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马洪波,王长文,葛红娟,王 丹,王舒然,宋春梅 (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近年来,随着新型传染病的不断增多,人类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3年中国因H7N9禽流感死亡至少34人,我国目前急需高素质的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随着新型传染病的不断增多,人类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国目前急需高素质的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预防医学具有相对于其他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能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教学是预防医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预防医学的实验多具有应用性、综合性、探索性的特点,传统的实验教学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实验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准备好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等,学生被动地根据教师的讲授以及实验指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不能对实验有自己的思路。因此,有必要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新形势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入地开展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迅速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使其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尽快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要求,提高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质量。
传统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和实验教师的理论知识虽然很强,但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师资队伍的改革要开拓多元化的师资引进渠道,着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在教师的选聘过程中要注重选拔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其次,要重点从与预防医学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担任兼职教师,积极邀请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前来讲座,把他们工作中的实践知识教授给学生,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最后,积极引导教师朝“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在教师的培养上,除了需要承担实验课程外,还要鼓励教师充分介入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中,担任学生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课题申报或参加相关实践竞赛等,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互动,从而更深入地参与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建立各种有效管理制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内容大多选用一些经典实验,如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及甲醛的测定、漂白粉中有效率及水硬度的测定、冷饮食品及油脂的卫生学检验等,这些实验内容多年来没有任何变动,与时代发展脱节,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验教学大纲设计中可适当减少大纲中单一性和验证性的经典实验,相应增加一些综合性、趣味性、创新性、设计性的实验,可根据近几年的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例如:奶粉中三聚氰胺、辣椒酱中苏丹红、鲜肉中瘦肉精、胶囊和大米中重金属、熟食中防腐剂等有害物质检测内容,增加不同类人群营养状况评价、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空气质量监测等具有实际应用性质的实验内容。另外,新的实验教学大纲要涵盖预防医学专业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计划,并将不同实验课划分为营养成分分析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毒理学实验、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等五大模块,重新编写实习指导,用最先进的实验方法,构建新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以往的实验教学教师通过采用板书结合实验指导讲授的方式向同学传授整个实验过程,学生难以全部掌握。而根据不同实验内容,适当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授课,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直观、生动,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更容易掌握新知识。如营养学实验中的《原子吸收法测定食品中钙、铁、锌》、《高效液相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A、B族、E》、《气象色谱法测定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等,通过多媒体及网络教学,使学生对如何正确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象色谱仪等有初步了解。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授课,在实验课上可以节省更多时间,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和实验操作,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大多采用灌输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而新型实验教学模式主要采取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新型实验,根据学生兴趣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设计不同的综合性实验研究,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全面负责,包括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准备、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各小组由指导教师分别进行审核和评价。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联合攻关的科研能力,并为以后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传统预防医学各学科成绩考核只注重理论考试成绩,而忽视实验考核成绩,从而导致学生只重理论知识而忽略实验操作,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教学改革的同时有必要对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实验考核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方式不能过于单一,杜绝仅凭技能操作或实验报告的写作质量来确定最终成绩,这样既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不能反映教师的实验教学质量。实验课成绩要占专业课最终成绩的30%,其中平时成绩占5%,平时成绩主要是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的出勤、纪律、课堂表现、值日情况等的综合表现,实验技能考核占学科总成绩的25%,实践技能考核安排在理论考试结束后进行,主要考查常规实验操作、仪器使用熟练程度、实验注意事项等,主要包括样品采集和前处理、仪器调试和使用方法、试剂配制、实验结果分析等,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传统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往往是“注入式”偏重于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新型实验教学模式高度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学方式、实验内容、成绩考核体系进行了适当改革,为预防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