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云香
【关键词】问题情境 加工 复杂性 密切性 启发性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86-01
创设问题情境,为数学学习内容披上情景化的外衣,沟通了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但对于问题情境的选择和加工,我们往往又难以准确把握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让数学散发出生活的鲜活气息,需要我们对问题情境进行冷静且谨慎地处理优化,从而让生活真正融入数学课堂。
一、不剥离——问题情境的复杂性
基于减少干扰性因素的考虑,教材中一些问题情境被进行了削减,简化了其中大量的无用信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完成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思考的过渡。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信息集中呈现的现象。这对于学生来说,信息的筛选和剔除,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采撷生活素材时,要有意识地将一些附属信息包含进去,促进学生有针对性地捕捉有用信息,提升分析辨别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时,笔者为学生呈现了电梯中的信息铭牌,铭牌中不但标注了电梯的承载重量,还含有商标、核载人数以及其他警示等多种信息,教学时,笔者并没有对电梯铭牌进行后期处理,而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从信息中学生不但知道这部电梯可以承重多少千克,还可以从核载人数这个信息上触类旁通,结合人的一般体重加深对千克的形象感知和参照。
二、不远离——问题情境的密切性
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应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良好的知识生发土壤,所以在选择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基础,密切联系生活情境,尽量挑选一些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真情实景,或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童话等虚拟情境,使问题情境不至于成为展开问题探究的牵绊,推动学生从具体情境走向抽象思考,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拿出一个苹果,开始了这节课的教学——
师:同学们,这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只能给一位同学,老师站在讲台前,一声令下,谁先抢到就是谁的,可以吗?
生:不可以,这对后排的同学来说不公平。
师:是啊,后面的同学离老师比较远。那么,谁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抢苹果方案?
生:我们围成一个圈,老师站中间。
师: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这样每个人与老师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
这种形式的小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在对游戏规则的改进过程中,不自觉地运用了已有的生活经验,而这种直觉正是本节课学习内容中的感性基础。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小游戏来导入新课教学,毫无突兀感地将学生卷入其中并引入课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不游离——问题情境的启发性
创设问题情境的出发点是便于后继探究活动的展开,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使得该问题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能够被学生准确而迅速地识别出来,让情境成为问题的源头,而不至让学生在情境中久久徘徊不得其门而出。在情境的渲染下,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实践性,容易激发出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行》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常见的长方体包装盒,在盒子的正反面和侧面写上“无始无终”四个字中的某一个字,别具一格的导入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师:这个盒子的每个平面上都写了一个字,究竟是什么呢?(转动盒子)
生:无始无终!
师:这个盒子上的四个字你能同时看到吗?
生:不能,它们在不同的面上。
师:有办法能让我们一下子看到这四个字吗?
(一生上前来把盒子展开)
师:真机灵!“无始无终”是一个谜语,谜底是一种图形的名称。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是直线,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师: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内容。
……
在学生不断的观察、操作与思考中,笔者将一个小小的盒子运用到极致,非常巧妙地将“平面”与“直线”这两个相关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渗透与铺垫,整个情境始终围绕着教学主体而展开,为后面的“认识平行”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和迁移前提。
总之,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充分发掘情境中的思考价值,以契合学生思维脉搏的场景推动学生入情入境,体验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洞察身边的事物,让生活的光芒照亮数学学习的殿堂!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