012(10).

[2]仝泽民,鞠斌杰,仝丽.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信息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08).

(责任编辑:朱 斌)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Volunteer Service in the New Media Era

TONG Ze-min1,LING Qiang1,TONG Li2
(1.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2.Ganzhou Rare Earth Mineral Industry Company Limited,Ganzhou 341000,China)

Volunteer service work is important for university practica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new period.In the new media era,the university volunteer service work needs to focus on absorbing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give full play to the great advantage of new media to build the long-term mechanism:make full use of the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capacities to increas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work,make good use of the big data analysis capabilitie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volunteer service and implement incentives,establish and improve volunteer service dynamic feedback mechanism.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has established many types of volunteer service platform and management system,and explored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student development after three years of practice.

new media;university volunteer service;long-term mechanism

G741

A

123(2014)01-0016-04

2014-04-30

仝泽民(1988-),男,新疆阿勒泰人,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林 强(1982-),男,山东泰安人,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活动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