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珂运用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肠病经验

2014-04-15 09:11:52廖乙雄吴运瑶胡珂
江西中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肝体脾土肠病

★ 廖乙雄 吴运瑶 胡珂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省中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胡珂,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载,曾跟随陈瑞春等名老中医学习,善用经方,擅治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胃肠疾病。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导师运用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肠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肝脾不和是慢性肠病的主要病机

慢性肠病临床上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为常见,均以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或不适,排便习惯改变,特别是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类疾病病程较长,迁延难愈,多属中医“腹痛”、“泄泻”等范畴。

肝脾两脏,密切相关,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彼此影响。脾主运化,又主升清,为后天之本,脾运水谷精微,化生阴血,滋养肝体;肝主疏泄,助脾健运,体阴用阳,主藏血,为将军之官。慢性肠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脾不和。患者或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酒醴、辛辣炙煿、生冷瓜果,损伤脾胃,日久导致脾虚失运;或因情志伤肝,肝失柔和,气机疏泄失职,郁勃之气亢旺横逆,脾土受伐,而运化失职。脾失健运,水谷不化,酿生湿浊,混杂而下,发为泄泻。肝木乖戾亢逆,克犯脾土,脾络不利,气血不和则腹痛。脾气虚弱,肝气更易乘势凌侮;脾失运化、升清之职,阴血化生无源,肝体少得涵养,肝用益加亢旺。另一方面,脾不运湿,湿困脾土,致木郁土中,也影响肝气之条达舒畅。

2 腹痛泄泻为慢性肠病的辨证眼目

腹痛、泄泻二症是慢性肠病的常见症状,也是其辨证的眼目。吾师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肠病虽有不同辨证分型,但肝脾不和型临床最为多见。脾主大腹,肝主胁肋、少腹,故腹痛多位于大腹,或连及胁肋、少腹;肝性急迫,故多腹痛拘急;大便泄下后,郁勃之肝气得以暂时舒发而少亢旺,故泻后腹痛得减。若腹痛攻窜,伴有肠鸣,可为肝旺化风,风阳乘扰脾土;腹痛肠鸣,伴小便不利,口干饮水后胃脘堵闷,或漉漉有声,属水饮内停,浸渍胃肠。泄泻的特点往往是腹痛即泻,甚者急迫难禁,情志不畅或情绪紧张易发;脾虚甚者,饮食稍有不慎,如进食稍多,或略进肥甘则引发泄泻;兼有湿浊蕴结者,大便多溏滞不爽,秽浊粘腻。

3 泻肝理脾乃慢性肠病的重要治法

导师认为,治疗肝脾不和的慢性肠病当治以调和肝脾,具体言之,则是泻肝理脾为主。泻肝者,非为用苦寒降下泻火,而是寓泻肝用于养肝体中;理脾亦不是单纯补脾,乃是健脾化湿、利湿,助运。导师喜用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

当归芍药散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本方用药三肝三脾,三血三气。肝为血脏,方以芍药、当归、川芎调血以和肝,《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是散之即所以补之也。肝脾不和,气阳亢旺,应柔之,酸为肝味,芍药为主药,导师常大量用至30g,取其味酸入肝敛肝阴,合当归养肝血,阴血藏于肝,则肝体得以柔养。由之肝气、肝阳得以潜敛而无亢逆之虞,此即所谓“补肝体,泻肝用”,寓泻于补之法。欲散肝郁,莫如用辛,川芎、当归之味辛能发散肝郁,则肝木得以条达;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化湿、利湿,助运,土旺又可御风木之侵扰。本方确实是一首调理肝脾,调和气血,利湿化浊的良方。

肝旺甚者加乌梅20~30g柔肝泻肝,肝风乘扰者更加白蒺藜、钩藤平肝息风;脾虚盛者加党参益气健脾;溃结者加黄芪、制乳没益气活血,托疮生肌;脾虚寒者,加干姜温脾散寒,振奋中洲;水饮内停者加大茯苓用量至30g利水化饮;湿浊阻滞者加苍术、厚朴苦燥化湿;湿郁化热者加败酱草、黄连,或白头翁清化肠腑湿热;肝气郁结,胁肋满闷者加柴胡、枳壳、炙甘草成四逆散疏肝理气;便血者,加地榆、槐花。

4 病案举例

病例一 患者,女,40岁,下岗职工,2010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腹泻、腹痛、解粘液血便2年。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腹痛,解粘液血便每日5~6次,症见里急后重,乏力,纳差,到某西医院检查,经肠镜检查结果为乙状结肠粘膜有溃疡性改变,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西药为主治疗,症状缓解,后因惧怕西药副作用,便求治于中医。诊查:腹泻日行4~5次,大便质稀以粘液血便为多,左下腹疼痛不适,纳差,口淡,神疲乏力,舌淡红胖边有齿痕不干,苔黄白厚腻,体质偏瘦,脉弦细重按较软;辅助检查:血常规Hb67g/L,大便常规红白细胞(++),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西医诊断同上,中医辨证为肝脾不和,气血不和,湿热蕴肠;治以调和肝脾,益气养血,清利湿热;吾师用当归芍药散加减化裁,组方如下:当归10g,白芍30g,川芎6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0g,党参15g,败酱草15g,黄连10g,木香6g,3剂水煎服,日服3次,并嘱病人清淡饮食。服药后大便每日解3次,便质未变,腹痛、神疲乏力有所好转。再后大便溏烂带粘液,血量减少,纳食略增,症状大有改善,上方加减化裁,后又就诊6次,症状体征消失。治疗3月后复查肠镜,肠镜示:结肠及直肠粘膜大致正常。

病例二 患者,男,16岁,学生,2012年6月15日初诊。主诉腹泻、腹痛3月。3月前因升入高中后学习紧张而出现腹泻、腹痛每日5~6次,到我院检查,经肠镜检查结果为未见明显异常,因年纪较小,不愿服用西药,故特来寻求中医治疗。诊查:腹泻日行5~6次,情绪紧张则腹痛,腹痛欲泻,泻后痛解,且食冷或水果后易解腹泻,大便质稀,腹疼痛不适,纳少,眠尚可,舌淡红胖边有齿痕,苔薄白中间偏腻,体质偏瘦,脉偏沉弦较细;辅助检查:肠镜示: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为肝脾不调,气血不和。治以调和肝脾,益气和血。吾师用当归芍药散加减化裁,组方如下:当归10g,白芍20g,川芎6g,炒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0g,党参10g,木香6g,柴胡10g,干姜10g,3剂水煎服,日服3次。嘱病人清淡饮食,并与病人进行交流谈心缓解其学习压力。服药后大便每日最多解5次,便质仍稀;守上方。再诊大便偏稀,日解3次,腹痛有所缓解,紧张情绪较前有所好转,食冷后无腹泻,症状有所改善;上方加减。后大便溏烂,纳食增加;上方化裁。1月后大便接近成形,日解1次,紧张后偶有腹痛,腹痛后不泻,纳可。后又就诊5次,症状体征消失;治疗后2月随诊,未复发。

猜你喜欢
肝体脾土肠病
柔肝法的理论探讨
龙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养生阅刊(2020年11期)2020-12-23 04:37:54
陈霞波从肝体用关系论治甲亢伴失眠经验*
从“君火不主令”论“益火补土法”
中医药通报(2020年6期)2020-01-10 21:12:29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3:52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3:52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3:50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论肝之体阴用阳及临床应用
从哲学体用观探讨“肝体阴用阳”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