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态度改变的研究The research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change in learning

2014-04-15 10:54郭天笑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习态度团体态度

郭天笑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的一种内在心理状态,它对社会存在持有一定的结构和相对较为稳定的性质。态度作为一种具有认知基础的心理反应倾向,它有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且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能够导致行为的结果[1]。态度始终影响着个体自身对行为的选择,促使行为的出现的可能性。态度往往指向一种特殊的对象或情境,而且它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改变的[2]。

而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大学生对学习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现在有关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内容和结构的研究,各有纷争,其中李小平等人的认识最佳,即学习态度可分为认知、情感、意向和行为四个维度[3]。学习态度是可以改变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对于学习者而言,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显得尤为重要[4]。

大学生在校的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在反应倾向。因此,和大学生学习有关的心理过程,都有可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5]。

1 理论研究

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形成和改变过程中一般要经过“服从”(为了适应而向学习表现出的倾向性)、“认同”(自愿行为)、“内化”(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并接受一定学习态度,理智范畴,不易改变)等三个阶段[6]。而学习态度有驱动性、内隐性、复杂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大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有以下三个理论。

1.1 认知冲突理论

心理学家Festinger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以下理论:当持续比较长久的态度或观点发生改变的时候,大家通常会发现,在这种态度或观点变化的背后,经常会发生另外一些故事——态度持有者会出现骤变的行为,由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是一种认知上的冲突[7-8]。由此可见,Festinger的研究从认知上否定了人为改变态度的可能性。因此,这个认知冲突理论在实践上,几乎没有可借鉴性。

1.2 劝导性沟通理论

劝导性沟通是指人们通过信息的传递、沟通方式的调整,努力去改变大家的学习态度或与态度相关的具体行为[9]。该行为常常可以分为“关注”、“理解”、“接受”和“保持”等四个阶段。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工作发挥了现实指导作用。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最早研究了劝导性沟通,该小组研究不一样的变量对劝导性沟通的结果影响,且将态度和信念作为中间变量进行观察记录。心理学家Hovland围绕“谁对谁讲了什么,并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发现了诸多有实际意义的现象[10]。例如,拥有较强说服能力的人,就通常会具备某些专业方面的知识,总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好评。比如说,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在跟病人沟通时,他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评价往往会让患者十分信服。

1.3 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指出,沟通者彼此之间对具体信息的主观性接受与客观性接受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过程。它强调大家是如何对信息的内容做出反应,并进一步指明人们对态度改变的关键在于信息的主观接受和客观接受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11]。在其模型中,最具科学性的是解释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和启发式系统性模型(Heuristic systematic model)。解释可能性模型是由Petty等人发现并论证的,该模型表明,信息的接受取决于信息的内容。例如,说服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说服力的论点的数量。另外,在有效评价具体信息时,要着重加以考虑说服的方式。目前,针对说服的方式主要有中心说服和边缘说服两种。前者主要针对说服的方式,说服者一定要采用大量的事实论据,用逻辑严谨的论证结构去说服他人;而后者主要是指说服者经过一些间接的信息传达,从而曲线式地告诉被说服者。

2 学习态度的测量

众所周知,态度是一种不可被人们直接观察的假设结构,它必须通过对客体表达出积极或消极的直观评价结果进行测量[12]。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学习刺激和学习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我们应该采用“黑箱”方法去研究它的输入(设计有关刺激)和输出(观测言论、表情、行为等)的因果关系,从而判定大学生的具体学习态度。

2.1 总加量表法

该方法由20个以上的有关学习态度的问题组成,其价值尽可能相等、意义大小需无本质差别。所列问题必须平分为正性和负性两种,并设有极其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极其同意等五个维度。对于正性的问题,被试越同意则得分越高;对于负性的问题,被试越同意则得分越低。

以编制20个问题来计算,我们对总分可作如下的态度评判:总分落在10~30分区间的,表明其学习态度很消极;总分落在31~50分区间的,表明其学习态度比较消极;总分落在51~70分区间的,表明其学习态度中立;总分落在71~90分区间的,表明其学习态度相对积极;总分落在91~100分区间的,表明其学习态度很积极。

2.2 自由反应法

该方法指的是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与学习态度有关,由学生进行自由回答。由于问题的主观性色彩较浓,没有固定的标准。所以,大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这样往往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该方法主要有编故事和完成语句两种形式。

编故事形式:老师事先给出一些与大学生学习情境相关联的图画,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从而认真地编出大学生自己认为的最合理的故事。大学生在编故事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调动自己的潜意识,把自身的学习态度投射到故事中去,最终表露出大学生最为真实的学习态度。

完成语句形式:老师提供一些诸如“学习就好比……”、“今天下课前,我要……”的残缺句子,这些语句都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有关联,并让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从中观测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2.3 行为观察法

目前看来,该方法是被大家所最为公认的一种学习态度的评价方法。它是指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推测学生的学习态度。虽然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其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对应,仅以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来判断其态度未必是可靠的,但无论如何,如今的学习行为依然是判定大学生学习态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依据。在今后的研究中,如果能够有效的结合对学习行为的具体观察和大学生学习的认知、动机和情感后加以综合分析,那么,大家所推测的大学生学习态度问题就基本可靠了。

此外,我们还可采用等距量表法、语义分化量表法、问卷法、投射法、生理反应法等方法[1]。但在使用上述测量方法时,我们应该同时运用其三种方法,相互参照,彼此修正,一旦遇到矛盾,还可以再进行重点剖析,从而尽最大努力得出一个最为科学的评价。同时,我们在评价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时,更要考虑其复杂性和实际意义,只有具体细化到各学科学习态度的测量,最终的综合评价才能准确。

3 施 策

刘平安在调查分析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现状时[13],发现其结果令人担忧。调查显示有大于20%的大学生认为大约有67%的大学生学习不够努力或基本不努力;约20%的大学生曾经有过逃课的经历;对于同学之间抄袭作业的现象,认为“无所谓”或“可以理解”的占80%以上;有近40%的大学生对考试作弊现象表示“可以理解”;有近25%的大学生在上课时,一边记笔记一边做其余事情。总体分析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十分松懈而散漫。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大学生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

3.1 说服(劝说)法

“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情境”和“说服对象”是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变或是说服效果的基本因素,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说服者的可信度和吸引力是影响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②假如要使说服信息引发学习态度的变化,不仅和说服者本身有关,同时还依赖于说服信息到达说服对象过程中态度差异的程度。一项研究表明,当说服信息和说服对象原有的态度差异程度是中等的时候,就能在最大限度上引起态度的改变;③影响态度改变的另一个重要变量是说服情境。我们在说服对方时,多使用一些“强化”能在较大程度上肯定说服信息,不断增强说服的效果;④态度能不能进行科学的变化,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会与说服对象的人格特征、心理卷入程度和心理免疫系统等心理特点因素密切相关[14]。

针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要通过说服,转变大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识,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消除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同时要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角色扮演法

该方法以角色理论为依据,其核心原则是个体的行为应该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在最大程度上符合这一角色的身份要求。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该方法在态度改变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著名态度温暖体研究者詹尼斯等人自1965年开始进行追踪研究,发现角色扮演是扭转人们日常生活中顽固态度与行为的很好的方法。

3.3 团体影响法

该方法是通过团体对个体的影响,去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团体的规范和准则决定了团体的影响,其对团体成员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可促使团体中的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与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成员的言行如果符合团体规范准则的要求,就会受到团体的接受、承认和赞同、支持,被其余成员视为自己人,在团体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反之,就会受到拒绝、排斥、否定和打击,在团体中被孤立起来甚至被逐出团体。通过将大家组织到相同的一个团体,制定出相应的规范准则去影响和约束大家的一言一行,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改变他们的态度[1]。

3.4 活动参与法

该方法指的是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例如,通过劳动锻炼来改变轻视劳动、好逸恶劳的态度。通常情况下,人们所参与的活动或者是与所要改变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或者就是所要改变的态度对象本身。此外,人们参与活动时的自愿程度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对人们态度的改变有很大影响。再有就是参与的活动如果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则态度改变相应地就较大、较持久[1]。

4 总结展望

从心理学层面上讲,孙维胜的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或认为有意义而非做不可的事,就很愿意去做。尤其是当自己取得成功后,这种胜利就会变为奖赏和激励,促使自己更加愿意去做这些事。换言之,大学生只有持着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从内心出发,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再者说,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帮助大学生渐渐地由学习负担变成学习乐趣,使大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从而促进大学生朝着理想的未来发展。心理学实验还证明,大学生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25%,而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15%,而如若把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大学生就能够记住大于65%的知识。由此可知,如果大学生怀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学习,那么,获得极佳学习效果的可能性就更大;大学生如果抱着消极被动、敷衍了事的态度,上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15]。

但从目前看来,人们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研究尚有很多缺乏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性研究相对缺乏。根据一项统计表明,针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理论文献,只占其文献总数的1/3。理论研究是实证研究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在重视实证研究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理论研究,从而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做铺垫;二是实证方法过于单一。显而易见,人们研究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是采用调查的单一方法,极其缺乏相关的实验研究,且在问卷的编制上,大多数研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测量不够重视。由此而得,有关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实证研究不仅仅方法单一,其科学性也不强。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两条思路:一是深化理论研究内容。我们应该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内容和结构,一方面从学习活动着手,认真归纳总结;另一方面要从态度的性质出发,努力赋予态度内容以意义。二是规范实证研究方法。我们应该尽最大的能力去设计问卷,使其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且要进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有效测量;同时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的范围,从而努力做到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相结合[16]。

参考文献:

[1]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4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35-138.

[2] 李 霞.信念、态度、行为:教师文化建构的三个维度[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3):17-21.

[3] 李小平,郭江澜.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41.

[4] 王爱平,车宏生.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投入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关于《心理统计学》学习经验的调查[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55-59.

[5] 刘惠军,郭德俊.考前焦虑、成就目标和考试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64-68.

[6] 姜健荣.关于学习态度的问题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1997(8):21-23.

[7] Petty R E,Wegener D.Attitude change:multiple roles for persuasion variables[M]∥Gilbert D T,Fiske S T,Lindzey G.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McGraw-Hill,1998.

[8] Stroebe W,Jonas K.Principles of attitude formation and strategies of change[M]∥Hewstone M,Stroebe W,Stephenson G M.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A European perspective.London:Blackwell Publishers,1996:240-275.

[9] Hogg M A,Vaughan G M.Social Psychology[M].4th ed.London:Person Education Europe,2005:334-379.

[10] Hovland C I.Reconciling conflicting results derived from experimental and survey studies of attitude change[J].Am Psychol,1959,14:8-17.

[11] Stahlberg D,Frey D.Attitudes:Structure,Measurement and Functions[M]∥Hewstone M,Stroebe W,Stephenson G M.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a European perspective,London:Blackwell Publishers,1996:224-257.

[12] 《心理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913.

[13] 刘平安.纠正认识偏差端正学习态度——谈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认识误区[J].大学教育科学,2003(3):72-73.

[14] 许世梅.基于“态度改变说服模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1):97-99.

[15] 孙维胜.论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及其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03(19):13-16.

[16] 秦向前,李兴桥.大学生学习态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8(4):87-88.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团体态度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义务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态度决定一切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调研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