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2014-04-15 15:51李小伟
体育教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生体质体育课

李小伟

关键词:体育课;课外锻炼;学生体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1-0009-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颁布以来,党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重要而明确的要求。《决定》抓住学校体育的关键,明确了学校体育的重点是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强化体育课,就要切实保证大中小学的体育课时,实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体育课的实效性。强化课外锻炼,就要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

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要发挥“主战场”作用

2007年颁发布的中央7号文件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然而,几年时间过去了,学生体质状况并不乐观。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20年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与2005年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调研结果还显示,我国7~22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乡村小学生蛔虫感染率持续降低。但同时大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出现下降,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且出现低龄化倾向。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但学校没有开齐开足体育课、配齐配足体育教师、使学生得不到足够的体育教育是重要原因。

2011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对15个省份129个县(市、区)的监测显示,四年级、八年级校园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不足率分别高达56.5%、76%;而中央电视台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2%的小学、初中和13%的高中能够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这些调查表明,在很多地方,体育课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即使是在党中央高度重视的情况下,仍然存在没有开齐开足体育课的情况。

笔者通过多年的采访和调查发现,升学压力大、课业负担重以及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等是体育课和每天锻炼一小时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在各学段中,小学是落实一小时体育锻炼情况最好的学段,初中稍差,高中最难,落实一小时和学生的学习压力呈很大的相关性。

迫于学习压力和升学率,高中阶段不仅体育课难以按照国家规定执行,体育活动时间也无法保证,尤其到了高三,很多地方和学校都不再安排体育课,这种情况在一些中小城市尤其严重,大城市的情况则要好很多。为了参加高考,体育等副课被束之高阁,一些学校连课外活动时间都不让高三学生参加。

对此,校长们并不讳言。广东某中学黄校长掰着指头跟笔者算了一笔账:每天的教学时数就那么多,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对高考没有影响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显然不现实,因为毕竟考核学校和校长的还是升学率,最终得拿成绩说话。与黄校长一样想法的校长不在少数,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面前,许多校长都得面对现实和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山东的一位校长坦言,“高考成绩是高中学校的生命线,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考试科目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考试成绩提高,而把这些时间用于体育锻炼不仅很难见到效果,还有可能影响学习。如果抓了文化学习高考成绩提高了,而抓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身体好了,成绩不见得提高,你说我该抓哪个?”

教育部2010年对八省市的体卫专项督导表明,过重的学习负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导致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难以落实的最大障碍。

实际上,即使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为追求升学率而不顾学生健康的做法,因此,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仍应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加强和改善的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一些以牺牲学生健康换来的升学率和高考成绩的做法,已经在大城市里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更多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者”。这种观念的转变,对于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意义。

笔者深深感到,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关键在校长。因为校长是落实体育课和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开齐开足体育课、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不仅是体育教师的事,也应该是全体教师和校长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校长,不仅要严格执行教育部的各项要求,还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水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学生终身体质健康夯实基础。作为校长还要抓实抓细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大课间、校运会等常规活动。同时结合学校传统和自身优势,构建富有校本特色、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在与笔者的交谈中一些校长表示,“在落实一小时体育活动中,我们逐渐发现体育并不简单的只是教学活动,它与学校的管理、师生关系的处理、学生德育以及素质教育等联系密切,作为一校的管理者,今后我们当校长的要把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当作常态的工作,并赋予更多的功能来开展。”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往往最好的学校和一些较差的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执行得最好,前者因为办学规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后者则希望通过开展体育和艺术,达到创建特色校的目的。

现实中,既不是落后学校也不是重点的中等偏上学校处在“后有追兵,前要赶上”的状况下,升学压力最大,也是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最难落实的一类学校。“我们要付出比好学校学生更多的努力才能跟上,只能把有限的时间都用于文化课学习了。”天津市一位普通高中校长的话道出了这类学校的苦衷。

在众多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中,体育课没有教会学生体育技能,不能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到体育的快乐,学校提供的体育活动贫乏等难辞其咎。这也使得学生们对学校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产生不了足够的兴趣,更遑论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了。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决定》才特别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希望通过学校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达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目标。

对于体育课为何没能教会学生体育技能这一问题,笔者思考了良久。笔者感到,一个运动项目仅用几堂课的时间,是很难实现教会学生技能的目标的,体育课必须和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才会有更进一步提高的可能。如果单纯靠几堂课就让学生掌握一个项目的技能,那不是体育教师是天才就是学生是天才,否则根本不可能完成。

掌握运动技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做基础。而田径中的跑、跳、投以及体操的灵敏、柔韧素质对一个人的运动技能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这些素质需要经常反复不断地练习,才会得到提高,这也是近年来为什么有关专家会在学校里提倡开展“课课练”的原因。

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是一个人的主要运动经历的启蒙时期,这时候的运动体验和经历很重要,往往决定了他们对体育的好恶。笔者的一位晚辈由于一上体育课就被体育教师要求在400米运动场上跑两圈,而至今骂体育教师“变态”。笔者想,无非是这孩子小时候十分不喜欢跑步,而体育教师又很强迫他跑步,便引发了他的反感。若是体育教师换一种方法,让孩子追逐跑、变相跑或跑障碍,相信这孩子的体育观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子。因此,一定要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带他们进入到体育的快乐美好中。千万不要认为小学生好糊弄就采用“放羊”、跑圈的方式让他们的小学体育充满了艰辛和无趣,进而形成一辈子也难以改变的对体育挥之不去的“罪恶感”。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小学教育中存在很严重的“成人化”倾向,小学体育亦如此。小学阶段正处于少儿运动的敏感期,孩子这时候的发展应该是一切按照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的,绝不能程式化和成人化的发展和过度开发。小学阶段体育应该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们尽可能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切不可带上太多功利教育的色彩,以至于损毁在身心发育的“起跑线”上。

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正当时

经常听到有人说,学生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究其原因,体育教师素质不高,不能带给学生好玩、时尚的运动项目,更缺少相应传授体育项目的手段和方法。“体育老师还不如我,打球打不过我,懂得又没有我多,上他的课还不如自己玩。”一位高中学生如是说。

要想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这个主阵地上有所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抓教师的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培养良好意识和习惯的具体执行者,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决定着体育课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体质的增强与否。

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中国教科院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近日在湖北大学举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关键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课的兴趣和锻炼效果,这样的比赛对于提高广大体育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都会有重要意义。“在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议的过程中,举办这样的比赛对于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带来的提高将会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纵观十余年新课程改革,各个学科都在不断探求适合新课程的发展之路。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促进教师成长已成为许多学科的常态工作,成为学科发展重要的一环。

作为“小三门”课程,体育课在新一轮课改中异军突起。据了解,课改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总课时共减少了380课时,其中,主课数学课减少了146课时,而体育课却增加了156课时。可以说,十年来,无论是党中央国务院还是全社会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都大大加强,而增加156课时体育课更强化了体育的地位,将其由小学科提升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主课。单以总课时时数而论,体育课已跻身大学科之列,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不遑多让。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提出了高考改革的方案,不仅降低了英语等学科的高考分数,更在学业水平考试等方面增加了体育内容,使得体育高考成为一种现实。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学校体育的重视早已超过了学科的概念。因此,如何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不仅是学校体育人包括体育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更应成为一种行动。

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体卫艺司和中国教科院举办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既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正如专家所言,举办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目的是解决体育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的重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的课时增加了,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有了保证,“保证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但督导调查表明,体育和艺术仍然是被挤占课时最多的课。

音体美之所以经常被挤占,一方面说明在一些地方体育艺术等仍然被忽视,被当成了可有可无的课随意挤占;另一方面也说明体育课并没有让学生享受到体育的快乐,学生们喜爱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于是任由其他学科挤占。前者表明不正确的教育观在很多地方仍有较大市场,需要提升校长的认识,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后者凸显体育课缺乏生动活泼的局面,许多体育教师的课上成了“放羊课”“跑圈课”,让原本该快乐享受的体育变成了“体罚课”,学生爱玩的天性被抹杀,体育课成了孩子们眼中的“鸡肋”。

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前形势下,要把学生是否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看作是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好坏的第一标准。要树立这样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评价体育教师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不要看他论文发表了多少,运动队比赛成绩怎样,而要看通过他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了多少,身体和心理以及人格是否健全。归结为一点就是两个凡是,“凡是学生喜欢的,凡是能够增强学生体质的”百无禁忌。而从这一点上说,大力提升体育教师技能,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增强体育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

围绕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创新探索

1985年以来,我国大中小学生连续25年体质下降,凸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人们的视听,面对到底是以技能为主还是以兴趣为主的教学主张,体育教师们无所适从,他们彷徨、迷茫,急需顶层设计以解心中之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无疑为体育教师和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体育教学是以技能为主还是以兴趣为主已经不再重要,最要紧的是要通过“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体育课到底怎样上?怎样改?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据教育部统计表明:我国现有中小学体育教师41万多人,按照国家开齐开足体育课的要求,还需要30万左右的体育教师。

笔者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就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把学生健康成长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体育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学校体育工作投入感情,要把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作为事业来做,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能来要求。

作为一项体验性的教育,学校体育必须强化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师,最高的评价是学生的肯定,让学生永久铭记。”这句话带给我们和体育教师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注意多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学生的反映和呼声,真正把学生的评价作为改进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把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该是学校体育永恒的精神追求。而在这一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都应该肯定和鼓励。

十多年来,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过多的纠缠于细节,很少真正考虑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沉溺于体育的学科概念中,强调体育的学科属性,却并不把体育技能当作是生活中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教给学生。

一项对新课改的调查显示,对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为21.3%,即仅有约四分之一的教师表示满意。“新课改对于育人的核心理念缺少与世界接轨,不能很好地吸收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念。课改重视学科教学‘术的层面的研讨,往往见‘术不见‘人……”笔者对此非常赞同。

笔者不是学校体育的专家,对于体育课程缺少了解,尤其对体育课该怎样上没有发言权。但近年来,笔者经常接触基础教育领域其他学科的教学,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中学生们都可以围坐在一个圆桌上讨论问题,上课时学生可以随时起来提问或向教师质疑,而我们的体育课却越来越上得呆板,三段式以一贯之,如此的体育课怎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笔者心中,体育教师应该具有三种境界,首先是教师,是为传道解惑者;其次应该是教练,既要教学生更要让学生练;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指导。专业队中常常把教练员称之为“指导”,是指点引导的意思。从词义上看,“指导”的存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指导者必须有充足的技能或者思想基础,也就是俗话说的技高一筹或者超越常人无人可比;另一个就是必须有一个诚心诚意跟你学习的人。现实是,我们很多的体育教师既无技高一筹或者超越常人无人可比的技能,又缺少诚心诚意跟自己学习的人,上不好体育课,教不出好学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电视剧《大宅门》中的主人公白景琦从小调皮任性,不服管教,赶走了许许多多的教师爷。但在遇上恩师季先生后,被季先生的技艺所折服,进而遵其言、信其师,练就惊人武功、铮铮铁骨,成就百年基业。白景琦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全在于有一个名师指点,而不至于走上歧途。真心希望我们的体育教师们都能够像季先生一样,带出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下一代。

猜你喜欢
学生体质体育课
体育课上的“炎锡秀”
体育课
快乐的体育课
黔南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学生体质状况与体育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
昔阳县中学武术操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提高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研究
发挥学校体育优势,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浅谈我国校园足球计划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及发展现状
试论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途径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