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规划模式的转变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2014-09-13 05:59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邻里城市规划发展

褚 丹 彤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早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汽车时代的到来,城市形态逐步发展成为向郊区无序蔓延的状态.在经济上:基础设施成本增长、浪费,土地和其他资源及繁荣城区的衰退造成空城、鬼城等现象;在社会上:增加了贫富差距、种群隔离、社会暴力等问题;在环境上:随着小汽车使用的增加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基于此问题,规划师反思原有的规划模式,探索新社区的规划方法.从上世纪20年代的邻里单位规划思想过渡到80-90年代兴起的精明增长规划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在公共领域生活方式的提升.为各种交通方式如给步行者、自行车、机动车以一个平等的环境,这种想法不是迎合机动车的发展势头, 也不是针对于中产阶级的个人生活,而是推动土地的合理利用,倡导用紧凑的高密度发展模式代替传统蔓延式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以解决城市蔓延及其伴生的种种问题.

1 城市的蔓延

(1) 城市蔓延的发展内涵. 早在1950年前后,美国大城市中心区域呈现出人口增长减缓的趋势;相应伴随的是近郊城镇人口迅速膨胀的现象,城市规划界称此现象为“郊区化”. 但在1980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郊区化出现了新的趋势,居住区、工业区、办公园区纷纷向郊区迁移,这带动了更多人口和就业需求的迁移.中心区进一步衰退,近郊地区建设力度增强,城市用地扩张.这种无限制的城市化和城市边缘不断扩张蔓延的现象,被称为“城市蔓延”.

(2) 城市蔓延带来的问题. 首先,城市蔓延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利益,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压缩了城市绿化空间,而且进一步破坏了环境;大量的钢筋水泥建筑的崛起也让城市空间被压缩,公共空间和自然绿化越来越少,生活质量每况愈下;并由此导致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数量上的减少和空间上的缩小,增加了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1];其次,不合理的设计和交通拥堵,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居民的出行时间.实践证明,1970年美国城市居民人均机动化出行距离为4 485英里,到1993年已增长至6 330英里[2].有数据研究表明:亚特兰大的城市居民每天花在交通通勤的时间为90分钟左右,折合一年要化费23天在公共交通的路上.这一数据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有增无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对混乱的交通规划和不完善的交通现状,通勤时间还可能远大于此[3].我们原以为开发新区的特点在于投入资本较少,但事实上优势并不明显.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表明,未来的20年内,与密集型城市发展相比,城市蔓延会在建设和治理上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

(3) 城市蔓延在我国的现状. 我国的城市区域发展也有这样蔓延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① GDP增长导向的城市空间扩展.“GDP崇拜”的追求,是各级政府的最大目标.为此,一定会推动产业资本集聚和城市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特殊政策”,以土地为手段,通过土地供给方面的激励政策引入资金.而扩大内需的政策又推动了交通设施的建设,让城市建设规模迅速蔓延.以上两点加剧了我国城市用地增长;② 外延式扩展为主的城市空间增长.过快的城市增长速度往往伴随着粗放的土地利用模式,主要形式如各种开发区的兴起,大量的外延区域快速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伴随着开发区的建设,国内城市又掀起了一股在郊区兴建大学城的风气,再次集中地体现了城市用地价值功能单一的粗放模式,一轮又一轮的圈地助涨了土地的失控;③ 道路扩张引导的城市空间扩展.我国的城市多表现为粗放的、外延式的扩展,更为明显的是城市空间扩展,体现为强烈的车行为先导的特点.一方面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道路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明确有效的规划和设计.人们仍然依附于增加道路设施的数量来疏导交通,以此作为城市空间快速增长的主要策略.面对城市蔓延带来的上述问题,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及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规划学界,都已认识到无限制低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带来问题的严重性,并尝试地提出解决方法.

2 1920-1930年代的邻里单位思想

(1) 邻里单位思想的起源. 19世纪20到30年代,邻里单位社区规划思想在美国诞生.这种规划模式实际上是美国当时的发展趋势,加之小汽车的兴起,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成为了中产阶级的理想城市模型.美国的很多城市规划组织与机构将焦点逐步从城市中心,转向人们居住的外在环境以及微观尺度上的邻里社区.

(2) 邻里单位社区规划模式从理论到实践. 随着小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大规模的郊区化为“邻里单位”理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为“邻里单位”的建设和实施从理论到实践做了一定的准备.要建设合理的邻里单位,需要考虑邻里规模、邻里边界、开敞空间、公共设施区位、地方商店和内部街道系统.合理的邻里单位规模约为5 000人,范围不能太大,以方圆5分钟的步行距离为合理范围,并且其周围应是交通方便并配有公园和其它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邻里需求.邻里单位应配有学校、商业以满足邻里居民日常需求,邻里内部交通应采用环绕模式,减少汽车的穿越.

这种邻里单位社区的规划模式是非常符合当时的美国国情.当时美国汽车工业、大规模的郊区化、生活物资水平已比较发达.二战以后,美国城市空间开始了较大的转型,由原来传统的步行城市空间模式,逐步转向以汽车为主要的空间模式,所以也改变了原有的城市形态,形成了无序蔓延的、以汽车为主的城市形态.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在满足中产阶级梦想的同时,也加剧了无节制的“城市蔓延”问题[4].城市蔓延,不仅是交通问题,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人们很自然地会把目光转向从事城市规划实践的规划师们.所以20世纪中期开始,在美国就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规划运动,以雅各布斯为首的规划师开始反思传统的规划方法,酝酿重新建立一种新的、反思性的、渐进性的规划方案.

3 精明增长策略

城市蔓延和之后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在1990年引起了非常多的关注,不论是城市规划师、政府决策者、环保公益机构等都积极响应,采取了各种措施和活动来阻止城市蔓延,城市无序蔓延的趋势遭到强烈反对,随后精明增长思想即成为学界的主流思想.2003年美国规划师协会在丹佛召开规划会议,会上明确了精明增长的内容.指出城市增长的“精明”主要体现两方面:一是增长效率,即精明增长是在遵循市场的规律和机制、顺应自然环境的生长条件以及尊重人们生活的习惯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繁荣,更需要兼顾环境保护与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二是城市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应按照 “现有城区的再利用——完善基础设施、在生态环境许可区域内熟地开发——生态环境许可的其它区域内生地开发”的顺序逐步建设.精明增长不是指不增长,而是划定了城市增长的边界范围,它强调对城市外围有所限制,注重发展现有城区[5].其基本思想是不仅以城市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发展目标,而且要把城市的发展融入区域整体生态体系中,提出城市有边界的增长原则,精明增长的内涵见表1.

表1 精明增长的内涵

4 精明增长发展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1) 精明增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 与原有法律和政策的冲突.实际上从美国现行的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则看,这些土地利用法规是以保障城市郊区化发展为前提的,多年来的城市蔓延也得到的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如果选择精明增长的思想模式指导土地利用,就需要改变固有的管理模式;② 居民的不信任与反对.目前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是拥有独立宽阔的住宅、花园和汽车,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然而这种高密度的混合土地利用方式是会遭遇反对的.反对的居民认为:一方面,在高密度的土地混合利用方式下,精明增长的实施会增加交通密度,产生新的交通问题.汽车密度的加大势必会增加出行时间,加剧尾气排放;而精明增长采用的城市增长边界策略是需要实行定量供给的开发用地,由于土地的限量供应,势必会导致房价上涨,伴随产生新的“贵族化”问题;另一方面,大容量的公交系统只能作为汽车交通的辅助工具,取代不了家庭小汽车,家用汽车仍是主要的出行工具[6];③ 思想本身的缺陷.精明增长思想本身忽略了区域性.精明增长发展观的目的是要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然而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在过去长达五十多年里,在全美国50多个州,数千个城市一直在实行.只是因地区差异,导致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增长模式有所不同.

(2) 精明增长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1)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新思路.我国城市正处于密集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美国彼时的郊区化也恰好出现于工业化之后,从城市的密集化发展过渡到扩散发展.现在我国的城市发展现状虽然有离心发展的倾向,但主要的作用还是集聚的趋势,城市中心仍然是活动的核心.为了避免走美国的老路,解决大城市病态,规避规模膨胀,我们有必要研究美国的精明增长的思想,取其精华,完善和补充我国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具体作法有以下几点:①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当前,我国的小汽车发展速度非常迅速,我们必须理性对待,要清醒地认识这样的发展态势将会给未来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形态带来的严重后果;要深刻理解交通模式与城市发展形态的关系,建立以人的步行为基础的邻里空间关系.在我们这样的国家,人多地少,只能以高密度和大运量公共交通相结合的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所以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而区域、城市和街区规划中可运用交通导向型的规划设计方法;② 对待城市、郊区及农村地区的发展,建立区域平衡的发展观.城市需要发展,同时还应合理地保护农田和自然资源,控制城市发展的规模.在城镇与城镇之间、或者城市中心、郊区和农村之间都应建立起一种协调的发展机制,来优化城镇布局.对于旧城改造,或者新开发的住宅区要吸取邻里的思想,以社区建设为基本单元的方式为目标,完善混合的土地使用及多元化的住宅和公共设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对于那些具有地方传统文化和有丰富地方特色的街区,要保护支持他们的需要,避免丧失宜人的活动空间,不能以简单地拓宽马路及建造高楼方式进行改造;③ 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引入生活质量、人文关怀等要素.在美国复兴传统邻里的同时,我们要看到,我国现有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收入水平虽然在数字上已有大幅攀升,但与之相对应的生活质量与收入并不匹配.在我国的一线城市,居民通勤时间成本高,住宅区缺乏公共空间,几乎没有为老人和儿童建设的特殊空间,邻里关系疏远淡漠,缺乏绿化等.这都是我国城市规划的真实缩影,所谓千城一面,传统社区的文脉已逐渐消弭.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引入一套从居民生活状态和质量进行评价的量化指标体系,比如通勤出行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居住区附近基础设施的可达性、邻里之间沟通和人文关怀等;2)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存在的问题.① 预先整体规划不充分.国内大部分社区只注重细节上的效仿,还缺乏开发的整体平衡思考.开发商一般是各自为政,为了楼盘竞争,在自己的权限内,建立每个楼盘局部的“小配套”而很少考虑全局利益.因重复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导致许多楼盘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闲置这与精明增长坚持的由区域的眼光来规划居住社区、加强土地开发与公共交通的结合原则是相违背的;② 提倡的混合居住目标难以实现.我国很多郊区的精明增长房产楼盘虽然以形式多样的住宅设计为卖点,面向不同层次的顾客和消费者.然而事实上多数精明增长楼盘往往还是被城市中的相对富裕的阶层所占据,并不容易推广到普通消费者所支付的楼盘中.

5 结语

对邻里单位、精明增长的研究,从其诞生至今仍方兴未艾,影响早已超越了国界.其所推崇的许多思想对于解决郊区蔓延和城市、社区、邻里的建设有着重要启示.应当结合国情,吸取其中有益的内容,如集约利用土地,以人为本的社区邻里建设等设计原则,促进我国城市社区的健康发展.用一种理性态度“拿来主义”而不是盲目地争相模仿.无论是以形成归属感为重点的整体布局、还是道路系统规划、公共设施安排及建筑大小,甚至内部小品尺寸设计等各方面,都应以是否满足人们需求进行衡量.对适合我们国情、环境的方法和模式应选择性利用;对那些比较好但与实际还有差距的则应具体分析.因此,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精明增长”成为当务之急.

参 考 文 献

[1] Carl Pope.Americans are Saying No to Sprawl[J].PERC Reports,1999(1):5-8.

[2] 唐梅花.成都城市蔓延机理与调控措施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3] Goldberg,D.Covering Urban Sprawl.Rethinking the American Dream.Public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Journalism Center[J].RT-NDF,1999(3):1-25.

[4] 李 强.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社区—美国社区规划模式变迁探究[J].世界建筑,2006(7):92-94.

[5] 唐相龙.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之解读[J].城市问题,2008 (1):87-90.

[6] 本刊编辑部.世界城市“精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城市管理,2010(2):76-78.

猜你喜欢
邻里城市规划发展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