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课程资源;教学手
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5—0053—01
新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有“课本就是一个范例”、“整个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意识。要改变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的局面,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丰富教学内容,有效落实课程目标。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挖掘课程资源,并找寻其可再生点,使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利用呢?
一、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1.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思想品德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学习,特别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运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制作课件的方法,着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 将美文、新闻报摘等有选择地引入教学。如,北大学生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这篇文章无论从文采还是从事实的说服力上说,都是震撼人心的,将文章引入教学,对于解决“什么是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的问题,真可谓迎刃而解,水到渠成。国内外社会热点一直为学生所共同关注,开发和利用时事热点资源,往往能给思想品德课增添许多新鲜感,这也是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的一个源泉。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电视、报纸、网络等搜集社会热点,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内容涉及重要新闻、社会问题、“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这样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将科学实验引入教学。这样,既有效充实了课程资源,又可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对于互动性的增强也是大有好处的。笔者尝试将“心理测试”、“科学实验”、“科学猜测”等想象空间大的文本进行改造,分段设置悬念,分层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头脑中完成实验、假想和猜测,逐步得出实验结果,最后再结合教学主题巧妙提问,顺理成章地达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二、就地取材,创新教法
1. 文本与图画之间有机转换。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本中某段文字的理解,绘制成图画,从而变成课本插图。有必要的话,可以汇编成班级《课本插图集》,让学生在看、读、说、写、画的过程中,对课堂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2. 将漫画、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等图片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如,在讲“情绪万花筒”时,将达·芬奇著名油画《最后的晚餐》展示出来。在分析画面中的人物惊恐、愤怒、怀疑等面部表情与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的同时,告诉学生,人的情绪是丰富多彩的。漫画的最大功能是留有很大的空间让我们去联想,在夸张、讽刺与幽默中感悟、明理。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说漫画、画漫画、展示漫画、给漫画取名、给漫画添加对话及根据漫画写故事等形式激活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 贴近生活,与时俱进
1.将学生身边的故事引入课堂。中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和需要,选讲那些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给学生听。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既能提升其兴致,又能使其深入浅出地掌握所学知识。
2. 将学生喜欢的动漫引入课堂。动漫是思想品德教学中较好的课程资源之一。将其引入课堂之中,学生往往能在快乐中接受道理,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如,动漫《小土著人的经历》对“抵制身边的诱惑”一课的总结有很好的帮助。
3. 将学生喜爱的口袋书、卡通书等资源引入课堂。它们内容轻松,图画夸张,故事情节吸引人,令人捧腹之余又发人深省。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工或电脑来制作一些主题鲜明的社会生活写真集,可以是反映现实生活中一些陋习的漫画,也可以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图画,装订成漫画集,成为口袋书。这样做,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崭新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
编辑:孟 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