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性*

2014-09-13 05:59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自然村居民点空间布局

吕 静 吴 昊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量数倍于城市用地,但本应随着国家城市化加速而逐步减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呈现出与城市用地同步增长的态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逐步走低.据统计,城市化水平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2.3m2.东北地区(本文指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是国家粮食的主产区,但农村居民点占地较大,利用效率低,与耕地的矛盾更为突出.深入探讨研究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现状、特征及其成因,以期对学术界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

1 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现状

从行政村空间布局来看,东北地区2011年行政村的数量达到28 534个,占全国行政村数量的5.2%.其中辽宁省的数量最多,为10 634个,占东北地区的37.3%;吉林省的数量最少,为8 671个,占东北地区的30.4%.从自然村的空间布局来看,东北地区2011年自然村数量达到123 197个,占全国行政村数量的4.6%.其中辽宁省的数量最多,为50 484个,占东北地区的41.0%;黑龙江省的数量最少,为35 662个,占东北地区的28.9%,见表1.

表1 东北三省农村居民点比较(2011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整理

从村庄用地面积来看,2011年东北地区的村庄用地面积为1 358 348公顷,占全国村庄总用地面积的9.9%.其中黑龙江省最多,为495 871公顷,占东北地区的36.5%;吉林省最少,为391 475公顷,占东北地区的28.8%;

从村庄分布的密度来看,东北地区每平方公里0.04个行政村,每平方公里0.16个自然村,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突显出东北地区人少地多的特点.其中,辽宁省村庄密度最大,这与它国土面积最小有关;黑龙江省村庄密度最小,主要是因为其国土面积较大;

从村庄人口来看,2011年东北地区村庄户籍总人口4 870.29万,占东北地区总人口的44.41%,占全国村庄户籍总人口的6.4%.其中吉林省村庄户籍人口最少,为1 335.86万,占东北地区村庄户籍总人口的27.43%;黑龙江省村庄户籍人口最多,为1 772.53万,占东北地区村庄户籍总人口的36.39%.

2 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特征

2.1 空间布局分散

从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来看,东北地区以占全国8.42%的国土面积承载了9.89%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而从行政村及自然村的数量来看,仅占全国的5.15%和4.61%(见表2).东北地区行政村密度为0.04个/km2,小于全国的0.06;自然村密度为0.16个/平方公里,小于全国的0.28,比沿海省份密度更低.就全国来看,平均每17.34km2有一个行政村,平均每3.60km2有一个自然村;而东北地区平均每27.63km2有一个行政村,平均每6.40km2有一个自然村,村庄分布比较分散.黑龙江省土地面积较大,居民点布局最为分散;辽宁省土地面积最小,居民点分布相对紧凑,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表2 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点与全国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整理[1]

2.2 平均规模较大

从用地规模看,东北地区行政村、自然村的平均规模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人口规模看,全国村庄户籍人口共76 384.39万,平均每个行政村1 380人,平均每个自然村286人;东北地区村庄户籍人口共4 870.29万,平均每个行政村1 707人,平均每个自然村395人,均略大于全国平均值.

2.3 自然形成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率低主要表现在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低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1].其主要原因为农村居民点建设基本上处于放任自留状态,农户建房选址比较随意,用地规模不受控制[2],居民点已为百姓生产生活需求而形成,并受自身生产能力与外部区位条件等多方因素作用,通过“扩充、兼并、迁徙、消亡”等方式,逐步的形成现有的居民点布局形态.通过对居民点空间布局发展历程的研究,可映射出东北地区农村发展建设历程.

3 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成因

3.1 地广人疏限制

截止2011底,东北地区以占全国8.2%的土地承载了全国8.1%的人口,人均国土面积高于全国人均国土面积,远高于沿海若干省份.可以说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人口数量较少,这也就导致了人口密度低、居民点布局分散.

3.2 耕作半径约束

东北平原面积达35万km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北方著名的“粮仓”和畜牧基地,主要的粮食产区.在广袤的东北平原上,由于受到耕作半径的影响,居民点按照一定的距离自发地分布,导致居民点布局比较分散、密度较小.

3.3 生产力限制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的粮食产区,但由于经济发展总量偏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摆脱人力耕作的限制.东北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始建于人力耕作时代,随着近年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机械化耕作逐步取代人力耕作,农耕半径逐步扩大,耕作区对农民的居住限制力也日渐薄弱.因此,一些交通条件好、社会设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的居民点成为村民的建房首选;而一些条件较差的自然村,随着村民的迁出,出现“空心村、老龄村”等现象.

3.4 传统思维束缚

“故土难离”的思乡情结是推进自然村整合的主要阻力,部分自然村内由于外出务工、求学等人员较多,已经出现房屋闲置的现象.村内留守居民则对土地整合、村屯迁徙存在抵触情绪,出于对自家故居的眷恋不肯搬迁.在一定程度上,城市化带来的吸引力与留守村民的固守是出现空心村的主要原因.

3.5 管理引导滞后

东北地区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的覆盖范围较小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较发达地区差距更大(见表3).

表3 全国及东北地区行政村、自然村建设规划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整理

规划的滞后导致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混乱.一方面,没有编制规划的行政村及自然村随意建设;另一方面,编制规划的行政村及自然村由于落实规划措施不完善,使规划难以落实.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转让或买卖.但是,实际生活中多数农民由于受传统思维的严重影响,仍然认为宅基地是私有的,自己可以随意处置,并且将闲置宅基地开辟成畜禽圈、厕所、沼气池、菜地等用地.首先,许多农民错误将宅基地据为所有,影响村庄的健康发展;其次,许多村民忽视《土地管理法》,擅自在耕地内建设,破坏了农田,触犯了法律;再次,村庄领导由于缺乏法律和规划知识,使得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缺乏衔接,造成村庄建设用地范围与耕地等其他非建设用地的矛盾.

4 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对策

4.1 实行有效的规划引导

科学的规划是前提和基础[4].东北地区村庄规划的编制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应当加快编制各类村庄规划,使村庄的建设与发展有据可依,引导村庄的健康发展.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及时编制规划,并适时进行调整或修编,通过规划确定村庄建设的规划区,引导村庄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用地规模预测,划分合理的功能分区.坚持无规划不审批的原则,认识并重视规划的作用,遵循并逐步实现规划的目标与内容.对规划内容进行阶段性评价,分阶段、分区域实施规划,发现问题并及时弥补过失,力求探寻科学的发展道路.实施全方位的保障措施,以保证规划成果的落实,避免规划成为“纸上谈兵”.

4.2 实施严格的土地监管

地广人稀的特点使东北的农村地区往往疏于对土地的管理,损失了大量的土地.因此,应当建立健全的土地监管制度,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体把握类型与数量,实时掌握土地的变化.按相关标准对宅基地进行严格控制,避免不合程序的扩建、再建宅基地,鼓励民宅向高层发展,节约用地[5].严格土地审批手续,避免不合法的建设,避免侵占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按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严肃处理土地侵占行为.对于选址新建的村屯,做好土地增减挂钩,一方面集约节约利用新址土地,另一方面对原址土地进行整理复垦;对于扩建、改建村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以及村屯内部的闲置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4.3 进行合理的撤村并屯

虽然东北地区行政村及自然村的平均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较大,但相对于广阔的土地,东北地区村庄的密度较小、布局分散,并且存在大量的人口偏少的自然屯.因此,应当确定撤村并屯的原则与依据,提出撤村并屯的方法,制定撤村并屯的计划,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村屯撤并,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

4.4 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

与南方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普及程度较落后,导致农村地区村民的综合素质偏低,对与规划及土地利用相关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这是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应当对村民进行规划常识的普及,引导村民认识规划、了解规划;其次,应当对村民进行土地管理法的普及,了解的合理土地利用程序及违法行为;最后,鼓励村民参与到规划中,例如,村屯撤并、新建工厂时征求村民的意见,规划编制完成时进行公示,并听取村民的合理建议.

5 结语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将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热点区域,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如何集约高效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并协调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是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点规划的重要任务,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对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刘 辉.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庆安县薛仓村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 刘喜广,刘朝晖.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与整理措施[J].国土资源情报,2006,1l(11):45-48.

[3] 司春霞,胡瑞芝.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 (12):64-65.

[4] 卢嘉瑞.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刍议[J].小城镇建设,1995(3):12.

[5] 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2)[Z].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自然村居民点空间布局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2025年山西垃圾收运覆盖90%以上自然村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河南所有贫困自然村 实现4G网络全覆盖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基于GIS的宜兴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河南安排部署贫困自然村宽带网络全覆盖
空间布局图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