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赫楠
摘 要:“小提琴艺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自新中国成立后,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春天”,在小提琴教育、小提琴音乐创作、演奏以及理论研究方面都有重大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创作的民族化;演奏;理论研究
小提琴属于擦奏弦鸣乐器,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重要的乐器。小提琴主要的特点在于其辉煌的声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广泛的表现力。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而传入中国,至今有大约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中,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繁荣景象,也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低谷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小提琴音乐艺术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建国初期,良好、稳定的社会条件促进了音乐事业的发展,政府在音乐文化方面给予应有的重视。建国初期的这17年中,中国的小提琴音乐艺术在教育、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都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1 小提琴教育的蓬勃发展
在小提琴教育方而,自1950年起陆续调整、合并、成立了9所音乐学院,即: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6所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这6所艺术学院均设有音乐系和小提琴专业,彻底解决了1949年以前专业音乐教育多而无当、程度和标准参差不齐、杂乱而无序的状况。许多综合性大学也设立了音乐系,这无疑对我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高起点的条理性、规模性的重大作用,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著名的小提琴家马思聪先生还担任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
当时的中国由于政治形势,在与苏联、东欧等国家的交流方而很是活跃。苏联小提琴家米基强斯基、比利捷、马卡连柯,前东德专家舒尔茨,匈牙利专家戴阿克等曾来华讲学。特别是苏联国际级大师奥依斯特拉赫、柯岗等人来华的精彩演出和讲学更是开阔了中国小提琴艺术界的视野,促进了我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我国也安排国内小提琴家出访交流,选派青年小提琴家去这些国家留学深造,这是一個重大历史意义的举措,为我国小提琴艺术水平全方位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盛中国、林耀基、赵维检、杨秉孙、王振山、袁培文、韩里、朱丽等人均曾师从苏联大师,后来都成了我国演奏和教学方面的骨干。
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潭打真、王人艺、窦亚勋、陈又新、赵志华、韩里、章彦等一批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此外,在这17年中,还培养出了郑石生、林耀基、俞丽拿、丁芷诺等一批卓有成果和影响的小提琴教育家和演奏家。
2 小提琴理论研究快速发展
建国初期这17年来,在小提琴艺术的理论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翻译介绍、专著、论文是1949年以前理论研究总和的若干倍。关于这方面的学术论文主要集中在“表演艺术”“教学理论”两个方面。
(1)表演艺术。1)《小提琴演奏中的民族风格问题》吉民,《音乐研究》1960年第一期。2)《学习西洋乐器者兼学民族乐器的意义》章彦,写于1963年。3)《对青年小提琴家的祝愿》章彦,《文汇报》1963年5月20日。4)《有关小提琴问题的解答》黎国荃,《人民音乐》1955年9月。5)《关于小提琴问题的通讯》 黎国荃,《人民音乐》1956年1月。6)《演奏小提琴时的呼吸》王柔,《人民音乐》1956年7月。7)《小提琴家应该怎么样体验生活》韩里,《人民音乐》1956年8月。8)《关于小提琴演奏方法问题》黎国荃,《人民音乐》1956年10月。
(2)教学理论。1)《对培养小提琴人才的几点意见》陈又新,《人民音乐》1962年8月。2)《小提琴教学随笔》八篇,陈又新,《上音》1959年8月1日——1960年3月30日。3)《小提琴联系中的保留指问题》陈又新,《上音》1958年8月1日。4)《一个小提琴教师所想到的》谭抒真,《人民音乐》1963年4月。5)《小提琴艺术提高的一些问题》黎国荃,《人民音乐》1963年4月。6)《怎样掌握联系小提琴的时间和进度》黎国荃,《人民音乐》1957年1月。7)《采用中国作品做教材的两点体会》韩里,《中央音乐学院校刊》第五期。
3 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小提琴音乐的创作方面是非常繁荣的。1949~1966年短短17年间,出版的小提琴作品已达一百多部(首),这其中的作品:独奏曲《新春乐》《新疆之春》《牧歌》《瑞丽江边》《海滨音诗》《庆丰收》《渔舟唱晚》等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由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将我国小提琴音乐的创作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至今仍然代表着我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水平。
4 代表性作品分析
《新疆之春》在这些作品中,由马耀先、李中汉于1956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以装饰音、撞弓、连跳弓、左右手拨弦等技巧,巧妙地运用空弦双音及节奏型的变化等手法,使这首独奏曲非常准确而贴切地表现了新疆人民欢乐的生活;作品热情奔放、酣畅豪爽、痛快淋漓而又幽默乐观,具有极其鲜明的维吾尔民族风格。《新疆之春》是一个ABA的单三部曲式,这种结构非常易于普通人理解和感受。乐曲开始是一个两小节的同音反复的引子,犹如清脆的号角一般,干脆利落。紧接着在钢琴轻快的伴奏烘托下,呈示出活泼的主题。听了开头,人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新疆人的那种欢快的舞蹈和音乐,能够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
乐曲的B段是一个反复性的两句式乐段,调性由A大调转到D大调(见谱例二),用小提琴的弓根双音演奏,显得苍劲有力,其中切分节奏充分显示了以新疆音乐的特性,数小节后,旋律回到A大调(见谱例三),但音调继续向前发展,小提琴由弓根双音演奏变成拨奏,似乎在描绘欢乐歌舞的人们在歌唱。整个中段音乐依然像愉快的人群,手舞足蹈地跳着民族舞蹈。这个旋律经过反复再现,愈来愈强烈,像是人流熙攘,舞得眉飞色舞,呈现出一片节日欢乐的景象,音乐愈来愈热烈,达到了整个乐曲的高潮。
整个音乐的作品的华彩部分是最为出色的,华彩部分引入了左手拨弦、和弦音型以及快弓奏法的交替出现,是整部作品在华彩的衬托下,出现了最高潮。再接下来的A段,基本上是前面A段的再现,在后半部分有一些变化,小提琴在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跳弓和高音区长颤音中演奏,并推出了由三个小节放慢了的核心音调构成的慢速尾奏,情绪依然积极、活跃,直至最后小提琴走出一个强有力的和弦结束整曲,干净而利落,让人们沉浸在无限的遐想当中。
自小提琴传入我国以来,对小提琴的民族化探索一直不断。这首乐曲除了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精巧构思外,在民族化的音乐创作上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就这首作品的创作层面而言,主题旋律音调的16分音型的环绕组成,旋律的跳跃性格,旋律尾部的拉长音,切分节奏,以及我国民间音乐中的“鱼咬尾”的旋律写作手法都具有典型的新疆音乐风格。就演奏层面而言,探索小提琴模仿新疆乐器的演奏方法,在用弓根演奏的(见谱例一)这一段和拨弦演奏的一段(见谱例二)主旋律出现在下方声部,上方声部持续的音为属持续音。第二段落以小提琴的拔奏和钢琴声部高音区的伴奏音型模仿冬不拉、热瓦甫的演奏特点。
(谱例一)
5 结语
综上所述,1949 年到1966 年“文革”前我国的小提琴艺术事业无论在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还是小提琴音乐创作方面,都有了一个大幅度的、不同于以往的、堪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划时代的进步;短短的17 年内,在理论研究方面:翻译介绍、学术研究、专著、论文,其数量是过去总和的若干倍,而质量与学术水平更是要成熟得多。在音乐创作上,也同样是不但数量多,而且作品的艺术性普遍也要比过去的作品高得多,特别是小提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将我国的小提琴音乐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世界各国的人们所喜爱,成为认识和了解中国傳统文化的一把钥匙。在演奏水平上,国际比赛中的多次获奖证明了进步是巨大的,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是一座承前启后的里程碑。而涌现出像杨秉孙、郑石生、盛中国等演奏家,足以证明我国小提琴教育也是成功的、卓有成效的。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中有了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 洛秦.小提琴艺术全览[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 张蓓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杨凌超.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我国的小提琴艺术[J].音乐天地,2007(12).
[5] 柯丽娜.浅论我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民族特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4).
[6] 赵鹏程.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的艺术阐释[J].大众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