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德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淮南 232007)
✿论著/心律失常✿
观察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
张春德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淮南 232007)
【摘要】目的对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间接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8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给予观察组使用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联合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左心房内径缩小情况。结果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幅度明显差与观察组患者,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针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进行联合治疗,其效果明显好于仅使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的缩小患者的左心房内径,降低房颤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胺碘酮;阵发性房颤;厄沙贝坦
房颤是心血管疾病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大批增长,房颤的发生概率也是不断的升高,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一旦发生房颤,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也都较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目前针对房颤的治疗的药物较多,但是能够有效治疗的药物并不多,其中胺碘酮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有相关的资料显示,小剂量的胺碘酮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较单用胺碘酮治疗房颤患者可减少房颤复发率[1]。本研究针对我院接收的阵发性房颤的患者使用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在将本次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间接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8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43例为男性患者,37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为(64.2±5.7)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心电图检查及临床诊治确诊为阵发性房颤,并符合阵发性房颤标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及心悸的表现,患者病程在9个月~9年,平均4.2年。将患有严重肝功能,肾功能,严重心理衰竭及急性冠脉的患者给予排除,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胺碘酮做治疗,在治疗的第一星期,每天使用一次,每次的剂量为600毫克,在治疗的第二个星期,每天使用一次,每次剂量为400毫克,从治疗的第三个星期至治疗结束,每次200毫克。观察组患者的胺碘酮的使用方式同对照组的使用方式,厄贝沙坦的服用方式为:在治疗的前两个星期,每天一次,每次75毫克,从治疗的第三个星期开始到治疗结束,每天一次,每次为150毫克。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12个月,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1.2.2随访方法所有患者均做12个月的回访,每治疗半个月后对患者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每治疗一个月后进行一次门诊随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如心慌气短,胸闷头昏的现象,则需要立刻同相关医务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并到院进行心电图的检查及血压的测量。每治疗3个月对患者的肝功能和甲状腺功能进行检查,并使用X线光片检查患者的胸部检查,对患者的房颤恢复情况进行记录。在患者治疗6个月及治疗结束后均进行心脏彩超的复查,由资深专业工作人员对患者的左心房内径进行测量,并对患者在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的心电图进行复查,观察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
1.3指标观察
对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时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在患者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测量其左心房内径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两组患者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两组比率对比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两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窦性心律维持比较
在两组患者治疗的12个月中,在治疗到第3个月和第6个月时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例数相差较小,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治疗9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例数为30例,比率为75.0%,到第12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人数为32例,比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在第6个月及第9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60.0%及62.5%,比较有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参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左心房内径变化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左心房内径的大小分别为(38.96±1.42)毫米和(39.08± 1.39)毫米,比较无差异性,P>0.05。观察组在治疗6个月后左心房内径缩小到(37.52±1.76)毫米,对照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左心房内径缩小到(38.71± 2.10)毫米,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缩小到(36.72±1.46)毫米,对照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缩小到(37.86±1.40)毫米,两组患者缩小的幅度比较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参见表2。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有1例患者出现低血压,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缓慢,2例患者出现ALT升高,对照组患者未见低血压反应,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缓慢,2例患者ALT升高,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窦性心律维持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左心房内径变化对比(毫米)
房颤在临床上是属于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对于房颤的发病机制还尚在研究,房颤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导致心脏病患者的病死率增加到2倍,脑卒中的病死率增加到5倍,特别是发展成持续性房颤后危害更大[2]。目前在临床上针对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常使用的药物就是胺碘酮,其疗效已经被临床医学认可,但胺碘酮复律率仅50%,且有许多副作用[3],所以在针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厄贝沙坦属于ARB类药物,对于降低心房的张力和交感系统的活动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显示,针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进行联合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仅使用胺碘酮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以有效的缩小患者的左心房内径,降低了患者房颤的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超,蒋勇,韦余华.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J].柳州医学.2011,24(2):79~81.
[2]周自强,胡大一,陈捷.中国心房颤动现状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3]徐爱琴.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1,15(11):1421~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