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敏+刘兰兰+蔡茂华
【学习目标】
1、明确叙事以后可以用议论抒情的方法给文章“点睛”。
2、学会如何在叙事以后用议论抒情给文章巧妙 “点睛”。
【学习重难点】
叙事以后如何用议论抒情给文章巧妙 “点睛”。
【学习方法】
讨论法 训练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常常发现,在叙事类文章中,当一件事或几件事叙述完之后,还会有一些文字,这些文字或议论,或抒情,用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情感。它们就像画龙之后的点睛,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也为之一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叙事之后如何用议论抒情给文章巧妙点睛。(板书:叙事以后巧点睛)
(二)赏“点睛”之笔
1.下面几篇文章都是我们学过的课文,都是作者在叙事之后,用精彩的议论抒情句子为全文点睛。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全文,找出其中的点睛之笔,并说说它们的好处在哪里?
出示材料一:《走一步,再走一步》
(引导学生回忆“我冒险攀上悬崖后在父亲的指点下一步一挪,专注于克服眼前的一小步,最终脱险的经历, 并赏评富有深刻哲理的议论句——“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遇到困难时,如果将困难一步步分解,逐步克服,最终就能解决大困难。该点睛句语言简练,点明了中心,升华了主题。
出示材料二:《故乡的芦苇》
引导学生回味本文叙述的从芦苇的外形之美谈到芦苇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进而升华到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的内容。赏评结尾的点睛句:“啊,故乡的芦苇!你给了我多少童年的欢乐!”:侧重于抒情,感情浓郁,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的爱恋。
2.教师小结:如果将一篇文章比如为一个鲜活的人,那么“叙”和“记”的内容就好比是骨架,“思”、“情”、“议”好比是灵魂,缺少了灵魂,就只剩下干枯的骨架,没有了生命力和吸引力。如果在充分叙述的基础上,用简明扼要的抒情、议论句,一语破的,揭示主旨,升华主题,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感悟,就会使原本平淡的小事,主题更为鲜明,内容更为厚重。
那么,怎样写点睛之笔呢?下面我们就来读一篇题目为《登山》的学生习作,看看写叙事之后的点睛之笔的方法。(出示课件:学点睛之法和材料二)
(三)学“点睛”之法
1.出示材料二
这次登黄山,使我感慨万千的是一对父子。
上山途中,父亲对儿子说:“再苦再累也要自己上,我一定不帮你!”奶声奶气的儿子则挺了挺胸:“再苦再累也不许你帮我——咱们说好了的!”
也就是在即将登临天都峰顶的那段最困难的攀登途中,我亲眼目睹了这对父子的悲壮,先是儿子摔倒了,父亲伸手要扶他,满头大汗的儿子摆摆手,拒绝了。可毕竟摔得挺重,摇摇晃晃的难站稳,父亲又想伸手扶他,但却毅然把那只手收了回来。
山很高,白云就在身边飘,仿佛撕一片就是擦汗的手绢儿。就这样,父子俩一步一个脚印,缓慢却又坚定地向前走,终于,他们登上了天都峰。
我佩服那对父子。
2.评价习作原结尾句:我佩服那对父子。(主题并未完全明确,抒情和语言都较为粗糙。)
3.下面几则点睛句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提示:可从文章主题、思想、感情和语言等方面谈。)
(1)评价第一则:那是用父亲的理智和儿子的坚毅画就的最美的画卷。
紧紧扣住登山过程中儿子跌倒,坚决不要父亲帮扶;父亲有意要锻炼儿子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毅然收回想去帮扶儿子的手这样一件事,赞美父亲的理智和儿子的坚毅。
(2)评价第二则:难道父亲不爱孩子吗?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这则点睛句,表明了放手的父爱是深沉和理智的。感情真挚,思想深刻,启发了读者对父爱的思考,抒情方式直白而强烈。
(3)评价第三则:父亲是大树,孩子是树下的小草,大树不可能永远为小草遮风挡雨,我们要学会摆脱依靠,自立于风雨中。
这则点睛句,用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要学会摆脱依靠,自立于风雨中。语言使用修辞,形象生动。
4. 比较三则点睛句的侧重点。师归纳:三则点睛句,感悟的角度略有不同,第一则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抒发的感悟,表达对父子两人的赞美之情。第二则是站在父爱的方式上谈的,思想深刻,富有启示意义,抒情直白。第三则是站在儿子成长的角度谈的,语言形象生动。
(过渡语:同学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点睛句的侧重点就会略有不同,而我们只要记住:主题明确,思想深刻,能给读者以启示就行。抒情方式可直白也可含蓄,语言风格上也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风格或形象生动或诗意含蓄。
从以上不好的一则点睛句和好的三则点睛句,同学们悟出写点睛句的方法没呢?
紧扣事件点明中心、感情真挚升华主题、用语凝练富有文采。
(四)写“点睛”之句
全班同学分成三组,试着用抒情议论句为以下三则材料中点睛。
(出示材料三:[略]材料四:[略]
材料五:
鲁锋,孝感市义工联合会秘书长。妻子曾经身患重病。2003年,在带领妻子四处求医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太多因为血源不够而延误治疗的病人,也感到了生命的脆弱!”也就在这一年,鲁锋作出了让家人和朋友吃惊的决定: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用自己的鲜血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孝感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2007年3月,“无偿献血志愿者鲁锋全省巡回献血宣传活动”启动。短短一年时间里,他自费走遍了省内12个地级市。从此,他的名字随着无偿献血传递的真情在荆楚大地广为传播。如今,孝感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员数量已从当初的几人发展到600多人,并且还在不断壮大。
鲁锋在无偿献血的同时,也不放过任何帮助别人的机会:为云梦连体婴儿筹集手术费,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关注留守儿童,开展助学活动……如今,他的无偿献血证已记满27本。参加无偿献血10多年来,已累计捐献鲜血64次,折合全血累计72600ml,这相当于将他全身的血换了9次。
种种义举,让他先后十余次荣获国家级的各种光荣称号,且先后四次走进中央电视台《讲述》《健康之路》《百科探秘》《道德观察》等栏目的演播室,并获得孝感市第五届“十大孝子暨孝老爱亲楷模”特别奖。
下面是学生用抒情议论方法拟写的句子。
(一次次地无偿献血,一次次地挽救生命,鲁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大爱无疆!)(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天使鲁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上的享受,而在于在精神上关爱他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鲁峰,公益英雄,我们仰望的丰碑!)(志愿者联盟,奉献着联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五)师总结
同学们:“赘字冗词不能有,点睛之笔不可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在叙事以后用议论抒情为文章点睛,老师也想为这节作文课点点睛: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片璀璨的的星空,那么叙事之后的议论抒情文字就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水到渠成、文意通达的议论和抒情是文章中最精彩的一笔!让我们重视为文章点睛,常常练习为文章点好睛吧!再见!
【点评】
胡老师在选择教学切入点时借鉴“微点训练”作文经验、成果,摒弃了重技法传授空讲理论的作文技巧指导,不作“全面要求”与“宏观指导”,而是选择一个点“重拳出击”力求学生一课一得。而学生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才会有兴趣跟着老师往前走。所以胡老师的这堂课在选择“突破口”时急学生所急——叙事结束后如何巧妙使用议论、抒情句来为叙事点睛,把重心放在如何完善作文内容这一根本上。对于初中生来说经过小学几年和进入初中一年的作文训练,他们叙述完整的事件已经没有难度,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仅凭叙事完整还不足以让文章思想明确和意蕴丰厚,所以胡老师根据实际学情选择“巧点睛”为这堂课的切入点,让学生有新鲜感有参感。正因为以学生为根本,站在学生的立场想问题才使得这堂课真正做到了一课一练,一练一得,扎实有效。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仅是崇尚自然美者的追求,更应该是语文课堂的追求。秉承这一理念,胡老师设计、执教的这堂课摒弃了“声光电”的多媒体组合,也剔除了一切“枝繁叶茂”的设计流程,整堂课仅分为“赏点睛之妙”、“学点睛之法”、“写点睛之笔”三大板块。在“赏妙点”这一环节从学生已经学过的七、八年级教材中选取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故乡的芦苇》两篇文章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议论、抒情的句子,并谈谈这些句子有哪些妙处,在“学点睛之法”这一难点环节中,老师设计了不同梯度、不同层面的点睛句如老师先抛出一则可有可无、很笼统的点睛句让学生评价好不好,然后再出示三则不同角度下创作的精美点睛句让学生在不断地读、品、悟中感受“点睛”也有“讲究”,也该分清情感、主旨与对象,最后,在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出写点睛句需注意的要求后,放手让学生“实战演练”——写点睛之笔。整堂课环节设计紧紧围绕“点睛”设置,简洁明了、由表及里、逻辑性强,“不蔓不枝”的这堂课给人清新流畅之感,因为老师不需要为完成大量预设而紧赶慢赶,学生就不需要不断变换思维来紧跟教师步伐,也正因为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感受做到环节简单,层次分明学生只需专注一个问题,学生就能思得深、说得透,展示充分,学生只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后才会不断地闪现出思维的火花。会场上才会一次次地响起听课老师认可的掌声。
任何一堂课,只有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才能“天光云影共徘徊”,“风景这边独好”。只有老师时刻把握“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再精美的设计脱离学生这片土壤,课堂将无法‘百花齐放”这一精髓,才能真正尊重学生、思学生所思。胡老师的这堂课无论是哪个环节都是与学生紧密相连,绝没有让课堂成为老师的“演堂”,例如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练习,然后在展示“点睛之笔”时用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她先采用小组推荐的方式由八名同学进行展示、四名同学进行评价后,老师鼓励“还有没有哪些同学觉得自己写得也不错,也想展示一下的”,结果又有五名同学展示、五名同学进行评价,过半数的同学在这一环节踊跃参与,每个学生都表现出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独立学习的欲望,也让听课老师明显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进步。下课后,我听到许多听课老师对授课教师这一环节的赞叹后,真正感到只有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根本设计教学,课堂才能展现“高效”的美丽,因为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果决定课堂教学的效益,学生的表现决定课堂的成败。
[作者通联:胡乔敏,刘兰兰,湖北孝感市西湖中学;蔡茂华,湖北孝感市孝南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