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纹华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文法学院, 广东 茂名 525000)
1874年,24岁的简朝亮在同乡曾寿南的帮助下,前往与顺德一江之隔的广东南海九江礼山草堂,师从67岁的名儒朱次琦。从学三年,简朝亮离开礼山草堂。1882年,朱次琦去世。临终前夕,朱次琦自焚其著。因此,朱次琦既此料未及从撰写《朱九江先生传》、《朱九江先生年谱》、《朱九江先生讲学记》到编纂《朱九江先生集》,出其门下的简朝亮竟一步步试图重塑其一代经师人师的形象,更未曾料及简朝亮竟终其一生以讲学与著述,将其学术思想延续至民国时期。反之,终其一生以传承朱次琦学术思想为己任的简朝亮,既未能知晓在著述不存的情况下,朱次琦经师人师的地位难以经得起后人的推敲,更未能深味朱次琦焚书的根本原因,将朱次琦已经放弃的学说用于迎接一个崭新的时代,遂遭至悲壮的学术命运。
1857年,朱次琦归隐广东南海九江,自此足不入城市,“九江先生”之名由此而起。第二年,朱次琦开馆九江礼山草堂。期间,朱次琦著《国朝名臣言行录》、《国朝逸民传》、《性学源流》、《五史征实录》、《晋乘》、《论国朝儒宗》、《纪蒙古》、《大雅堂诗集》8种著述,汲及经史、地理、诗文等领域,成一派儒学宗师。临终前,朱次琦将上述著述焚毁,使世人无法窥视其学术著述的真正面目。反之,从1875年至1933年,简朝亮试图从人物传记、年谱、学术思想、编纂与点校作品集等不同方面重塑朱次琦的经师人师形象,并试图借此确立朱次琦的学术史地位。
首先,朱次琦自焚其著。
1882年,朱次琦将其一生8种著述烧毁,仅存由朱次琦及其族人编纂的《南海九江朱氏家谱》、《朱氏传芳集》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关于朱次琦自焚所著的原因,学界有若干种猜测。作为朱次琦的弟子与再传弟子,简朝亮、康有为、梁启超分别认为是由于朱次琦对著述不满、愤世嫉俗和著述无益于世。作为当代朱次琦的研究者,杨翔宇、蒋志华则分别以为是朱次琦不愿意著述引起后世的争端与朱次琦临终前尚未完成书稿所致。笔者以为,由于深知著述无益于世而焚书,梁启超所论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朱次琦开馆礼山草堂24年,培育门人无数。按常理,门人当可第一时间了解朱次琦的著述情况。但是,据《朱九江先生集》,朱次琦生平不好自言所著,至1877年,有个别门人才知晓其一生所著的书名。关于这一点,陈璞在《是汝师斋遗诗》的序言中也有提到。“平生著述不欲示人,临殁复举其稿尽焚之。”[1]笔者以为,一方面,不愿意将生前著述告知门人,殊非朱次琦与门人的关系比较疏远,而是由于朱次琦早已料及其著述无补于世。据朱次琦8种著述的书名,“守儒奉官”是朱次琦的人生取向,其对理学的推崇与国朝名臣、儒宗、逸民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服务于这一儒生气象。同时,从官山西襄陵190天的政绩、致力撰写经学著述与自觉归隐家乡的生命轨迹,名臣、儒宗、逸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朱次琦的人生缩影,并透露其步步退守的人生走向。目睹咸丰、同治年间儒失其守与教化坠地的社会景象,既使朱次琦自行南返,也使其试图以著述实现理想的回归与灵魂的安顿。因此,人若亡,其著述即失去存在的理由。另一方面,从生前不愿意与门人谈论其著述,己潜藏朱次琦日后焚书的征兆。只有保证其著述是在无人知晓的状态下,才能使著述完全毁于红红烈火并永远销声匿迹。因此,种种迹象表明,朱次琦旨在实现人亡即学亡。
综上,对著述不满、对世道不满、怕引起后世的争论与书稿未完成,简朝亮、康有为、杨翔宇、蒋志华所论均未能说明朱次琦生前不愿将著述与门人讲述的因由,未能构成朱次琦自焚所著的充分原因。同时,由于对朱次琦自焚所著原因的错误理解,简朝亮既以重塑朱次琦的经师人师形象为己任,也终其一生以讲学著述传承、发展朱次琦学说。
其次,简朝亮重塑朱次琦的经师人师形象
1.撰写《朱九江先生传》。
1879年,离开礼山草堂的第2年,简朝亮设馆广州南门,撰写《朱次琦行状》一文,同门梁巨川在广州看望简朝亮,索观此文。因此,《朱次琦行状》成为迄今以来朱次琦首篇人物传记,初现简朝亮有意使乃师朱次琦立言不朽的信号,惜此文今不存。1882年朱次琦去世,康有为、朱次琦不知名的门人、梁巨川分别撰写《南海朱先生墓表》、《朱次琦传》、《朱次琦传》,文章分别载入《康有为全集》、《清史稿》、《九江儒林乡志》,首次比较高格局地奠定朱次琦的历史地位。但是,简朝亮对于《清史稿·朱次琦传》多有不满。“则记录状中者,皆登传中。然状曰:‘朱子又即汉学而稽之者也。’《国史》‘稽’改作‘精’。岂洽乎?同门曰:‘状今既用,不必发行。’盖畏流言无敢主名也。”[2]1928年,简朝亮撰写《在沪寄粤东诸学子书》,依然强烈指斥《清史稿·朱次琦传》。1930年,简朝亮撰写《朱九江先生传》,将出其笔下的《朱九江先生年谱》、《朱九江先生讲学记》的若干重要内容摘录出来,并使其连贯成文,在记载朱次琦的生平与学术成就两方面获得了有效的平衡,使《朱九江先生传》迥异于以往任何一种《朱次琦传》,并达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
2.撰写《朱九江先生年谱》、《朱九江先生讲学记》与编纂《朱九江先生诗集》。
1895年,黄节作《谒九江朱先生祠》,诗云:“横流沧海变,屹立礼山祠。接地吾私淑,登堂识本师。九江儒学派,三晋使君碑。不必遗书在,闻风百世思。”[3]门人黄节诗中的“不必遗书在”一句极大地触动了简朝亮的神经。2年后,在朱次琦去世后的第15年,简朝亮撰写《朱九江先生年谱》、《朱九江先生讲学记》与编纂《朱九江先生诗集》,奠定了迄今以来朱次琦研究的最基本文献,且日后100多年来,除出现邱炜萲点校的《朱九江先生论史口说》、康有为编注的《康氏先世遗诗 朱师九江佚文合集》、朱杰勤整理的《朱九江先生谈诗》外,朱次琦研究文献没有得到任何的丰富。因此,1897年简朝亮试图全方位重塑朱次琦的经师人师形象是相当具有历史意义的。有必要指出的有二:一是《朱九江先生年谱》载录了朱次琦的《赴李大招饮百韵诗追赋》、《抵清远县寄季弟宜城书》等诗文作品,简朝亮并进行了点评。同时,《朱九江先生年谱》中1858年的记载内容即是《朱九江先生讲学记》,后世旨在强调朱次琦的学术思想,故将其独立刊印。二是在编纂《朱九江先生集》之前,1885年,学海堂刊印了《是汝师斋遗诗》,但简朝亮对其未及只字,反映简朝亮对《是汝师斋遗诗》多有不满。
1930年,在去世前的3年,简朝亮下令门人张启煌点校《朱九江先生年谱》、《朱九江先生集》,体现简朝亮对其一手奠基起来的朱次琦的研究基础的高度重视,反映其对重塑朱次琦经师人师形象的决心。
最后,重塑后朱次琦的学术史地位
一方面,朱次琦去世后,载入《清史稿·循吏传》,后因简朝亮等一众门人的强烈反对,朱次琦转而载入《清史稿·儒林传》。从循吏到儒林的身份转变,既反映《清史稿》的编纂者对朱次琦的著述遗存问题相当重视,也反映经过简朝亮重塑后,《清史稿》的编纂者最终给予了朱次琦一个公允的评价。同时,康有为、梁启超、黄节、邓实等均以醇儒评价朱次琦。比如,梁启超认为,朱次琦、陈澧是咸同年间岭南两大儒。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朱次琦并未留下任何一本足能反映其儒宗地位的学术著述,其如何与陈澧遗存下来的重厚的学术著述相比较。因此,我们该肯定朱次琦的学术成就,但我们又终将无法接近一个真实的朱次琦的学术世界,我们难以真正落实朱次琦的学术史地位。
另一方面,简朝亮去世后的30年,1962年、1976年,旅港南海九江商会先后出版了由关殊钞点校与撰写的《朱九江先生集》、《朱九江先生行谊辑录》,1995年,广东省南海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编《纪念朱九江先生诞辰一百八十周年特辑》与张惠雁撰写硕士学位论文《论朱次琦及其诗文创作》。2005年,杨翔宇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朱次琦学术思想研究》。2007年、2012年,《晚清醇儒——朱次琦》、《朱次琦研究》出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半个世纪以来朱次琦研究的上述一系列的进展,均离不开简朝亮昔日重塑朱次琦经师人师形象之功。但是,在学术研究面前,任何的重塑均不能等同于事物的本真。因此,困扰以上著述的研究者,依然是朱次琦研究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问题。
既以开馆讲学、撰写著述传承朱次琦的学说,也让门人参与其学术著述的撰写,且其著述具有随著随刊的特点,因此,朱次琦的学说得到简朝亮的有力传承,同时,1933年,简朝亮去世后,其近20种学术著述得到了完整的保存。但是,在往后长达近80年里,简朝亮的学术思想面临必然性的历史断裂,其完整保留下来的著述也随之遭至几乎被冰封的学术命运。
第一,简朝亮传承朱次琦学说
1.开馆讲学。
1891—1899年、1900—1908年,简朝亮分别开馆顺德简岸读书草堂、清远阳山山堂,成为简朝亮开馆讲学的重要时期。其中,简朝亮开馆讲学的讲义,即是朱次琦的学说。“其论学之要,在明孔门四教为万世学术之宗,而九江所讲读书以修身者,实宗焉。”[4]“四行”修身、“五学”治学是朱次琦学说的内容,其中,“五学”均指向孔子学说。因此,简朝亮论学大旨一致于朱次琦的学说。1901年,为了让未能与之一同前往清远阳山的门人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学术思想,简朝亮撰写《再寄草堂诸学子书》,再次强调朱次琦学说的重要性。“凡予言学素为之书,以相告者,若《讲学记》(按:即《朱九江先生讲学记》及《书后》(按:即《朱九江先生讲学记书后》、《三言兵书》,衷之先圣,箴之先师,适欲以救时,皆百世大义也。”[5]《朱九江先生讲学记书后》撰写于1898年,即简朝亮撰写《朱九江先生讲学记》的第二年,从题名到内容均体现简朝亮对朱次琦学说的有意传承。因此,朱次琦礼山讲学的内容充分地体现在简朝亮开馆讲学的一生之中。
2.撰写经学著述。
1903年,简朝亮用10年时间完成首本著述《尚书集注述疏》。1917年,简朝亮用8年时间完成又一种经学著述《论语集注补正述疏》。1919年、1921年,简朝亮先后著毕《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孝经集注述疏》。1929年,简朝亮著毕《读书草堂明诗》。1930年,简箓盈、简箓持笔录简朝亮的课堂讲义,成《毛诗说习传》。以上5种著述,成为简朝亮几近半个世纪的经学生涯的主要著述,形成以《六经》、《孝经》、《四书》并重与打破学术门户之别为主要内容的经学思想,完全体现以学孔子之学与打破汉学、宋学之别为最主要特色的朱次琦学说。其中,从《六经》、《孝经》到《四书》,标志儒学从先秦孔学、汉代儒学和宋代朱熹理学的演变过程。以宋学为分水岭,将中国古代学术截然分开,对宋以前的学术给予比较充分的关注与更多的肯定,反之,对于宋以后的学术则疏于论述与多以否定,是简朝亮经学著述体现的特点,这与朱次琦学说呈现出来的学术思考是高度一致的。同时,与一般将《四书》置于宋学形成的独特位置不同的是,简朝亮将其与《孝经》一起服务于《六经》,将曾子、子思、孟子、朱熹作为传承孔学、复兴孔学的重要人物,其目的在于将天下学说一统于孔学。以汉学、宋学的纷争为中心,兼斥心学、道学贼经乱道,以孔学平息汉宋门户之争,朱次琦分别以此阐述历载千年的学术门户之争与提出去学术门户之争的良方。从咸丰、同治到光绪中后期,汉宋之争更多的让位于中学、西学的抗衡,何谓孔学也在康有为等影响下出现认识危机,因此,首论中学、西学,兼论心学、道学,是简朝亮阐述学术门户之别的主要方面。弃汉学之失,兼采今古文经学、叶于经则成为简朝亮打破学术门户之别的良方。世易时移下,简朝亮以此一步步扩大与更加深入地探讨门户之争,其根本主旨是维护中学、归依孔学,体现简朝亮将形成于咸丰、同治年间的朱次琦学说继续延续的决心。
3.撰写《三言兵书》。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极大地触动了简朝亮的神经。1895年、1898年,简朝亮分别撰写《寄梁星海言兵书》、《寄冯文学言兵书》与《再寄梁星海言兵书》,即前述之《三言兵书》,使产生于晚年的朱次琦的兵学思想复活,标志简朝亮的兵学思想形成。1868年,有一俄国人求见朱次琦,朱次琦云:“古之大夫,非有君命,不私观。”[6]20朱次琦遂却之。1880年,朱次琦私下与门人论兵。“兵莫患于不坚,上下军民联为一体,我之坚也。管子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敌虽机器,不有瑕者在乎?彼谍谍者,何为也?”[6]21与朱次琦的西人西器论相一致的,是在《三言兵书》中简朝亮提出以儒治兵、用我之人与器、反对西人、西器为内容的兵学思想。其中,将将才、死士、义民、我之器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4要素,是简朝亮兵学思想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体现在光绪中后期日益严峻一次又一次以割地、赔款瓦解统治危机的中外战争背景下,简朝亮对清政府实行洋务运动30年的完全否定,反映简朝亮对朱次琦兵学思想的忠诚守护与有力推动。
4.著述完整保存
简朝亮的学术著述由专著、编纂构成。其中,简朝亮专著13种,即:《述十三经大义》、《朱九江先生讲学记》、《朱子〈大学章句〉释疑》、《尚书集注述疏》、《读书堂集》、《读书堂答问》、《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孝经集注述疏》、《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读书草堂明诗》、《毛诗说习传》、《读书堂集续编》、《酌加毕氏续资治通鉴论》。此外,简朝亮编纂书籍主要有下述5种:《所托山房诗集》、《朱九江先生集》、《朱九江先生年谱》、《顺德简岸简氏家谱》、《粤东简氏大同谱》。由于随刻随印、不断校勘、一定时间内又将若干学术著述重新收集出版的特点,使简朝亮的以上著述均得到了完整的保存。顺德简岸、清远阳山、佛山是简朝亮的主要活动地点,因此,简朝亮著述多为广东各地方文献馆收藏,尤以广东省国立中山图书馆为最全。同时,辛亥革命后,简朝亮不少门人前往香港谋生,因此,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等也保留了简朝亮完整的著述。
第二,断裂与冰封
既以诗文作品写赠门人及其祖辈,也将平时与门人的谈学论道记录于《读书堂答问》,因此,通过简朝亮留存下来的著述,我们可以得知其近200名门人的名字。其中,在简朝亮生前,由于主编《政艺通报》、《国粹学报》及其撰写的一系列学术著述,门人黄节、邓实逐渐形成的以鼓吹西学、反思中学为内容的学说,对光绪后期中国的学术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简朝亮学说的掘墓人。一方面,邓实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黄节则将有用的西学视作国粹,使简朝亮反对西人、西器论走向分崩离析。另一方面,既对中国古代学术进行整合与扬弃,也在中学、西学之间注意保持中学的独立性,并将传统经学研究指向纯学术的方向,邓实、黄节使简朝亮依然停留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范围内进行的指斥汉学、心学、道学、墨学与去汉学、宋学之别的学术考察进行有力的冲击。因此,黄节、邓实发动的影响深远的国粹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简朝亮的学说。简朝亮学说的断裂,从其最著名的门人开始出发,其产生的难以接合的思想传承是不可而喻的。从国粹运动开始,西学、中学进一步得到国人比较全面、客观的关注、分析,简朝亮依然固守的归依孔学、反对西学的学说已经完全落伍了。
在简朝亮生前,伍庄、岑光樾、何绍庄等一批门人前往香港,并多从事教育文化事业。1928年,伍庄等门人倡议在香港嘉路连山第77号建孔圣堂,宣讲孔学。应门人之请,简朝亮作《孔圣堂记》,将孔子作为万世之师与天下之师。1935年,孔圣堂建成。其时,简朝亮已经去世。从1935年至今,虽然经历了国共两党内战、“文化大革命”反孔学等对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以宣扬孔学为标志的孔圣堂及由其繁衍的孔圣堂中小学依然存在于与广东一水之隔的香港,但是,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殊非简朝亮学说的延续,而是孔子学说对华夏民族根深蒂固影响力的生动体现。因为,离开了对西方文明的全面否定,即不能全面理解简朝亮的学说。因此,从中国大陆到香港,或全面审视中学、西学,或努力弘扬孔学,出其门下的两批门人,其学术思想已经偏离了简朝亮学说的方向,简朝亮的学说面临必然的断裂。
张子沂撰写《读书堂集序》、梁应扬注《读书堂集》、简箓盈、简箓持笔录《毛诗说习传》,成为在简朝亮生前,门人对其文献保存的有力推动。以“门弟子离读校刊本”为名,从1903年至1933年,门人刊印了《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等简朝亮的著述。1936年,在简朝亮去世后的第3年,门人刊印了简朝亮绝笔未完的著作《酌加毕氏续资治通鉴论》。因此,在简朝亮的生前与其去世不久,简朝亮的著述已经刊印出版。但是,一方面,在出其门下的近200名门人之中,再也找不到一如当年忠心于朱次琦学说的简朝亮那样的门人。另一方面,动乱不断的社会环境、急促前行的政治学术使研究者无暇关注这位名不见经传且其学说早已远离当下甚至在其生前便成为阻碍社会前进方向的简朝亮。2008年,广东顺德召开首届“简朝亮学术研讨会”,揭开简朝亮研究的新篇章,成为简朝亮身后75年来最耀眼的释放。2011年、2012年,《孝经集注述疏——附读书堂答问》、《论语集注述疏》点校本出版,2012年,拙著《简朝亮研究》出版,使昔日用心堆积却著述遭冰封近80年的简朝亮少了几分无奈。
朱次琦若非临终自焚所著,“以著述实践朱氏学说”的简朝亮的学术人生定必改写。若非终其一生固守朱次琦的学说,简朝亮学说的命运定必改写。自焚与重塑,传承与断裂,既反映朱次琦、简朝亮师徒二人的形不离影,更体现洞识时代前行方向的重要性。
[参 考 文 献]
[1] 朱次琦.是汝师斋遗诗[M].光绪十一年(1885)学海堂丛刻之十二,第1页.
[2] 简朝亮著,梁应扬注.读书堂集[M].1930年刻本,第26页.
[3] 黄节著,马以君编.黄节诗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
[4] 简氏门人编纂.简朝亮年谱[M].1934年刻本.
[5] 朱次琦著,简朝亮编,关殊钞点校.朱九江先生集[M].旅港南海九江商会,1962.
[6] 简朝亮著,梁应扬注.读书堂集:卷二[M].1930年刻本,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