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倩
(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相对应而存在的概念。在我国,显性教育是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虽然历史较为悠久,但却没有明确的定义,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隐性教育提出并流行后才相应的为显性教育命名。显性教育是教育者在固定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向受教育者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法。与此次相对应的隐性教育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以不明确的、内隐的方式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法。在这里存在疑问:我们知道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主要是受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无意识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二是,有意、有目的的因素即教育的影响。如果隐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那么它与显性教育有什么差别?隐性教育的教育目标、内容内隐于各种环境之中,没有明确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思想。因而,隐性教育是可以被设计的,它的计划目的性与显性教育不同,不是外显的方式,是蕴含于形式多样的载体中,教育内容的吸收靠是受教育者积极主动不是强制的。
与传统的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内容渗透性、教育对象的自主性、教育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新时期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隐性教育是当前加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对世界而言,经济全球化已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带给我们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当今世界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核心是创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国际意识和全球眼光的高素质人才。
2)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容易催生“主体意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个人的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扬。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自我教育能。
3)网络
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外兴起的“第四媒体”。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信息内容的海涵性,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传播手段的兼容性,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平等的交往。这就更加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显性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好网络载体进行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作为一种直接的、正面的、外显的教育活动,它往往公开教育意图,采用明确的、直接的教育方式使教育者接受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教育内容。它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育,在人们主体性增强的今天,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隐性教育是一种既非学校教育又非教学传授的教育方式。这些方式无需在课堂中讲授,也无需在集会中灌输,它蕴藏在优秀的任课教师、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高层次的办学方向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参与中,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领悟出生活的价值和真谛,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人生观,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一直都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网络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主体意识极大的增强,显性教育那种外显的强制式的教育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相比之下,隐性教育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潜隐性、教育对象的自主性、教育方式多样化、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恰好能够弥补显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根本,尊重人的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人的思想品德发展是一个有内化到外化的过程,教育者将一定社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经历等内化为思想意识,并外化为一定的行为,在整个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能否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根本原因。
我们强调要重视隐性教育并不表示显性教育是我们所批判的对象,显性教育过程规范、有目的有组织性,并且教育内容系统明确。显性教育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上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的传达给受教育者,但是同时也具有相对的强制性的灌输性。
而隐性教育传递的教育内容是受教育者自己感受、体会和参与获得,在整个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侧重于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主体的思想教育内容。
1)学校环境
一是,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环境,而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精心设计和改造的一种具有教育性作用的教育环境。学校的建筑设计、校园规划、教室内设计等校园景观和校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学校的精神环境。有人说,一位优秀的校长身后一定是一所出色的学校。以合理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管理系统来创办良好的学校。这是学校的精神环境。学校的精神和文化环境是一种弥漫于整个学校校园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学校的精神和文化环境体现在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训、学风、学校历史传统、教师人格等上面。这种深层次的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学校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学校的组织和领导方式,学校教学、生活与其他一切活动安排方式,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制度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者应当建立民主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如学校重大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决策,应该派学生代表参与讨论,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归属感,还有利于维护学校的稳定团结。
2)课程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较新的一门学科,就必须要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并借其传达相关教育思想。因此,必须十分注重各学科的德育渗透作用。例如,学校虽然少有专设的道德教育课程,但普遍开设了历史、公民学等有关课程。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单单只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可以设立其他人文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渗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3)实践活动
隐性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教育者设置一些教育情境,让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其中,这样感受更深刻。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设置教育情境来传达精神面貌,还要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来领会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