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田真纪子,王丽荣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池田大作培育“地球市民”的教育观探析
奥田真纪子,王丽荣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池田大作“地球市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智慧之人”、“勇敢之人”、“慈悲之人”。“地球市民”的教育,一是要有“相信人的潜在的可能性”的慈爱,二是要督促“自己自觉无可替换的使命感”,三是要以身试教。
地球市民;教育;菩萨;池田大作
现今,全世界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危机,诸如战争、环境破坏、“南北”发展的差距、民族、宗教以及言语不通衍生出来的人类分裂等问题堆积如山,解决之道看来遥不可及。然而,这一连串问题的潜在原因到底是什么?池田大作认为,这是因为在各个领域都丧失了“人性”,忘记了“人类幸福”这一根本目的而导致的失败。所以,我们必须回归“人性”,从这个原点重新出发,全世界都需要进行人性革命,尤其是要创造新“人性”教育。这就是池田提倡的崇高理想。
池田大作的“地球市民”思想是他和谐思想的核心。这几十年来,在与世界上许多人士的对话中,他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他认为:“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以远大的眼光,看清新人类社会与市民之间的连带关系”、“具有地球规模的价值创造的才智”的人,这就是“地球市民”的眼光。[1]而且,“那绝对不是能说几个国家的语言,旅行过几个国家就能断定。我的朋友中,有许多是从未踏出国门,但都怀有祈愿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大愿,为此贡献心力的伟大庶民”。[1]根据池田在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关于“世界公民”的演讲可知,“地球市民”具有以下几个条件:一、具有深刻认识生命相关性的“智慧之人”;二、对人种、民族、文化的差异,不畏惧、不排斥,而是去尊重、理解,并视这些差异为成长资源的“勇敢之人”;三、对受苦受难的人,无论远近,都能给予关怀提携的“慈悲之人”。就是说,他认为“地球市民”具有三个要素:“智慧之人”、“勇敢之人”、“慈悲之人”。而且,为了具体实现这“智慧”、“勇气”、“慈悲”,最扎实的基础就是佛法的世界观。[1]关于地球市民的概念,池田最注重的是佛法中的森罗万象相依、相关性的原理。
(一)“地球市民”的三个要素
第一,认识生命相关性的“智慧之人”。
地球市民的首要、也是关键的条件是“认识生命相关性”。池田关于这一点是如此解析的:佛典中记载许多表现多种相互依存的美妙譬喻。其中描述的帝释天是保育生命的大自然力量的象征。在他的天宫里挂着巨大的罗网,网的每一个小结都有一颗宝珠,每颗宝珠都与其他宝珠互相辉映。当我们察觉这个关联性,循着这条相互依存的“生命线”,我们就能从地球的邻人中,发现那放射光芒的宝珠。
这意味着,有了他人,才能发挥自己人性的光芒。[1]如果没有他人,就没有自己磨练的环境。
第二,关怀别人的“慈悲之人”。
关于“智慧之人”,池田先生说道:“佛法就是基于这种‘生命’的深奥‘共鸣’,而去促使启发智慧。因为这种‘智慧’会带动‘慈悲’的行动。”[1]池田先生说的有道理,但是笔者觉得任何一个人都有喜好不喜好,他不可能对所有的人都好。因此,佛法所说的“慈悲”,绝不是要强迫压抑喜恶这种人类的自然感情。而是说,即使是讨厌的人,也能从他的身上学习到对自己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提升自己的人性。佛法就是呼吁人们要看清这种可能性。“我能为对方做什么?”从这种“关怀别人”的“慈悲”心中,“智慧”会源源不断涌现出来。从这些内容来看,池田先生认为有了与他人生命的深奥“共鸣”,才能启发智慧,从而带动慈悲性行动。
第三,不断行动的“勇敢之人”。
虽然有关怀他人的心,可是每个人的反应也有差异。怕对方怎么反应,或者有了意外反应,人和人之间就会产生隔阂。池田先生强调,佛法教导我们,人人心中皆潜在着“恶性”与“善性”。所以无论碰到什么样的人,最要紧的就是要相信对方具有善性,并坚定加以发掘的决心。这种勇敢的行动中,脉动着慈悲,即借着不断的关怀,去引发他人生命中极为尊贵的善性。这是一种挑战。关怀别人需要“勇气”。没有“勇气”,就不会有行动,“慈悲”只会沦为“观念”。也就是说,“慈悲”体现在不断的“勇气”行动里。[1]
(二)“地球市民”的具体人格典范——“菩萨”之人
池田教导我们:在佛法上,具备“智慧”、“勇气”、“慈悲”,为别人而不懈行动的人格被称为“菩萨”。
一般来说,所谓“菩萨”就是施益于他人。“菩萨”是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原为释迦牟尼尚未成佛时的称号,意指为了追求成佛之道,而从事慈悲菩萨行的人。①佛法用语(菩萨)[EB/OL].在线新华字典,http://xh.5156edu.com/html5/343737.html,2013-10-22.菩萨是指不断努力想成佛的众生,这是将菩萨界视为达到佛界的一个过程。而修行菩萨道的目的,在于巩固此生命境界,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脉动着慈悲的节奏。
“菩萨”的特征有几个特点。其一是为了众生的幸福,菩萨立下了“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知”和“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个誓愿,代表着四个目标,敦促修菩萨道的人去磨练自己、力求佛智,并且为众生“拔苦与乐”。②佛法用语(菩萨)[EB/OL].国际创价学会网页,佛法,http://www.sgi.org/chs/buddhism/buddhist-concepts.html,2013-11-22.
同时,池田借着佛法的“十界论”来理解这概念,菩萨界是人的十个生命状态之一,所以不分男女,谁都具有。在十界论中,利他的境界代表菩萨界。而且,如上所述,具备“智慧”、“勇气”、“慈悲”,为别人不懈行动的人格称为“菩萨”。
从这个层面来看,“菩萨”可以说是超越时空,提供了一个“地球市民”的典范。[1]
(一)“教育”本来是“菩萨”的事业
池田认为,“教育”本来是菩萨的事业,“‘教育’必须带有光荣的‘使命感’,要在有形、无形上,为未受教育的人作出‘贡献’。”“教育有时也会带来身份、地位、权威。但我认为,教育应该促进自身的人格完成,培育伟大的心胸以包容和奉献他人。”[1]也就是说,教育的意义在于给人战胜自己的力量和胜任于社会、开拓人类未来的能力。
关于这一点,池田经常引用一位人本教育家胜鬘夫人的实践。根据佛典,她是与释尊同时代的教育家。在池田眼里,她的具体育人方法是:一、温柔体贴的话,即对话:爱语;二、给他人某种东西:布施;三、为他人行动:利行;四、投入人群中,一起工作:同事。[1]
池田认为,“菩萨”就是以母亲般的“慈爱”,守护培育每一个人生命中具有的至尊“善性”。所以,菩萨之人的誓愿就是“只要看到孤独的人、受不当拘禁失去自由的人、为病苦恼的人,为灾难所苦的人、贫困的人,我绝不会舍弃他们。一定要让他们安稳、富裕”。[1]菩萨关怀人的范围如此无限。笔者觉得这就是培育“地球市民”之核心,也可以说是培养共生感觉的一种方法。
在这种培育过程中,池田最重视和“相信”人内在的“善性”,主张通过爱语、布施、利行和同事这四种实践,薰发人们的“善性”。池田相信,菩萨的行动,始于相信人内在的“善性”。而且,池田也同时看重,始于“不信”的人内在的“恶性”。在人类生命中,也同时潜伏着会造成破坏、分离的根本之恶。所以,菩萨正视佛法所说的“元品无明”,对之予以迎头痛击。池田教导,人们的连系是善(大我),人们的分离是恶(小我)。就是说,人内在的“善性”会促进自己与别人的共生与提携。相反地,“恶性”会使人离开他人,进而使人背离自然,带来“分裂”。漠视人的共通性,执著于与他人之间的差异的分裂病理,也是超越个人的层次,“集体自私”的本性。这种本性尤其会在排他性、破坏性的民族中心主义以及国家中心主义的深层中显著地表现出来。努力克服“小我”,觉知“大我”,并付诸“利他益己”的行动的人就是菩萨。[1]
总之,“地球市民教育”首先必须薰发人们的“善性”,其次也必须产生“利他益己”行动。这种“地球市民教育”本来是“菩萨”的事业。而池田的对话和平活动,就是这些内容的体现。
(二)池田大作关于培育地球市民的方法
第一,“相信人的潜在的可能性”的慈爱。
如上所述,池田认为教育是“相信人的潜在的可能性”的慈爱。同时,法华经生命哲学的实践也在于“相信人的生命的潜在力”。那是从一种不论别人是怎样的姿态、不为眼前一时的现象所左右的强大信念中产生的。更进一步地说,池田所说的“信”是一种对以“所有人的生命根源处一定有佛性存在的宗教思想”为基础的信赖人的“信念”。[3](P47)
他说过,“老师相信学生,这才是教育的思想主干。可以说‘信赖’是否牢牢树立在教育的中心决定教育的成败”[2](P114),强调了“信”。“不论是谁都拥有某种才能的嫩芽。促使这株嫩芽生长最好的养料难道不是给予它信任吗?……相信总有一天,芽儿会长大,应该温暖地守候、耐心地鼓励它。不论怎样都能相信孩子吗?也可以说信任力会受到挑战。”[2](P118)
池田不考虑其学历、成绩,而是用心地将一个又一个的青年培养出来了。他善于听取每个人的情况,对其进行鼓励,彻底相信他们的可能性。池田曾与创价高中学园因成绩不佳而烦恼、升学有困难的学生面谈,给予他们鼓励。池田对学生们的身体情况、上学时间、家庭情况等进行了具体地询问,并鼓励他们道:“不能因为成绩不好就变得自卑。这一次,一定要挑战一下哦”,“发现自己擅长的科目”,“一厘米也好,两厘米也好,绝对不能放弃,一定要努力,前进是很重要的哦”。[4](P56-58)在那之后,大家都将这当作一个转折点,奋发向上、不停地发奋学习。后来,这些学生中有的还成为了大学教授。有时候,池田对海外留学、奋斗的青年们也寄去鼓励的信件。池田告诉那位青年,他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为晚辈们开辟道路。这位青年因他的鼓励而奋起,顺利取得了博士学位。在那之后,他作为美国的创价大学校长,至今仍在为后继人才的培养尽心尽力。[5](P392)
虽然池田鼓励的是某一个人,但是实际上关联到的学生数量却是数不清的。从池田这样的教育态度中,我们能够看出他既不会因学生成绩优秀而重视他,也不会因成绩不好而轻视他,不论对哪个学生都是平等地鼓励。“可以说,让学生意识到并明白自己是多么伟大的存在,自己身上有多么无可限量的潜力,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的使命”[2](P392)、“孩子就像是钻石的原石,可是原石如果不打磨的话,还是原石的样子。大家都蕴含着‘可能性’这一美丽的光芒。重要的是让他意识到这种光芒。孩子意识到它的存在,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这种光芒,这时稍微给他一点推动力,之后他便能自己打磨自己,不论到哪里都能增添其闪耀的光芒。就是为了这个目的的教育”。[2](P115)
第二,督促“自己自觉无可替换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就是超过私欲,成就“伟大的自我”。所谓“大我”为生,就是说,自觉自身的生命尊严。如果人意识到“大我”的时侯,人的人生方式就会有很大改变。池田说:“人自觉无可替换的自己使命,蓬勃地发挥自己不为人知的潜能。”
这些教育目的也是创价大学的建校精神之一,即“成为守护人类和平的要塞”的建校精神。这也是对的,坚持教育是为了孩子们真正的幸福和成长理念、为了创造和平社会与军国主义势力斗争而死于狱中的牧口常三郎先生思想与行动的继承。另外,创价高中学园的校歌《草木萌生》的歌词,明确地显示出其目的观,如:“为何睿智”、“为了承载后代的世界”、“为了创造社会的繁荣”、“为了民众的幸福”、“为了世界的和平”。由此,超越眼前的利害、小我,向着“远大的理想”前进,成为创价高中学园学生立誓之歌。[6](P271)
再说,“不能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这是池田在关西创价高中学园的第一次入学仪式上所说的话。[7]关于这点,池田通过佛法“共生”的生命思想教导我们:万物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由此而形成缘起观。这种思想表明:如果没有他人的幸福也就没有自身的幸福,这就必然产生利他和慈善的行为。它所考虑的是从自我中心的小我出发,扩大为祈求更多人的幸福,并因此而获得真正的幸福。这已成为了创价高中学生的行动规范。这些思想都表明:教育不是固执小我,而是为他人尽力,为人类尽力——以大我为生。
第三,以身示教。
池田大作本人也为实现各文明、各民族、各宗教间的融合性的紧密联系,不断推进着与世界各领域知性的勇气对话。他与国家元首、文人、大学校长等人的对话,已经超过1600次。这些对谈内容以对谈集的形式出版的书籍已达43部,包括正在进行的对话则超过50部。反映不同文化的这些对话者有政治家、文学家、记者、宇航员、历史家、艺术家、经济学者、宗教学者、医学者、物理学者、作家、哲学家、和平活动家等。这些一流文化人和池田之间开展的对谈,超越了不同文化和宗教、思想,他们相互诉说克服艰难困苦的人生,在很多方面产生了共鸣。
近年,池田将“人学”的精髓以特别文化讲座的形式,有时以直接讲座的形式,有时通过报纸的形式教给学生。他在特别文化讲座上讲到三个题目:第一届讲座是“谈歌德”,第二届讲座是“谈革命作家鲁迅”,第三届讲座是“谈居里夫人”。[6](P231)可见,他通过谈伟人的一生试图给予学生启发,使他们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度过人生。池田的演讲和讲座具有促进发展学生的智慧而培养他们创造性的作用。池田对学生一贯进行的“鼓励”和“谈话”等,是对学生作为“地球市民”怀有无限期待的流露。在入学典礼及毕业典礼时,池田往往通过中国杰出人物的事迹来培养学生们的地球市民意识。池田还通过这些积极的交流,培育出了学生们的尊敬他国文化的意识。创价大学及创价高中学园的毕业生都一致赞扬、学习创办者的勇敢精神、和平实践。
作为一个曾经在池田先生创立的创价大学通信教育学部教育学专业学习的学生,同时作为创价学会的会员,我也在池田先生各种形式的鼓励中感受到慈爱与感动,受到池田地球市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也看到身边很多人因为池田先生的鼓励而变得更好。在创价大学求学的时候,我在周樱下刻苦学习。毕业典礼时,创立者池田先生对我们毕业生说道:“中国对日本来说是文化的大恩之国。希望有志青年能去中国为中国人民做贡献。”这一席话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那些日子成为我人生的基轴,也成为我之后十年在中国从事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在池田教导下积累的教育实践经验更促使我进一步去探究,这也成为我在中国最高学府研究池田先生生命尊严思想及其地球市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动机。
1999年到2005年的这6年期间,我有缘作为一名日语教师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教,通过上课,有了和许多中国学生交流的机会。在1999年举行的湖南师范大学授予池田先生名誉教授的授予仪式上,我向学生讲述了创价大学和池田先生的和平行动。在这里作教师期间,我和系主任冉毅先生一道致力于日语系的发展,并于2000年获得了由湖南省教育委员会颁发给外国教师的“芙蓉奖”。当时,池田先生也对我为中国的教育活动做出的贡献转达了欣慰之情,这让我更加发奋努力,也成为我毕生致力于日中友好教育的动力。当时,靖国神社问题等政治形势的变化、SARS的流行等等事件,每次我都为媒体毫无责任心的煽动民众而感到痛心,同时每次都能感受到许多中国人作为朋友的真心,这都让我感到人类是超越国界的。几年后,两校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创价大学不断有从事教育工作的日语系学生作为实习教师来任教,这些教育交流的结果都成为深入探究池田先生地球市民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资源。2002年,湖南师范大学创立了池田大作研究所,我也有了更多的与中国池田思想研究所的教师进行交流的机会。之后,我有幸获得了与广东肇庆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中山大学池田研究所的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这些交流中我获得了启发,感受到要把池田先生的生命尊严思想推广到社会,还需要通过学术性的探讨,将其提升到哲学的高度。
关于池田思想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关系到中国人对池田先生近些年来思想及活动的再评价,对中日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关于中国人对池田思想的关注,一位研究所的老师的话让人记忆犹新:“中国的共产主义思想为了适应新时代在不断进行摸索,池田思想作为吹进来的一股新风,有其研究价值。不过,池田思想涉及面广,而且对中国来说,又是一种外国的新思想,整体来说比较难把握,如何从作为现在中国人精神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儒教等中国传统思想,联系到池田思想,这是今后的课题”。很多中国研究员的类似观点都成了我去探究的动力。
我本人对中日友好的愿望与从池田先生思想的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实感都以在中国高校攻读硕士课程的形式,通过2005年在湖南师范大学撰写的硕士论文《池田大作的教育伦理思想述评》体现了出来。2007年开始,我师从中山大学王丽荣教授,并对硕士论文的题目进一步深化,开始以本题目《池田大作的生命尊严思想及其实践研究》撰写博士论文。虽然,其过程几经周折,可是,遇到池田先生这人生之师,我受到了许多鼓励,这是我以前没有想象到的。因此,我自己人生的过程也是培育池田地球市民教育的一种结果。
作为池田一生事业的“地球市民”的培养,是通过基于法华经生命尊严思想的实践实现的。那是这样一种挑战:每一个人扩展自身的无限可能性,创造多样人才之花烂漫开放的“人间文化”;那是这样一种挑战:创造人与人之间能相互称赞各自优秀之处的“和平文化”。所有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的社会,才能深化这种“同样是人”的共同意识。这只有站在作为实践目的的“生命尊严”、“人的尊严”这一视点才有可能。而且,池田认为社会对21世纪宗教要求的使命,也是去“开发人生命中的潜质”,“让‘生命尊严’的潮流在社会中脉动,孕育出如此的民众纽带”。[8]
展望人类的未来,池田坚信,教育家之间超越国家的全球性合作,比什么都更为重要。基于此,更应重视的是“教育家的高峰会议”。
[1]池田大作.探讨“世界公民”的教育(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演讲,1996-06-12)[EB/OL].池田大作中文网,http://www. daisakuikeda.org/chs/lotus-sutra.html,2013-11-22.
[2][日]池田大作.教育の世紀へ[M].日本:第三文明社,2011.
[3]陈志兴.《法华经》智慧与池田大作人本教育思想探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4][日]池田大作.創価教育の源流[M].日本:创价大学创友会,2005.
[5][日]池田大作.新人間革命:第12巻[M].日本:圣教新闻社,2006.
[6]王丽荣.池田大作德育理论及其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12.
[7][日]池田大作.随笔新·人间革命(327)[N].圣教新闻,2003-05-09.
[8][日]大白蓮華(第37回『SGIの日』記念提言「生命尊厳の絆輝く世紀を」)[M].日本:圣教新闻社,2012.
An Exploration of the Education Thoughts in Daisaku Ikeda's Idea of"Global Citizenship"
Makiko OKUDA,WANG Li-rong
(Education Schoo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In Daisaku Ikeda's idea,"global citizenship"relates to people of"wisdom","courage" and"compassion".The education of"global citizenship"is realizable on three conditions:first, compassion of"the belief in human's potential possibility";second,cultivation of"one's sense of irreplaceable mission";and,third,the educator's own personal devotion to the education experiences.
global citizenship;education;Bodhisattva;Daisaku Ikeda
G40-02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4.04.009
1674-8107(2014)04-0053-05
(责任编辑:韩曦)
2014-01-13
1.奥田真纪子(1967-),女,日本爱知县人,教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日语教学与研究。2.王丽荣(1958-),女,湖北黄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政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