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长春 130111)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变迁,已融入中华儿女的思想行为中.在社会历史领域和精神生活层面,对人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发展和转型阶段,受西方文化以及社会多元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应重新诠释传统文化以及注重它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契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丰富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主流价值观具有统摄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强大思想保证.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人才资源,需要在成才的价值观下健康发展,当代一些大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已经发生变化.研究我国文化领域的发展态势,分析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化,理顺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索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也是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
多元文化是指在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出现了多种文化并存、兼容的态势.多元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包括家庭、教育和种族等领域的新变化及国际形势的变化.
大学生价值观是指个体在大学时期所形成的价值模式.价值观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评价尺度,个体的价值观决定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多元文化是世界文化融合的发展趋势,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在多元文化中进步和发展.而对大学生而言,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大学生接触和感受先进文化带来的便利,也有利于高等学校的教育形式多样化.但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们的价值观选择也起了消极作用,使大学生们把握不好选择的尺度,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个性选择中出现了自我意识强烈、从众心理、责任感意识淡薄等现象.
(1) 开拓大学生价值观视野. 文化的多方面融合,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生活空间,各种文化在大学校园中交汇,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并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们不会盲从选择,通过综合衡量做出判断,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责任[1];
(2) 培养大学生价值思维方式. 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所接收的知识和文化范围更广.价值选择在逐渐增多,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看法.古今中外文化在校园内交汇,东西方文化差异,拓展了价值观念的思维方式.大学生不在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探索更为轻松、科学的教育方式,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3) 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理性化. 相对于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来说,90后的学生不再盲从于“权威”;不再热忱地沉浸在任何形式的号召之中,而是善于根据自己的需求作出选择.在个人与社会问题上,当代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观念,注重当下的感受.经历了多元文化的价值洗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向着更为理性、成熟的方向发展.
(1) 政治信仰缺失. 当代大学生在政治立场与政治观点上基本正确,多数学生在政治信仰上能与主流意识保持一致,拥护党的政策和领导,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但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的理解缺失,思考和解决问题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忽视他人感受.西方的文化思想,特别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涌入中国,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影响;
(2) 价值观取向个人化. 在价值取向上,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集体价值和个人利益徘徊期.当面对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冲突时,大学生放弃自身利益的很少.在价值取向上,偏重于个人目标,忽视社会利益和责任,是在满足了自身的利益后才会考虑社会集体利益[2].大学生的人生理想缺乏科学的规划,人生目标不明确,具有盲目性.部分学生将人生目标视为对生活的享受,回避风险、安于现状.很多同学认为成功需要人际关系.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下,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了很大影响,表现为盲目从众、我行我素、以个人为主的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注重实在性.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大学生不能对周围的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他们忽视传统文化魅力,忽视高雅艺术,审美品位低下.
文化多元化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精神资源,他们可学习并借鉴西方民主、法制、人权等西方价值观念,仁义、忠孝、集体主义观念也为大学生所接收.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价值观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大学价值观的教育促使大学生文化观念发展变化.因此,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多元文化也开拓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在个人与集体的利益面前,大学生坚持“正当索取,积极奉献”,坚持在实践中实现理想.经历多元文化的洗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才能历经磨砺,向着更为理性、更为成熟的方向发展.
高校在其产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各种思想良莠不齐,在对大学生的个性形成和知识积累乃至价值观形成带来新的启示的同时,也与建设和谐社会存在着冲突.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意识形态的反映.从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正向开放型社会转变,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导致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价值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全球国际环境来看,表现出经济一体化、资产阶级思想在全球扩散.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观念、思想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在价值评价、目标选择、理想信念等方面出现了迷茫和选择障碍.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交往方式不再局限于同一城市.对大学生来说,互联网是他们了解外界事物的重要渠道之一,甚至已经取代了书籍等纸质媒体.在利用网络的便利之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一些媒体为了提高关注度,利用报纸杂志对社会的负面现象进行报道,“富二代”、“郭美美”等网络语言,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我国的考试制度在选拔优秀人才的同时,也束缚住了一些人的个性发展,往往成绩和个性完善很难趋于一致.过分强调个人感受,忽视其他同学的想法,导致同学关系紧张,走入社会后很难适应来自社会的压力,一些人产生了心理失衡,面对新的环境很难做出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之间的取舍.
大学生价值观念缺失并非因为高校教育的缺失,而是表现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方法还有待完善,将价值观教育由政治性向文化内涵转变,突出价值观教育的人文内涵,才能改变不能为学生接受的局面.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正能量的传播.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中所提出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包容多样,最大限度的形成社会思想的共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与主流价值观相结合,形成和谐的价值生态系统.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重注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价值观的理解.通过入学培训、专业指导、就业前景分析、个别学生特殊教育等方法,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己应该怎样定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方式以说教为主,特点是老师一言堂,忽视学生的兴趣所在;而学生鸦雀无声,完成作业也只是应付考试.并且学校教育重在灌输注重人们的奉献精神,缺乏人性关怀.教育工作者要反思以往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旋律,提倡敬业、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价值观[3].改进说教模式,以生动的案例感动学生,如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可以通过法律栏目,增强其真实性;同时,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加大学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承受能力.以先进事例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其服务意识.大学生刚接触到社会上的事物,不能完全适应,价值观收到冲击,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息他人付出代价,而这些负面行为在大学生中时有发生,不良行为影响了社会风气,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生活风气,奖罚分明,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教育,说教更胜于批判.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微信、微博等方式,增强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学生间的广泛传播.
当今社会,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显得尤为突出.教育者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力宣传奉献、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把集体主义作为人生追求的根本,对于社会主流的新风尚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应该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与个人素质的提高.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为集体奉献的价值观,在与同学交往中取长补短,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可以先进人物作为典型,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大学生是感谢和理性复合体,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正视大是大非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在事实面前不能正确冷静对待,言行不一致.他们面对挫折时,缺乏勇气,经常回避问题而不是去主动解决.对于这一类学生,应该注重对其自信心的培养,通过集体活动,增强彼此的了解,增强校园、班级的文化活动的时效性,突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涵.
我国的文化结构表现在多个方面,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佛教、道教是相通的,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则体现了马克思体系的包容性和发展的创新力.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是注重对价值观念的传播.
首先,注重师生间的文化互动.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育方式上,既要维护尊师重教的传统,又不能打破师道尊严,老师不能将自己的理论强加给学生;其次,注重教学过程.教师是维护整个教学过程的“导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方式,将知识融会贯通,教学环节上突出有趣和新颖,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最后,注重教学效果的反馈.师生的互动本身就是知识和经验相互促进的过程,建立学生学习的反馈机制,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反馈来反映,并促进教育者改善新的教育方法.
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高校工作者的重视,通过感化的方式使学生受到启发,消除大学生的抵触心理.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育,将价值观寓于娱乐之中,通过音乐、电影等方式,发挥大学生的想象力、陶冶情操,对大学生进行价值感染.例如,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娱乐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随着网络内容的丰富和信息交流速度加快,校园文化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4].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调主流文化的地位,利用杂志、校园广播等媒体,营造多种多样的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承担责任、尽其所能的高尚品格,而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处于多种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多元文化格局.同时,也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的同时,也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带来挑战.探索多元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刻不容缓,整个社会特别是大学校园要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改进高校的价值观教育课程,构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体系.
参 考 文 献
[1] 应金萍.大学生文化与成人的冲突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启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64-65.
[2] 韩柏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势[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9):53-55.
[3] 杨小勤.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对策探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2):145-148.
[4] 任伟伟,郭 峰.论文化校园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5):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