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运用豆豉经验浅析

2014-04-15 06:20汪春红陈烨文指导陈一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淡豆豉叶氏豆豉

★ 汪春红 陈烨文 指导:陈一江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豆豉作为一种带有食疗意味的药物极少为今人临床所应用,然而在仲景栀子类方中却有不少具体的应用。例如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枳实栀子豉汤和栀子大黄汤,均以栀子豉汤为底方,或加甘草、或加生姜、或加枳实、或加大黄;或治“心中懊憹”、或治“呕者”、或治“少气者”、或治“病后劳复者”、或治“病酒黄疸者”。除了栀子类方中的一部分运用香豆豉之外,瓜蒂散则以豆豉煮作稀糜送服。后世医家叶天士以栀子豉汤治疗温病,这是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之一;另外,叶氏运用豆豉治疗内伤杂病的医案也不少,这也是其对仲景运用豆豉的继承和发展。兹从《临证指南医案》中摘取相关医案,分为外感类和内伤类,分析叶天士运用豆豉的经验及其对仲景方药的发挥。

1 豆豉的功效

豆豉又叫香豆豉、大豆豉或淡豆豉,以黑豆制作为佳,而制酱使用的咸豆豉,一般不作药用。《名医别录》记载豆豉的功效云[1]:“味苦,寒,无毒,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现代研究表明[2],淡豆豉含脂肪、蛋白质和酶类等成分,有微弱的发汗作用,并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2 叶天士运用豆豉医案分析

2.1 六淫外感

2.1.1 风[4]203某,二十一岁,风邪外袭肺卫。畏风发热,咳嗽脘闷,当用两和表里。淡豆豉(一钱半),苏梗(一钱),杏仁(三钱),桔梗(一钱半),连翘(一钱半),通草(一钱)。

按:外感风热,风伤皮毛,畏风寒发微热。肺主天气,喉主地气,咳嗽令胃气不降,属于子病及母。杏仁、桔梗配合连翘,辛凉开肺闭,苏梗降胃气,且轻微解表,胃气降则肺气得降,通草“渗湿于热下”使风所夹之湿从下而去;淡豆豉两用,一者辛凉解表,一者健脾和胃消除脘闷。

2.1.2 寒[4]204某,寒热,头痛脘闷。淡豆豉、苏梗、杏仁、桔梗、厚朴、枳壳。

按:外感寒邪,恶寒发热是其表证,头为诸阳交汇,故头痛为常见证候之一。营卫出中焦,其为寒邪阻滞不利,气行不得周转,抑或其人素有脾胃疾病,由外感引发宿疾亦未可知。本案虽是外感风寒,然而叶氏不用麻桂辛温之法,以其病势不甚(非风寒表实),素体不虚(非中风表虚)。淡豆豉随杏仁、桔梗辛散解表治疗伤寒头痛,合厚朴、枳壳入阳明胃经行气和胃消除满闷,故肺胃同治。减性寒之栀子,谨防引寒邪入里也。

2.1.3 风温[4]206某,风温从上而入。风属阳,温化热,上焦近肺,肺气不得舒转。周行气阻,致身痛、脘闷、不饥。宜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医谓六经,辄投羌、防,泄阳气,劫胃汁。温邪忌汗,何遽忘之。杏仁、香豉、郁金、山栀、栝蒌皮、蜜炒橘红。

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最易入气分化热,与六经辨证伤寒太阳病不同。肺主气,肺气不利则影响胃气,乃至一身。治以微辛微苦之属,禁忌辛温发汗之剂。叶氏对淡豆豉性味的认识与《别录》所认为的苦、寒相一致,香豆豉则更添辛散之性味。有学者认为[3],淡豆豉属于滋阴药,适用于内热尚盛,阴未大虚者。此亦可作为本案注脚。

2.1.4 温热[4]214陈某,热病后。不饥能食,不寐,此胃气不和。(病退胃不和)香豉、黑山栀、半夏、枳实、广皮白。

按:《伤寒论》云[5]106: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本案热病后将养不慎。饮食能入,而邪热不杀谷,烦热扰攘。叶氏诊断为胃气不和。投枳实栀子豉汤,苦能清热除烦,辛能行气消滞;再加半夏和降胃气,橘皮辛散入肺经,而皮白则无辛燥之性,入胃经有理气之功。叶氏运用经方灵活,化裁加味切合病机。

2.1.5 暑[4]217龚某,二十四岁,脉寸大,头晕,脘中食不多下,暑热气从上受。治以苦辛寒方。竹叶、杏仁、郁金、滑石、香豉、山栀。

按:感受暑热,病在上焦,故头晕;寸脉大,病势盛也;暑夹湿邪易影响脾胃运化,故食而不下。杏仁、郁金开肺闭,竹叶、滑石利小水而清暑热,豆豉、山栀微辛微苦,一以清解,一以消陈腐,盖饮食积滞不化,则产生郁热。叶氏在“肿胀门”中云[4]145:“栀、豉宣其陈腐郁结,为上焦药。”

2.1.6 燥[4]236某,脉右数大,议清气分中燥热。(气分热)桑叶、杏仁、大沙参、象贝母、香豉、黑栀皮。

按:本案患者感受燥邪,右脉数大,气分有热,可知其人发热,燥咳。按燥邪有温、凉之别,此属温燥无疑。叶氏以辛凉、清热、滋润立法。吴鞠通《温病条辨》在本方的基础上加梨皮,增其凉润之功,为“辛凉润剂”。本案叶氏运用淡豆豉以其性味微苦微寒,解表不伤阴,配合在“辛凉润剂”之中,得起所宜。

2.2 内伤杂病

2.2.1 眩晕[4]20徐某,脉左浮弦数,痰多,脘中不爽,烦则火升眩晕,静坐神识稍安。议少阳阳明同治法。(痰火)羚羊角、连翘、香豆豉、广皮白、半夏曲、黑山栀。

按:本案肝风夹痰。脉左浮弦数,肝热夹痰化风,乘克胃土。叶氏以少阳阳明同治法。肝为脏,胆为腑,“实则泻其子”,故以羚羊角、连翘和黑山栀微苦微寒,熄肝风,降胆火;肝风大盛,有晕厥之虞,痉仆之患,胃为藩篱,胃安则肝邪不能横逆,以香豆豉、广皮白和半夏曲消痰和胃。此是少阳阳明同治,熄风清热和胃之法。

2.2.2 咳嗽[4]47范某,四十岁,脉左弱,右寸独搏,久咳音嘶,寐则成噎阻咽。平昔嗜饮,胃热遗肺,酒客忌甜,微苦微辛之属,能开上痹。山栀、香淡豉、杏仁、栝蒌皮、郁金、石膏。

按:本案咳嗽属胃热犯肺。素体胃气不足,嗜酒所伤,故脉左弱;病邪势盛,肺胃蕴热,咳嗽久作,故右寸独搏。《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噎阻难寐。叶氏以微苦微辛,治在中上二焦,一者杏仁、瓜蒌皮和郁金开肺闭,配合石膏清胃热,是标本兼顾。《伤寒论》云[5]27:“酒客不得予桂枝汤,以其不喜甘故也。”其本质乃是胃热,所以不得益之以助热甘药也。本案范某平素嗜酒,叶氏运用《金匮》栀子大黄汤,以其病在肺胃,肠腑未实,去枳实、大黄治疗脾胃湿热。切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训。

2.2.3 木乘土[4]123某,肝厥犯胃入膈。(肝胃)半夏、姜汁、杏仁、瓜蒌皮、金铃子、延胡、香豆豉、白蔻。

按:本案所云“厥”,非晕厥、四肢厥冷之“厥”。此“厥”应解作是横逆。抑或其人因于七情怒伤,致肝胃不和,胃中痰饮积滞随肝气横逆上冲。肝逆犯胃则呕,入膈则哕逆。胃不和之呕逆治以小半夏汤,肝郁化热之横逆疗以金铃子散。加杏仁、瓜蒌皮开肺闭行气,佐金平木也;香豆豉、白豆蔻和胃理气,顾护藩篱(胃)。叶氏根据各脏腑生理病理,肺肝胃同治,是其善于运用脏腑辨证的体现。

2.2.4 噎嗝反胃[4]160白某,五十六岁,少食颇安,过饱,食不肯下,间有冷腻涎沫涌吐而出,此有年胃阳久馁,最多噎膈反胃之虑。饮以热酒,脘中似乎快爽,显然阳微欲结。所幸二便仍通,浊尚下泄,犹可望安。熟半夏(姜水炒二两),茯苓(二两),生益智仁(一两),丁香皮(五钱),新会皮(一两),淡干姜(一两)。上药净末分量。用香淡豆豉一两洗净煎汁法丸。淡姜汤服三钱。

按:《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本案白某年过五旬,饱食则呕吐痰饮之类湿物。中焦阳气素不足,颇有《金匮》朝食暮吐胃反病之端倪。酒是辛物,能通阳行气散结,加热更增其力。故饮酒则胃脘疏松。二便仍通,脾肾未败,一身津液代谢犹能转运。处方中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痰饮呕逆。盖腑无补法,以通为补,更有虚则补其母,脾胃互为表里,脾肾互为母子,干姜温脾阳,益智仁、丁香皮温脾暖肾收涩,此皆是挽救日馁之胃阳。香豆豉一两(清代1两约为30g)煎汁法丸,豆豉的用量大而每次分服的量小。叶氏治疗脾胃疾病善于运用豆豉,以其药性平和,辛能散结,微苦微寒能除郁热,有消陈腐积滞之功。此是叶氏仿徐之才“轻可去实”之义。

3 总结

叶天士善于运用豆豉,不仅仅将其运用在外感六淫的治疗中,也在内伤杂病的辨治中广泛运用。有的以豆豉入汤剂,也有1例医案以淡豆豉煎汁法丸(白某噎嗝反胃案)。我们在对《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豆豉医案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豆豉有两个妙用:一为解表作用轻微,性味不偏,治疗外感六淫皆可配合取用;二为消除陈腐,轻以去实,可以配合它药治疗与消化相关的疾病。

[1]陶弘景.名医别录[M].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05.

[2]黄欣,邓放明.豆豉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1):20-22.

[3]姜华.淡豆豉为滋阴药刍议[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12):7.

[4]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苏礼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张仲景,伤寒论[M].钱超尘,郝万山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淡豆豉叶氏豆豉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鸣鹤叶氏诗人与白湖诗社
母亲的豆豉火焙鱼
有痰咳不出服瓜蒂散
豆豉堪称『长寿豆』
淡豆豉UPLC指纹图谱
有痰咳不出服瓜蒂散
炮制复杂的淡豆豉
坐拥金山却穷死的袁世凯六姨太
做人要逗,才华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