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荟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池田大作生命伦理思想初探
黄荟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池田先生在其“佛即生命”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蕴涵人类普遍价值之生命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以“生命的尊严”为核心规范,进一步在“生命的尊严”基础上拓展了人类幸福的建构以及环境伦理思想,最后又统一在世界和平价值理念之中。由此,他的生命伦理思想从“生命尊严”这一根本出发,融合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具体层面上对伦理规范的理论考察。而池田先生“人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应用生命伦理规范,从而实现“生命的世纪”,完成对人类社会的根本变革。
生命尊严;生命伦理;人类幸福;环境伦理;世界和平
池田大作先生认为,佛教本身就是生命哲学,首先作为一名佛弟子,他主张从佛教教导出发也即从生命出发是我们拯救人类之道。在现今的末法时代,我们应该以日莲大圣人的立场读《法华经》,其中《方便品》和《寿量品》是根本,这种读法是“生存的解释”和“人生的解释”。池田先生以“诸法实相”、“十界互具”以及“一念三千”的佛理为基础,以“生命力”为“大我”与“小我”的中介,为我们揭示佛的生命是永远的,我们的生命与佛相同,并且,因为真实永远的生命,让我们明白拥有生命的重要性和生命自身无上的尊严,一瞬的生命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作为当代的“法华经行者”,池田先生以“永恒的生命”救渡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使我们超越当前生命的“无意义状态”,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尊严,从而实现人性的变革。因此,他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形成了蕴涵人类普遍生命价值的生命伦理思想,这也是他生命哲学理论与生命教育实践之间的重要中介环节。
根据“诸法实相”和“十界互具”的观点,以“久远成佛”的立场来看,十界众生都具有十如是,十界所有众生都能平等成佛。从佛的观点看,就是“佛与众生拥有相同的生命”。所以,我们的生命中也具备佛性,我们的生命与佛相同,是永远、不灭的尊贵生命。“一个人的生命、一个生命,比全宇宙还尊贵——可以说这是从诸法里看实相的、佛法了不起的生命观。”“从这佛眼来看,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是‘生命辉耀的世界’、‘万物歌颂的世界’,能实感到一切万物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价值。充满‘对生命的感动’、‘生存的喜悦’的境涯——这就是佛知见了。”[1](P102)所以说,“‘诸法实相’是生命尊严的哲理。”“所有人都是无可替代的‘一个人’,与民族无关,与地位、出身背景也无关。不可有歧视,绝不可有‘杀戮’。”[1](P113)
首先,人的生命本身与佛的生命一样,无比尊贵。人以人的姿态就可以成佛,人的生命的“实相”就在我们各种各样的现实生活之中,不管苦乐悲痛,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生活万象自身就是“实相”的展现。我们“无须到达远方的极乐世界,也不是变成特别的人,痛苦时就以痛苦的姿态,高兴时就以高兴的姿态,率直地礼拜御本尊,为广宣流布而行动的话,必定能成为‘诸法实相的佛’;能完成属于自己的使命”。[1](P105)即是说,人的生命本身就具备佛相,各人在各自不同的处境中关照自己,就能发现各自的“实相”,就能发现生命的价值,每个人的生命都同样尊贵。
其次,所有的存在都是具有生命的,都是一个生命体,因而同样尊贵。从佛法的角度,可以说在生命性上,不存在“物质”与“灵魂”的区别,一切事物都是生命性的存在,而且,佛法并不只是把固定的“物”看作生命,一切生住异灭,即生成、安定、变化和消灭本身也是生命,固定的物质只是一定时期暂时稳定了的生命状态。站在以万物为生命的立场,可以说生命是谁都有的,是谁都能切实感觉到的具体性。因此,从这一点上说,万物因生命而平等,同样因为生命而具有自足的内在尊严,这一点不应该也不能因任何原因和条件而改变。
最后,池田先生深刻地认识到,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生命尊严缺失危机。在他看来,现代社会中,生命本身应有的力量并没有得到体现,本应受到尊重的生命在很多方面都面临危险。“生命”和“生命力”的缺失是现代社会所共有的危机意识,他多次指出,19世纪以来的科技万能论、生态环境的恶化、20世纪以来的以原子弹为代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及其开发,以及并没有消失的战火,都显示出人类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承认生命的尊贵性,并没有成为地球上所有人的共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还需要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20世纪,人类解决各种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进行社会变革,池田先生认为这只是一种“外在的改革”。因此,20世纪被他称作只是满足于“外表改革”的“战争与革命的世纪”,发生了许多巨大的悲剧。如果维护人的尊严的斗争只指向这种“只改革外表”的“世俗的安全保障”,则人类永远也达不到真正的目的。“结果,为了维护人尊严的运动,反而会带来贬低和损害人尊严的反效果。”[2](P29)因此,池田先生进一步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首先不可避免的课题就应该是重新把目光转向内部,即自身的内部革命,‘和平而渐进的’、‘健全的革命’。”[2](P27)只有生命才是此世的“最高之宝”,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值得牺牲“生命”来保护的更高价值。因而,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根本态度,“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的世纪’。……生命最为可贵,一切的出发点在于生命。……今天,在从宇宙的广阔天地中,得到那宝贵生命的同时,建立一种真正能感受到生命尊严的,正确的生活方式,才是最最重要的”。[3](P261)这就要求我们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观层面打开道路,也就是说,“在国际社会如此努力尝试解决各问题之际,必须着重于创造能充分引发每个人本来具备的‘内发力量’的环境”。[2](P36)“在处于轻视生命和生命力日益衰弱的今天,这样的实践——如何使所有的人显现出生存的力量,迸发出生命的欢喜,必将日益显示出它那重要意义”。[3](P211)由此,在他看来,人不仅是社会性的存在,同时更根本的也是生命的存在,这是生命的至上性本身决定的。
因此,提升生命的尊严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和根本出路。“环绕我们人类的状况,可以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核武等大规模破坏性武器的威胁、民族纠纷的计划、温室效应和臭氧层被破坏等地球环境的恶化、经济上南北差别的扩大、精神病理和残酷犯罪的蔓延等等,前途一片黑暗。这种危机在个人身心、社会及民族、国家,还有生态系统和地球的存续等几重次元上层见叠出,雪上加霜,令人深感现代文明本身简直已走投无路。”[2](P21-22)池田先生运用佛法对这些“地球性问题群”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例如,面对废除核武的问题,他赞同其恩师户田先生的思想,认为人类的“生命魔性”才是产生核武的本质性原因,因而根本性的解决途径就在于“与威胁人类生存的‘生命魔性’不断地对抗。……必须把‘生命尊严’的思想提升、推广为时代精神,恩师将这一后事托付给接班的青年们”。[2](P47)
总之,池田先生认为,构筑新世纪的关键词只有“生命”和“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人类必须“使生命尊严这种思维方式成为所有人行为的根源,赋予它现实的力量”,在伦理上的要求就是确立起“生命的尊严”的规范,使之成为其他伦理规范的基础。因为,只有“生命”“生命的尊严”成为我们生活的根本,被我们生活本身的原理证明,才能称得上是现实性的东西,“生命的尊严”这个理念也才能成为现实。从此出发,“伦理”就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生命原理,这种生命论的伦理观是池田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基础支持着其他方面的伦理思想。
在“生命的尊严”这一基础和核心之上,池田进一步认为,“生命的尊严”在现实生活维度中,表现为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生命目的和意义的根本所在就是“幸福”,“为了一切众生真正的幸福和安乐,向广大民众开示佛自身悟达的‘法’、成佛的‘法’——这样的教导就可以说是‘普遍性的法华经’”。[4](P95)并且“‘非让成千上万的人得到幸福不可’这种智慧与慈悲之心,就是‘法华经的精神’,就是永恒的真理”。[4](P95)而“现代社会之所以存在着堆积如山的‘问题’,根本的原因就是忘记了‘人类幸福’这一根本”。[5](P42)可见,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怀最终体现在重建当今人类的“幸福”生活之上。
(一)生命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创造和奋斗
首先,我们要有信心。“一个人的‘一念’可以改变一切,所以说它淋漓尽致地教示我们一个人的能力之大与生命之尊贵”。[6](P5-6)一念的生命里有本因、本果,我们要时常从生命本源的出发点,重新向未来前进。对这一点的确信,就是要从心底里奉持佛法,就是要有勇气和希望,“所谓确信就是一念,确信就是勇气,确信就是希望,确信就是宽裕、慈爱”。[1](P110)要实现怎样的未来,根据现在的一念而定。“自己怀抱希望,明朗地站起来,改变自己、周围与社会,甚至改变国土。此即一念三千。”[7](P28)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给我们力量,就能把一切的事物都转向创造价值的一方。[1](P109)对奉持佛法的我们来说,以“佛法的眼”、“信心的眼”来看一切,就是诸法实相的佛法智慧,信心就是为了实际上从心底去自觉、实现这诸法实相,这样就能打开自由自在的大境界、大生命,它要求我们“从现在起”,以崭新的一念面对现实。
其次,我们要有坚持信心的行动。在确信佛法的力量之后,我们就要在是非颠倒的社会中,为丧失人生目的、徘徊流浪的人,不断诉说真正的人生方式。[1](P129)每个人都应该作“地涌菩萨”,成为“法华经行者”。池田认为,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法华经行者”,民众本身作为“行者”、“行动家”,以妙法为基盘,为人民、为社会鞠躬尽瘁,就是佛法的“广宣流布”。“彻底与‘剥夺生命尊严者’奋战到底的,就是信仰佛法者的责任。”“这是对使用核子武器的人的‘魔性’,及弥漫宇宙的魔,即‘夺命者’的挑战。”“不论谁伤害别人,就是伤害宇宙、伤害自己。”[1](P114)“诸法实相”的人生,就是“活着本身就是快乐”、“无论是苦或乐也快乐地面对”,遇到任何事情都很愉快,在生命的深底保持欢喜,对未来充满信心,每一步都产生价值,打开境界,这本身就是我们生命的目的。
因此,池田从“佛即生命”出发,以佛法为根基建立了一种“宇宙即生命”的大生命观,而在这个大生命观里,体现了人的生命的无上尊贵和生命力的蓬勃朝气,我们与佛相同的生命,也可以理解为一瞬的生命、一念之中,“十界互具”,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此即“一念三千”的法门,这也是我们通过创造和奋斗实现生命价值的源泉所在。
(二)建构方式——创造价值
从生命“既是作者又是作品”的思想来看,幸福在于创造价值。作为创造者,每个人的生命就在于创造价值,通过创造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生命的尊严”,寻找自己的幸福。关于价值,池田认为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代社会,社会体制和个人的差异性都会使其产生不同的价值基准,而“人的生命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这本身就是尊严”。[8](P431)因此,只有根据“对生命的敬畏”产生的价值基准是最具有普遍性、最具终极性的价值基准,只能以“生命作为价值取向的基准”。[8](P428)生命本身是人类唯一共同的东西,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而维护生命的尊严和不可替代性就是创造价值。
在池田那里,幸福的根基就在于“生命”。在他看来,不深入探求生命观,即使心怀坦荡地生活,也不能确立真正的幸福。因此,实现幸福的关键也在于“生命”,而“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我们的“生命力”,也即生命的活动力和能量。可以说“生命力”是幸福的源泉,他引用其恩师户田城圣的话说道:感知幸福,营造幸福人生的源泉就是我们的生命力。把这种生命力与外界的联系叫做价值,而这种价值就是幸福的内容。可见,在现实生活中,把我们的“生命力”持续不断地释放出来,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就是创造价值,从而也实现了幸福生活。这也是实现池田所说的“绝对幸福”的必然途径,在池田看来,人生的幸福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对幸福”,这种幸福是由于欲望的满足而带来的,依赖于外物,容易被其它左右;一种是“绝对幸福”,这种幸福是由于生命本身的跃动与充实所带来的,以追求自己成长和内在的充实为目标,是从生命本身涌动出来的,不受其它东西左右。
实现这种幸福,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生命的内在创造性入手。当今社会的“劫浊”,来源于人本身的“诸种浑浊”,这两种浑浊归根结底是由人心的浑浊造成的,而这两种浑浊又会加剧人心的浑浊,因此,根除社会与人身的浑浊,只能从人的内心入手,从人的创造性主体生命入手,决定人生的“是其生命的主体者——个人的自觉和努力。换而言之,在其主体的范畴内维护生命的尊严,就是要立足于自发的使命感、目的观、理想追求之上,最有价值地最有意义地投入自己的生命,使其燃烧起来”。[9](P166)这种“自觉和努力”只能由人自己决定,通过它才可以将宇宙和人类自己引向创造生命的道路、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例如,“无核”的世界还是“没有战争的世界”,其主导权完全在于每个人的手中。而且,“所谓佛法并不是把什么东西硬灌进人们的心里。弘扬佛法的正确方式,应当是根据各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从内部来启发生命”。[9](P68)通过这种内部启发的方式,在一些“普遍性”的价值即生命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一种承认多元文化价值基础之上的“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状态。这也体现了佛法中的“自体显照”思想,即“把自己内藏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并不是与他人发生冲突,也不令他人牺牲。教导真正的生活方式,就是以慈悲之心,通过认识与他人的差异,学习到如何成长、改进自己,创造出一个调和与共生的世界”。[2](P71-72)
因此,我们实现幸福生活,就要让自己的生命创造价值,把创造生命价值当作根本的追求,而根据佛法的“小我即大我”、“宇宙即生命”的大生命观,创造生命价值的途径就是己、他两利。
(三)建构途径——己、他两利
我们已经明确,在池田先生那里,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生命体,“宇宙即生命”,“小我即大我”,“小我”(个体的人)只是“大我”(宇宙生命)的一个片段。同时,“小我”又包含着“大我”,个体人的生命是与整个宇宙生命融合在一起的,如果只有自己幸福而他人不幸,并不是完全的幸福,这种情况也不可能存在。“令别人幸福,自己也会随之幸福。若一个人不幸,自己就不会完全幸福”。[6](P166)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如果只是注重其中任一方面,都不会实现幸福。因此,幸福生活的实现,生命价值的创造,都必然要同时关注己、他两个层面。
首先,从自己出发创造价值,也即“为己”。不论身处何种环境与境遇,都要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生命力和能量,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以便为他人的价值创造和幸福贡献力量,我们称之为“个人价值”。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保持自己生命的尊严性,谋求自身的变革。面对外界众多的物质和其它方面的诱惑,面对自己的“魔性”,能够用理性生命观和道德自律引导各种欲望,而不受其牵引,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具有尊严的生命价值,进行自我变革,确立自身的生命尊严性。
其次,从为他人贡献力量出发创造价值,也即“为人”。要为别人的幸福而贡献力量,这是一种“利他”的实践,是以他人生命为尊严的实践。具体来说,就是尊重别人的生命包括其它物种的生命,承认他人生命的尊严,不随意践踏他人的生命,以他人的生命为目的,而不是达到其它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因为,幸福是一种与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或“自行化他”精神相通的广大的心境。[10](P234)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为他人的幸福尽力,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幸福尽力,也可以说,幸福存在于为他人尽力当中。这种“为人”,其实是在通过以慈悲精神为指导的“利他”实践创造价值,这就是“菩萨道”,从他物的身上会显示出人的价值所在。人类与宇宙形成的相互融合的“网络生命”,要求人类必须要和所有的生物共生下去,与万物共同奏出和谐的旋律,在与万物共生之中走出新的创造性道路,实现人类的理想和幸福。
由此,在生命的目的和意义被严重遮蔽的当代社会,池田先生从佛法的视角,为我们提出了建构人类幸福的新诠释。他认为,佛法所说的佛界,是指不仅使自身,还能使他人幸福的境界,真正的幸福,是由充实了的生命力来支撑的。这样,从己、他或者内、外两方面创造生命价值的幸福建构模式在“生命论”的基础上形成。
总之,“佛性是人人都有的,佛性是宇宙生命的体现。佛教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佛性这个伟大生命从每一个个体生命深处引导和显现出来,从而开发人的智慧和慈悲,在现实的人生和行动中发挥作用。这就是池田大作所说的在人的意识深处进行变革的‘人的革命’”。[11](P81)只有通过从内在生命入手进行“人性革命”,通过每个人生命里的变革,才能彻底解决当前的“地球问题群”,实现“环境革命”和“地球革命”,从根本上摆脱人类的悲惨和不幸,这也是池田先生伦理思想的另外两个层面。
针对环境恶化的问题,池田用佛法的“依正不二”说论证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正”指“正报”,“依”指“依报”,其中“正报”指主体,而“依报”指环境之意,两者处于一种“二而非二”的“不二”关系。他说:“依报如同身影,受正报这个生命主体的支配,因正报而变革。反过来,‘正报又是通过依报而形成。’意思是作为生命主体的正报是受其赖以生存的国土、环境等支持才形成的。只有在考虑这些相互关系并不断加以综合分析之后,才会看清生命与环境的关系。”[2](P179)可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两者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物质,但内在却是浑然一体、相互关联的。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祸”
池田先生认为,表面上看似“天灾”的生态危机,实际上是“人祸”。“在现代,灭绝人类生存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灾,这已经是昭然的事实。不,毋宁说科学能够发挥的力量变得如此巨大,以至于不可能有不包含人灾因素的天灾。”[8](P37-38)自然灾害在科学发展力量的推动下成为“人祸”,而科学又进一步成为“人祸”的帮凶。而且,这种人为之灾,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破坏。人类生活环境遭受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内在环境“心灵”出现了危机,是人们不受控制的欲望和需要所导致的。池田称这种不受控制的欲望和需要为在人类人性深处潜藏着的一种“魔性的欲望”,它表现出来就是人类巨大的“贪欲”,导致对自然的大肆掠夺,加上近现代社会的市场机制,造成了当今人类前所未有的贪欲膨胀。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人类心灵危机的体现。人“一旦失去内心世界本来的韵律,生命能源就会出现不畅快的波动,变成破坏性的、攻击性的、支配性的欲望和冲动的能源。……外部地球的沙漠化与人类生命的‘精神沙漠化’是分不开的”。而“从‘内部环境’被污染,出现沙漠化的人的内心深处喷发而出的利己主义变成对文化、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所构成的外部环境的支配、掠夺和破坏”。[12](P261)因此,在池田先生看来,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内在贪欲的膨胀,只有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态度对待生态危机,人类才能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这种态度就是进行人的内在伦理性变革,“只有当产生了人类内在的变革,才可能找到防止灾害的办法吧。我认为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从这样的角度寻找灾害的原因。否则的话,现代社会就会发展无法避免地球毁灭的危险”。[8](P38)由此,池田先生提出了他与众不同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人的“内在伦理性变革”
在池田先生那里,核武器与环境污染问题是人类灭绝论的两个根据。环境问题一直是他始终关注的与人类的前途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这可以从他与世界众多知名人士的对话中多次提及得知,他的“对谈”以及许多著作中都谈到了他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上文我们已经得知,佛法的“依正不二”论是池田先生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基础,也是他看待环境问题的基本视角。与传统佛教不同,他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对其做出了新诠释。在他看来,佛教中的“依正不二”反映的是人作为生命主体与所处的环境客体佛教关于人之间的关系,“依”“正”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生命主体与其环境在客观世界的现象中,虽然可以作为两个不同的东西来认识,但在其存在中,融合为不可分的一体来运动的”。[8](P12)由此,人与环境是浑然一体、相互融合的整体存在,人在改变环境、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塑造和规定着人。在这种“依正不二”的生态伦理观里,最根本的就是实行“人的内在伦理性变革”,池田先生多次强调了这一点。例如:“从利己主义的人生态度转变为对全社会的人和一切生物施加慈爱的人生态度,这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伟在大的人的革命”[13](P182);“我们相信,在人们的内部实现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是紧急而必要的;所以我们一向呼吁,只有进行人的革命而别无其它办法”[13](P186),等等。可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只有从根本上进行“人的革命”,这样“才能面对自然的破坏——可以说是现代文明所面临的最深刻的危机——筑起一道根本的防线”。[13](P153)可见,我们必须对作为生命主体的人类进行思想意识上的“伦理变革”,采取全新的态度,才能克服生态危机,达成保护环境的目的。
首先,以“慈悲万物”的基本态度对待大自然。根据佛法的“大生命观”,我们的生命是与宇宙生命融合在一起的,从这种本源性上说,我们自身生命内部有一种与宇宙生命融合的“本源的欲望”,这种需要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依正不二”的客观事实的体现,也正是“慈悲万物”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之所在。其次,以“慈悲万物”的基本态度为基础,确立全新的生态伦理观。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一样具有生命。由于自然万物与人都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都是“生命的存在”,而且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同一个生命体,因此,我们应该将其视为与人的生命同样是具有尊严性的存在,而不是完全把自然万物当作“客体”,当作单纯的“物”随意践踏.它们作为生命存在,与人一样具有“生命的尊严性”,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权利。这与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是一致的。在近代社会,人类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物种甚至整个自然界都是附属于人的客体存在,对它们可以为所欲为,“这恐怕就是人们破坏自然,抢夺其它动物生存地盘,对某些动物采取斩尽杀绝等残酷的行动而不感到任何良心谴责的根本原因”。[13](P69)因此,我们应该以“慈悲”之心施于万物,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利,将“征服”转变为“共存”。“单方面的独裁统治”必然导致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观念,这正是我们进行“人的革命”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之一。池田先生说道:“当前要求人类最迫切的是,建立作为对一切生物的‘调整人’和‘保护人’的意识。”[13](P189)可见,只有人类将自身的角色从“地球之王”和“主人”调整为“调整人”与“保护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
总之,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必须树立“慈悲万物”的态度,并且在此基础上承认自然万物与人类生命的同等“尊严性”,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转变为与自然的“共存”,从而将人类的“主人”角色调整为“调整人”与“保护人”,这样从人的内在“伦理性变革”出发才能根本解决问题。池田先生说道:“不论环境中的不平衡或社会中的不平衡,造成这种不平衡的是人自身,其根源显然在于我们人类内在自我的不平衡。”[13](P177)例如,在谈到能源与资源问题时,他认为寻找和开发新的能源、资源代替固然是一种良策,但是开掘“心中的资源”却是最根本的资源。诚然,如果人类不改变一味追求无限膨胀的欲望这种生活方式,开发再多的资源和能源仍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从池田先生的生平经历可以了解到,他将一生全部的精力与心血倾注在了宗教文化、国际和平等活动之中,他不仅在理论上论证和平是佛法的应然之义,而且通过与各国领导人以及知名文化人士的交流与对谈的亲身实践,加强和促进各国之间文化教育事业的交流与发展,为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不懈努力。与其它方面的思想理路一致,他仍然以“佛法即生命”为基础和出发点提出世界和平的理论。
在“生命尊严”的生命哲学理论基础上,池田先生提出了“积极的和平观”,这与把和平看作是“无战争状态”的传统和平观有很大不同。
根据“大生命观”与“生命的尊严”、“众生平等”的理论,每个人包括每个物种的生命都具有同等的尊严,并且是自足的尊严,没有什么可以抹煞。战争可以剥夺和残杀众多生命,像贫困、压迫等状态也可以间接剥夺人类的生命,这些间接的破坏力量与战争一起都被池田先生称作“暴力”。其中“贫困和压迫”是“结构性的暴力”,恐怖活动和战争是“直接的暴力”。而“不论是恐怖和战争这些直接的暴力,还是贫困和压迫这些结构性的暴力”,都是和平的死敌。[14]可见,在这里,“和平”的反义词是“暴力”,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战争。战争只不过是最极端的暴力行为,除此之外,贫困、饥饿、环境破坏、压制人权等等都是暴力,暴力是战争的根源,和平的实现只能是去杜绝所有的暴力。池田先生将没有战争状态称作“消极的和平”,而实现一种积极的、能从根本上改变威胁“人性尊严”的社会构造的和平,是“积极的和平主义”,这才是和平的真正意义。他说:“所谓和平,是相互之间不加任何恐怖于对方,衷心互信互爱的一种状态。这样的和平才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15](P283)而且,在实现和平状态的过程中,也要反对暴力,即和平的实现是“非暴力的渐进式和平”,如果反对暴力的过程中实行“以暴易暴”、“以恶制恶”,用暴力反对暴力,这与暴力一样是同等的“恶”。“暴力本是一种很软弱的行为,是人性的失败,相反,非暴力才是精神的强者,对此人们有必要加以重新认识”。[16](P341-342)他强烈呼吁:“和平是不能以武力来取得的,也不能以经济和军事手段来取得。藏在武力后面的和平绝不是和平。”[17](P150)在反对暴力的斗争中,必须要贯彻关怀他人的“自律和自制”精神,否则行动的一方同样会没有说服力,也就很难达到和平和安定的目的。如果“以暴制暴”,只会造成“憎恶与报复连锁的反复”,这同样会陷落到暴力的旋涡之中,也是一种悲哀。
这里的“积极”,不仅仅代表一种观点,它还表示我们要积极“入世”。池田先生认为,实现这种和平,我们不能被动等待,不能“逃避现实”,而是要通过我们每个人、每个民族“主动地去争取”,去努力,“忽视‘和平是争取得来的成果’、‘没有不断争取就没有和平’的观点,只是和平、和平的在口中念念有词,却无所事事,其实是一种依赖他力,一厢情愿,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18](P343)由此,他认为各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角,追求人类和平,高呼“和平”的民众队伍越大、人数越多,我们离和平就会越近,离战争就会越远。池田先生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他所主持的创价学会以及后来成立的国际创价学会的核心宗旨就是:以佛法为基础,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从而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反对暴力和战争,反对法西斯军国主义,倡导人性主义,为人类幸福做出贡献。创价学会和国际创价学会除了拥有众多的国内会员,还发展了大量的国外会员,遍及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和众多会员一起,都在努力进行废除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以及争取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和交流活动。创价学会最活跃的骨干力量就是青年部,他们以“青年和平会议”和“妇女和平委员会”为中心,开展各种形式的反对核武器、反对战争的和平运动。例如,举办“反核、反战、现代世界核威胁展览”,战争与和平展览,青年反战和平讲座以及出版“反核、反战、和平”丛书等,许多会员更是以持久开展和平运动、决心为废除核武器、建造一个和平的21世纪而努力作为自己整个人生的信条和理想。[19](P52)
总之,池田先生在他的“佛即生命”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以“生命的尊严”为核心规范,并在“生命的尊严”基础上拓展了人类幸福的建构以及环境伦理思想,最后又统一在世界和平价值理念之中的蕴涵人类普遍生命价值之生命伦理思想。他的生命伦理思想可谓是既具有根本性,同时又融合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也还只是具体层面上对伦理规范的理论考察,而池田先生“人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将其生命伦理规范应用到具体实践之中,教育实践就是他所选择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所以,他的生命伦理思想最终要落实到生命教育实践领域之中。
参考文献
[1][日]池田大作.法华经的幸福生命观[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0.
[2][日]池田大作.时代精神的潮流[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5.
[3][日]池田大作.我的人学(下)[M].铭九,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季羡林,蒋忠新,[日]池田大作.畅谈东方智慧[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4.
[5][日]池田大作.和平世纪的倡言[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7.
[6][日]池田大作,等.法华经的智慧[M].香港:明报出版有限公司,1997.
[7][日]池田大作,等.法华经的寿量[M].香港:明报出版有限公司,2000.
[8][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9][日]池田大作.人生箴言[M].卞立强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10][日]池田大作.我的人学[M].铭九,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1]蔡德麟.东方智慧之光——池田大作研究论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2]池田大作集——环境问题指南[M].何劲松编选,苗月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13][日]池田大作,[意]奥锐里欧·贝恰.二十一世纪的警钟[M].卞立强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14][日]池田大作,[法]路奈·尤伊古.前言[A].黑夜寻求黎明[M].卞立强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15][日]池田大作,[英]阿诺尔德·汤恩比.眺望人类新纪元.[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8.
[16][俄罗斯]戈尔巴乔夫,[日]池田大作.二十世纪的精神教训[M].孙立川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
[17][日]池田大作.池田大作集[M].何劲松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18][日]池田大作,金庸.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M].香港: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1998.
[19]马明冲.池田大作人间外交思想初探[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An Exploration of Daisaku Ikeda's Ideas on Life-Ethics
HUANG Hui
(School of Marxism,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angzhou 510320,China)
It is on his life philosophy of"Buddha in what life concerns"that Mr.Ikeda proposes his lifeethic thoughts about humanity's universal values.Those ethical thoughts,centered at the norms of"dignity of life",extend to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ity happiness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and finally integrate with the ideal of world peace.Starting from"life dignity",Ikeda has his life-ethic thoughts incorporate our life varieties and thus forward a theoretical scrutiny of the ethics in micro-dimensions.Ikeda's"humanity revolution"is ultimately aimed at the realization of a"century for life"and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society through life-ethic-norms-guided practices.
dignity of life;life ethics;human happiness;environmental ethics;world peace
B82-06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4.04.008
1674-8107(2014)04-0045-08
(责任编辑:韩曦)
2014-01-13
黄荟(1978-),女,安徽砀山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