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方圆,王晓英 (吉林医药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吉林 吉林 132013)
近年来,校园冷暴力现象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我国的研究者们多从教师作为施暴者的角度来分析冷暴力现象,对学生之间的冷暴力现象关注不足,尤其是对大学生间的冷暴力研究文献更少。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主、客观两方面探讨大学生之间冷暴力的成因,并从学校的角度提出相应的组织管理对策。
冷暴力指“双方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的暴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出较为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主要包括孤立、冷漠相向、关系攻击、置之不理等不作为手段[1]。本文“校园冷暴力”指发生在校园内,以大学生为施暴或受暴主体的冷暴力现象。
冷暴力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暴力性和伤害性。第49届世界卫生大会将暴力定义为:“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一类行为”[2]。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其实质是一种精神虐待。虽然它不是通过殴打身体和行为暴力解决问题,但是通过语言的攻击、威胁、冷漠、轻视等手段,也会导致受害者在心理、情感和精神层面乃至社会生活功能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侵犯和伤害。第二,隐蔽性和长时性。冷暴力不直接作用于对方的身体,这就很难留下明显的痕迹或法律意义的证据。第三,冷暴力从时间上往往具有长期性,它让受害者处在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能感受得到的环境中,长年的负性情绪累积容易导致情绪障碍和各种心身疾病。
家庭是儿童与社会的最早联结点,家庭由于具有血缘性,对青少年影响的早期性、长时性等特点,在青少年个性和应对方式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少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缺陷,往往都源于家庭因素。家庭结构不完整、不稳定,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与外界的相处与沟通方式等都会影响到子女的人际交往方式。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夫妻冲突多以“冷暴力”形式出现,其中65%的家庭主要是丈夫不理睬妻子[3]。在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父母之间长期以冷漠方式相待或以此方式对待子女,其子女也会因习得而形成以冷暴力来解决人际冲突的模式,从而成为校园冷暴力的施暴者或受暴者。
学校管理者不重视。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小学的管理者往往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学生品德和心理健康关注不足,致使某些学生在青少年期就形成习惯化的以冷暴力的方式解决人际冲突的应对方式。升入大学后,随着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关注度的增加和学生间交往频率的增加,一些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突显出来。加之一些大学的管理者把目光盯在常规的管理和学生显性行为问题管理上,忽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交往中的隐性问题和所受伤害关注不足,无疑会助长冷暴力行为的发生。
教育冷暴力的不良影响。教育冷暴力指在学校的教职员工在教育过程中以非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的作为或不作为。在个别学校,教师不仅以冷暴力不公正对待学业不良或品德有偏差的学生,更有甚者,发动全班学生孤立和变相体罚教师认为有问题的学生。致使这部分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受到严重的侵犯和伤害。长期生活在言语嘲讽、轻视、冷淡、疏远环境中的学生,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人际敏感等不良的个性特点和敌对心理。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遇到类似的境遇,一部分学生会以暴力或冷暴力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已形成习得性无力,对于别人的不公平待遇不去反抗,而是被动地接受,艰难地承受着冷暴力对他们的伤害。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理性、法律观念较强的群体, 一些大学生认为“冷暴力”是一种“更文明”的应对方式,它既能给当事人造成心理伤害,达到惩罚他人的目的,又不用负法律责任和产生太过于明显的人际冲突。使用冷暴力解决人际冲突,既符合大学生这个群体成熟和幼稚并存的特点,又与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健康水平等因素有关。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4]。大学时期是各种需要最强烈和多元化的时期,再加上离家住宿的生活,使得大学生有着更强的人际交往需求,但由于人际交往能力缺乏及其他各种主客观原因,使得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人际冲突。在个性上存在认知偏差、狭隘、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差、不善于控制和管理情绪的大学生往往成为冷暴力的施暴者或受暴者。另外,我国研究者使用不同的调查工具进行研究,结果都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人际敏感或人际困扰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或致病因素,对心理问题不善于调节,是产生冷暴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全部活动起指导和制约作用。因此,防治学生间的冷暴力现象关键是学校管理者要确定适当的组织目标。首先,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结合本校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总目标;其次,确定人际关系管理及冷暴力防治的子目标;再次,依据确定的总目标与子目标,实行目标管理。
学校方面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护、阻控、救助和治疗系统。建立由主管领导、学生管理机构、教师、班干部、心理委员、普通同学组成的纵向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实行由低层系统向高层系统报告心理问题及冷暴力行为的制度。首先是党委和学生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由党委协调相关机构与心理健康中心及时沟通;心理辅导、咨询人员和辅导员、教师能直接接触到有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应对这部分人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增加他们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技能与能力;班委会是基层的学生领导集体,他们最容易及时捕捉到危害的信息并及时上报;在学生中选拔心理委员,并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卫生常识培训,他们更容易发现隐蔽性较强的心理问题或冷暴力倾向,还可对同学进行初级的心理健康指导和人际关系协调。通过这样的危机应对网络,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都能快速捕捉到学生出现的各类异常情绪和行为,及时了解学生间各种冲突或矛盾,将校园冷暴力消灭于萌芽之中,以防止事件恶化给双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许多,其中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各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的管理者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出发,围绕目标疏通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确保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预防冷暴力的一个重要措施。
大学生间冷暴力现象的发生,虽有其遗传、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个人的主观因素不容忽视,作为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高校,应主动联系家庭与社会,加强学校内部的组织管理,为大学生创造心理健康成长的组织环境,并加强对学生的自我教育,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大学生间冷暴力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 佳.重庆市高校学生间精神暴力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 WHO global consultation on violence and health.Vio-lence:A public health priority[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6.
[3] 王占山.家庭冷暴力危害甚烈[N].保健时报,2005-04-07(14).
[4]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4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