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本文作者系列选题
1.运动技能的概念与认识; 2.运动技能的要求与意义;
3.运动技术教学目标与评价; 4.运动技术单元教学与验证;
5.运动技能分类与策略; 6.运动技术教学年龄特征;
7.运动技术学习基础与经验; 8.运动技术教学与因材施教;
9.运动技术教学趣味性与科学性; 10.运动技术教学实用性与灵活性;
11.运动技术教学竞赛与游戏; 12.运动技术教学与立德树人。
摘 要:文章对长期以来运动技能有关概念的混淆现象进行了重新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动技能有关概念再思考的意义与价值:对运动技术的知识归类有助于提升学校体育学科地位;有助于纠正学术表述的混乱现象;有助于更好地衔接运动技术与课程内容、教材、身体练习等概念。
关键词: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能力;运动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1-0015-03
体育新课程改革以来,曾出现过有关“运动技能淡化”问题的争议,数年来经过专家学者、基层教师的辨析,基本的共识是“运动技能”依然是体育课堂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它决不能淡化,反而要强化。因为,淡化了的运动技术学习只能满足学生短暂的快乐,只有克服与挑战运动技术难度的快乐才是运动真正的快乐。然而,在学校体育学理方面,有关运动技能的研究还比较滞后,特别是与运动技能相关的一些概念,如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动作技术、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等,虽然也有一些研究涉及了这些方面的内容,但各家各有说法,没有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基于上述背景,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梳理。
一、有关“运动技能”几个概念的再思考
1.什么是运动技术与动作技术?
对于“运动技术”的概念,各个词典或教材都有不同的论述:《体育科学词典》的定义是:“完成特定的体育活动的方法,或能充分发挥人的身体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1]《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是:“运动技术也称动作技术、体育技术,各体育项目技术动作的总称。指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充分发挥人体能力,合理有效完成动作的方法。”[2]《体育概论》一书的解释是:“体育运动技术是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完成的身体运动称之为体育运动技术。”[3]综上所述,有关运动技术的表述尽管略微不同,但运动技术与“完成身体动作的方法”是一致的。
以上概念表述中还有一些用词不是十分清晰,主要是动作技术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区别比较含糊。从概念的属性来说,“活动”是动作的上位概念,“动作”是运动的上位概念,而“动作”概念的外延有:劳动动作、运动动作、生活动作(如吃喝住穿等行为活动)、艺术动作(如舞蹈与表演动作)。[4]其中,运动动作与劳动动作的区别是“运动”与“劳动”之间的本质区别,劳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劳动动作获取各种生产、生活资源,而运动的目的主要是强化身体体能;同理,舞蹈的目的是通过身体动作艺术表现生活情景;驾驶的目的是通过驾驶动作移动汽车与运输等。
因此,运动动作是“动作”的一个分支,而运动技术是指“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合理有效完成身体运动的方法”,因此,运动动作方法可简称为“运动知识与技术”。对于运动技术与动作技术之间的区别,可用表1表示:
2.运动技术是一种“运动操作知识”
“运动技术”是体育学科的特殊词语,在学校教育其他学科中是没有的(其他学科只有知识与技能之说)。为了保持体育学科用词与其他学科用词的一致性,我们有必要对体育学科中的“运动技术”进行“知识”的归类。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把“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式知识”。[5]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即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有关解决如何做的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就运动学科而言,身体运动方法涉及了运动所需要的结构、要素、关系、概念、原理等内容,而“知识”的本质是事物属性与联系的信息与组织,因此,“身体运动方法”可以认为是一种“知识”,它是前人积累下来的运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一个部分。具体而言,身体运动“知识”有两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身体运动理论知识——可称其为“陈述性知识”,它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具有同等的性质,如篮球运动发展的历史、裁判方法、运动员及其成长过程、跳高的技术结构等;二是,身体运动技术——可称其为“程序式知识”,也就是动作操作性知识,是关于身体如何进行操作的操作知识,如跳高中如何助跑、起跳,如何过杆与落地等。因此,运动技术可理解为一种“操作性知识”。但“劳动技术、驾驶技术、舞蹈技术、烹调技术等”也是操作性知识,所以,为了区分“运动技术”与“劳动技术、驾驶技术、舞蹈技术、烹调技术等”操作性知识,我们把运动技术理解为“运动操作知识”,如体操、田径、游泳等运动中各种具体的运动技术,而“劳动技术、驾驶技术、舞蹈技术等”技术理解分别理解为“劳动操作知识;驾驶操作知识;舞蹈操作知识”等。
综上所述,身体运动方法可一分为二:运动理论知识与运动技术,其中运动理论知识是“陈述性知识”,运动技术是“运动操作性知识”。
3.什么是运动技能、运动能力、运动技巧?
《体育科学词典》的定义是:“运动技能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某种动作的能力”;运动能力则是“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6]《人体生理学》一书中的解释是:“运动技能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按一定技术要求完成的随意运动行为。”[7]《学校体育学》教材中运动技能的含义为:“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8]运动能力(E.C)是指:“人参加运动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百度百科】
从以上词典与教材对运动技能等概念的不同表述来看,我们需要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运动技能的概念各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共性是:按一定技术要求完成的肢体动作系统。这里所指的“肢体动作系统”是人体内部系统。其次,运动技能与运动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混为一谈。运动技能是针对某种运动动作方式与行为的,而运动能力则指是一种有关运动的综合素质,即要具备一定的从事运动的能力,就需要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等,如从事篮球运动,其从事的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身高(身体形态)、弹跳(身体素质)、篮球各项技能等。因此,运动技能是发展运动能力的一个基础内容,学会与掌握多样化的运动技能有助于发展运动能力。同时,运动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更有助于引导自身去开拓和学习新的技术、掌握新的运动技能,但运动能力与运动技能决不能混用。
所谓“技巧”,是指“技能发展到了自动化程度的高级阶段。”[9]运动技巧是“指准确、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完成身体练习的能力。现通称运动技能”[10]因此,运动技巧是运动技能发展的最高级阶段,也是运动技能的自动化阶段。结合运动技能的形成阶段(运动技术初学阶段、运动技术提高阶段、运动技能掌握阶段),我们认为可以把前两个阶段归纳为运动技术学习阶段,后一个阶段归纳为运动技能掌握阶段。又根据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我们还可以把运动技能划分为合格技能、良好技能、技巧性技能(自动化技能)。
4.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与运动习惯的关系
从上述概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运动技术是方法论,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实践中经过多次修正,并在不同阶段具有相对科学性的完成动作的一种的方法。运动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客观存在性,即它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也不具备个人的特性。运动技能则不一样,它是人经过学习后而掌握了的具有个性化的行为方式,具有明显的人格特征。由此可见,运动技术只有被学生学习,才有可能升华为运动技能,才能把物化的运动技术上升为人性化的运动技能。
所谓“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形成运动习惯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但要养成运动习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青少年学生需要学会或掌握熟练的运动技能,即从学习运动技术开始,逐渐提高与改进运动技术,再经过不断的强化重复练习,达成掌握熟练的运动技能。如果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作为前提,运动习惯的养成将是一句空话;其次,要把经常运动的行为转变成为一种学生的内在“需要”。什么是需要?青少年学生对于运动的第一需要应该是运动快乐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创造各种教学条件与方法设法让学生满足愉悦的运动体验,并鼓励学生经常利用学会的运动技能参与各种身体锻炼活动。如果学生只是掌握了某些运动技能,并没有经常运用这些运动技能进行身体锻炼,那么,业已学会的运动技能不仅会被荒废,而且运动习惯也难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与目标更是难以实现。
二、明晰“运动技能”相关概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1.“对运动技术的知识归类”有助于提升学校体育学科地位
运动技术正如劳动技术一样,在我国历来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常被称其为“下里巴人”之所为,这是世俗的偏见。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情况也大致相近,学校体育是学校各学科中的“小三门(音体美)”之一,近年来由于青少年学生体质问题,引起了国家对学校体育的加倍重视,使得学校体育的地位提升很多,但在思想深处上依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至深,因此,要纠正这种偏颇,并非一朝一夕。从体育业内来看,对运动技术的知识归类与界定将有助于确立学校体育的学科地位,有利于统一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性质,因为其他学科皆以“科学知识”衡量其含金量,如物理科学知识、化学科学知识、数学科学知识等。如果把运动技术理解为一种“科学知识”,那么学校体育也可与之相提并论了。如前所述,运动技术也是一种“科学知识”,只是与一般的知识不同,它的重要特征是“运动操作性知识”。
按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教授的观点,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存在智能等,并认为这些智能都是人类学习与生活不可缺少的智能。事实上,我们学校教育的学科也基本是按这些智能进行划分的,其中身体—运动智能(肢体运作智能)是八大智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换而言之,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所不同的只是学科不同、分工不同而已。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从事运动操作知识学习与研究者的价值。
2.纠正学术表述的混乱现象
由于对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概念不清,导致了体育教学与实践中对运动技能的各种表述混淆现象,如经常把运动技术与动作技术等同起来、把动作技能与运动技能等同起来、把运动技能与运动能力等同起来、把运动技术与身体练习等同起来等等。明晰“运动技能”相关概念之后,对于正确运用适合的词语表述相应的含义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动作”是“运动”的上位概念,动作技术包含了运动技术,运动技术是动作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运动技能也是动作技能的一个部分,动作技能包含了劳动技能、舞蹈技能、运动技能、汽车驾驶技能等。第三,无论学习与否,运动技术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运动技能,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被人学会与掌握,因此,运动技能具有人格特征。也就是说,运动技能是人格化了的,而且对于同样的运动技术,每一个人掌握的运动技能千差万别。第四,在体育教学中比较适宜的说法是“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学生学会或掌握运动技能”。第五,运动技能是针对运动项目具体的运动行为方式,而运动能力则属于人的个性心理范畴,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性特征。运动技能的多样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则有助于加快学习运动技术的进程。第六,从运动技能掌握程度来看,运动技能可划分为合格技能、良好技能与优秀技能,优秀技能也可称之为熟练技能、自动化技能、技巧性技能、动力定型技能,因此,熟练运动技能、自动化运动技能、技巧性运动技能、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含义基本是一致的。第七,运动技能是培养运动习惯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运动习惯的养成将成为空话,因此,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学习运动技术,掌握几项运动技能,同时在课外要鼓励学生经常利用已学的运动技能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才能逐渐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运动习惯一旦养成,身体锻炼就有了一定的保障,这也是学校体育的理想境界。
3.把运动技术与课程内容、教材等概念衔接起来
对于什么是课程内容、教材等问题是体育课程研究的一个难点,也是学校体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已有不少学者对于教材与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化研究,也有不少的成果出现,本文所阐述的也属一己之见。首先,笔者认为运动素材很多,但有的运动素材不适合学校体育,因此,不能成为体育课程内容,只有那些适合青少年学生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的素材才是体育课程选择的内容。运动素材可表现为运动项目的大类:如田径、球类、拔河、游泳、跳水、蹦极等。其次,被选中的体育课程内容应由各类运动项目组成,如篮球、足球、排球、跳高、跳远、乒乓球等。第三,运动技术是指运动项目中的各子项技术,如篮球项目有投篮技术、传接球技术、运球技术、持球突破技术、篮板球技术、防守技术等;乒乓球项目有接发球技术、推挡技术、搓球技术、削球技术、攻球技术、弧圈球技术等,这些技术就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材。[11]把这些教材(各项具体的运动技术)编排起来,以学期为单位就形成了学期教学计划,以学年为单位就形成了学年教学计划等,其中各教材可根据其性质形成一定的排列方法,有的可连续排列,有的是间隔排列,有的是两者结合型排列。第四,以上运动技术只是从教材性质进行划分的,还停留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前期阶段,只有把这些教材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进行学习与练习(即身体练习),才能把各项运动技术转化为具有人格特征的运动技能。因此,“身体练习”是衔接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关键与中介,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之一。
参考文献:
[1][6]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01;400.
[2][5][10]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99;609.
[3]杨文轩,杨霆,主编.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0.
[4]鲍冠文.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00.
[7]人体生理学编写组.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8.
[8]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4.
[9]马启伟.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41.
[11]邵伟德,武超,李启迪.对体育课程若干概念指称的再思考——与贾齐的深化讨论[J].体育与科学,2012,(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