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加减治疗肺系疾病验案3则

2014-04-15 11:04朱银兴丁兆辉
江西中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肺络白芥子气喘

★ 朱银兴 丁兆辉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330004)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为清代外科医家王洪绪经验方。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阴疽流注等外科阴寒之证。王洪绪用其治疗阳虚寒凝证,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阴霾四散,而布阳和,故而得名“阳和汤”。方由熟地黄、肉桂、麻黄、白芥子、姜炭、鹿角胶和生甘草组成,主要作为治疗阴疽的重要方剂来使用。现代医家根据该方有温阳养血、散寒通滞之功,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将本方加减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皮肤等多科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举阳和汤加减治疗肺系疾病验案3则如下。

1 肺络张(支气管扩张症)案

张某,女,63岁,反复咳喘50余年,咯黄脓痰10余年,再发并加重2月余入院。症见:咳嗽、咳痰,先咯黄脓痰,后咯白色粘痰,日约15口,无咯血,无口干口苦,无恶寒发热;形寒肢冷,后背为甚,胸闷气逼,动则尤甚,纳欠佳,寐欠安,小便清长,时有失禁,大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舌下瘀斑,脉细数。14岁患有肺结核病史,辅助检查:血细胞分析:WBC 5.56×109/L,NE 55.0%,LY 35.1%。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诊断:肺络张(阳虚寒凝)。予阳和汤加减:熟地黄15g,鹿角霜15g,炮姜6g,肉桂3g,生麻黄6g,白芥子15g,蛤壳10g,桔梗15g,浙贝母10g,黄芩10g。服完3剂后,患者诉怕冷症状明显改善,咳嗽减轻,痰色变淡,量减少,胸闷症状减轻,舌暗红、瘀斑变淡缩小,脉细。根据患者症状及服药后的效果,继续服用上药治疗。

按:此患者少年时期患有肺结核病史,病程长,外邪侵袭肺系,损伤肺络,导致肺络扩张;病程日久,久病肺气阳亏虚,不能温煦四肢肌表,卫外不固,故见形寒肢冷;气阳亏虚,阳衰则寒凝,寒从中生,津液凝聚成痰,痰浊蕴肺,阻滞气机,肺气上逆,痰随气升,故见咳嗽、咳痰,患者现咯黄脓痰后咯白色粘痰,是因为患者夜间未咯痰,痰浊蕴肺,郁而化热,形成黄痰,此为次要因素,其本质仍为阳虚寒凝,津液不归正化所致;气机不畅,血行内停,形成瘀血,痰瘀互结,交结于肺,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肾二脏,病程反复,预后不佳。

2 寒哮证(支气管哮喘)案

刘某,女,57岁,反复发作性喉中吼鸣20余年,再发并加重1天入院。症见:胸闷气逼,张口抬肩,动则加重,咳嗽、咳痰,色白质清,量较多,无恶寒发热,纳差,寐欠安,小便平,大便不爽,不成形,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紧。听诊两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辅助检查:WBC 4.82×109/L,NE 45.2%,LY 27.2%,EO 20.1%。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诊断:寒哮证。治以宣肺散寒,化痰平喘。西药予氨茶碱、加强龙平喘。中药予阳和汤加减:熟地黄15g,鹿角霜15g,炮姜6g,肉桂3g,生麻黄6g,白芥子15g,蛤壳10g,小牙皂6g。服完3剂后,患者诉胸闷气喘明显改善,痰量明显减少,纳转佳,寐安,二便平,舌淡红、苔白,脉浮。听诊两肺未闻及哮鸣音,患者病情明显改善,停用氨茶碱及甲强龙,在前方基础上加用陈皮10g、法夏10g、厚朴10g以加强燥湿健脾,理气和胃之功。

按:患者因受寒引起哮病发作,哮病的病机主要是痰伏于肺,寒邪引动,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博结,壅塞气道,肺失宣降,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故见咳嗽、咳痰,大量白色清稀痰,寒像明显;寒邪伤阳,导致阳虚,阳气不能推动及温煦津液,津液不归正化,伏藏于肺,形成“夙根”;久病肺虚,母病及子,导致肾阳亏虚,而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肾阳亏虚,则机体得不到温煦,津液不能气化,共同导致寒痰形成,病位在肺肾,病性属本虚标实。

3 肺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案

苏某,女,62岁,因反复咳嗽,咳痰40余年,气喘肢肿5年,再发加重20天。患者4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初起未进行系统治疗,后反复发作,多于天气变凉后易诱发,近5年来伴见气喘,双下肢轻度浮肿,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病情可控制,20余天前因不慎受凉,病情加重,为寻求中医治疗来我科求治。症见:咳嗽振作,咳中量白粘痰,无痰中带血,气憋气喘,胸闷,活动后尤甚,平卧困难,双下肢浮肿,按之如泥;无恶寒发热,无胸痛心慌;平素易畏寒,精神一般,气短乏力,面色灰暗虚浮,口唇紫绀;口干,无口苦口粘,食纳量少,夜寐安,小便量少。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血象大致正常,双肺可闻及少量湿性罗音。西医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失代偿期)。中医诊断:肺胀,证属肺肾气阳虚弱,痰瘀水饮伏肺。治以益气温阳,祛痰肃肺,利水平喘。药用:生麻黄10g,熟地20g,肉桂10g,白芥子10g,炮姜6g,鹿角胶6g,甘草6g,陈皮10g,茯苓10g,当归10g,益母草20g,泽兰15g。服药7剂后,咳喘、肢肿减轻,气短乏力、畏寒纳呆等症好转。后以上方加减服药近月余,诸症好转。

按:该患者为本虚标实,从本虚角度讲,为肺肾两虚,由于咳喘日久,肺气虚弱,母病及子,病深及肾,肾阳虚微,失于摄纳,多见气短气喘,动则喘甚;从标实角度看,主要为痰浊水饮及血瘀互为影响之结果,痰饮的产生,初起由肺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归转化而成。瘀血的产生,主要由痰浊内阻,气滞血瘀。肺肾亏虚,心阳不足,血脉瘀阻,饮邪上逆,凌心壅肺,故面色灰暗虚浮;从阴阳角度分析:深究其本虚标实,可发现其根源在于阳气虚衰,痰浊水饮及血瘀均属阴邪,即阳虚则阴盛,治疗上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为法,取阳和汤温肾壮阳之功,使阴寒散而阳能旺,多年顽疾得以好转。

4 体会

以上3则验案共同的特点为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常因感寒而发,这与肺脏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密切关系,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一旦感寒,极易发病,肺之所主的皮毛与外界相通,感邪几率较其他脏腑高;同时因为咳喘反复发作,病久及肾,肾为水火之脏,肾阳虚衰,子病及母,肺阳必虚弱。此外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密乃固。”阳气若虚衰,则无力祛痰散瘀,而以上3例的病理因素多为痰瘀水饮互为胶结,以致阻塞气道,溢于肌表,引起咳喘肿。洪广祥教授指出肺阳的客观存在性,并提出“治肺不远温”这一治疗思想。本方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养血。两者合用,温阳养血,以治其本,共为君药。少佐于麻黄宣通经络,与诸温和药配合,可以开腠理,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综观全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能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达到温阳补血以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之功。

猜你喜欢
肺络白芥子气喘
白芥子(李源恒)《人间有味是清欢》《暂放尘心游物外》
基于络病理论探析通络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改善气喘的三款药膳
《辨证奇闻》中白芥子的运用规律探讨
“肺络微型癥瘕”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重构的相关性
憋得气喘
应用清宣止咳除痹汤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经伏火,肺络痹阻症)60例临床观察
治咳嗽痰喘
Smog in Los Angeles
气喘儿也要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