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014-04-12 06:01福建省乡村休闲发展协会
海峡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科农业研究



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省乡村休闲发展协会

该报告对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国外休闲农业学科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述评与比较。总结我国休闲农业高科技主导型、旅游产业带动型、文化产业主导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型、工业产业反哺型等典型发展模式,并进行休闲农业学科发展趋势预测。在此基础上,对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的战略选择分析,提出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大休闲农业研究资金投入,加强理论研究,拓宽学科发展空间促进学科融合,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造高素质学科团队,鼓励和资助福建省休闲农业研究成果的推广,发挥企业在休闲农业研究中的作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省休闲农业的国际影响力等。

休闲农业 学科发展 发展模式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寻求身心放松成了人们闲暇时候的一种期待。休闲农业是一种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以及融合第一、二、三产业功能特点的新型产业,它于上世纪30、40年代在欧美等国家兴起。它以农业、农村、农民为背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休闲农场为载体,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并以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休闲农业是休闲产业的其中一个部分,它已成为当今国内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更是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休闲农业开始发展,到了21世纪初,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发展态势良好。中国的休闲农业产业必将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民增收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休闲农业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理论研究水平不足,基础设施条件差,缺乏规划,人才队伍短缺,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对休闲农业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1 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9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已对外公布了第一、二、三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名单。福建省名列全国前茅,拥有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分别是:南靖县、闽侯县、漳平市、上杭县;15个示范点(以批次顺序排列):龙海市龙佳生态温泉山庄、上杭县五龙农家乐、闽侯县棋磐寨、漳平市永福高山农业旅游区、厦门市翔安区小嶝休闲渔村、厦门市同安区五峰土楼生态庄园开发有限公司、南安市香草世界度假村、南靖县云水谣景区、宁德市蕉城区上金贝畲家寨、厦门市同安区丽田园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厦门市海沧区青龙寨果园观光有限公司、沙县马岩生态休闲山庄、莆田市城厢区九龙谷生态风情园、福州市仓山区春伦茶业生态观光园、厦门市集美区仙灵旗休闲农庄。为推动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构筑平台,开展相关的科技、经济和学术交流活动,福建省乡村休闲发展协会于2007年5月成立。这是一家经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组织,是省一级协会。其宗旨是联合福建省乡村休闲发展产业界同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乡村休闲发展理论与实务研究,提供乡村休闲发展及其相关经营活动的技术、决策和咨询等服务,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贡献。

在学科研究方面,福建农林大学于2008年1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休闲农业博士点,其全称为:农业多功能性产业,福建农林大学休闲农业博士点作为二级学科博士点,设置在作物学一级学科下,于2009年秋季开始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除此之外,福建农林大学围绕农业多功能性与推进两岸现代农业合作,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而成立了福建农林大学休闲农业研究所。该研究所是以多功能农业开发和休闲农业产业培育为研究对象,并集教学、科研、规划设计、项目评估、政府决策与咨询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科研机构,兼具学术性与应用性。研究所近3年来共发表休闲农业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研究所负责人主持的主要科研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休闲农业视域下农村闲置宅基地开发模式研究》,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休闲农业的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福建省青年人才项目《福建省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研究》,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农业多功能框架下的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研究》,福建省长基金项目《生态休闲农场开发与示范推广》,福建省第二届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项目《休闲农业成长的经济空间动力机制研究》,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基于两岸产业合作的平潭综合实验区休闲农业开发研究》等。

2 我国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现状述评

2.1 大陆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现状

我国古代文化中存在着大量休闲思想,近些年,休闲农业发展的势头迅猛,但我国对休闲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却滞后于实践,与国外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上世纪70年代末,一些学者开始研究闲暇问题,通过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闲暇时间的分配与利用。20世纪90年代初,于光远先生提出要重视和加强对休闲的研究,开启了中国休闲产业研究的先河。他领导着一批学者致力于休闲的研究,翻译了许多国外著作,并发表了一些文章。国家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并成立了相关机构。我国内陆地区休闲农业起步时间晚,但发展很快。近年来,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2.1.1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更为细化

目前我国大陆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有很多标准,角度更为多样。钟平(2012)从休闲农业依托对象分类,将休闲农业划分为: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发展休闲农业、利用特色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利用民俗民族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刘志青(2011)以发展依据和依托的资源类型为标准,将休闲农业划分为农业体验型、高科技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型、奇异特色依托型和综合休闲型。颜亚玉、张庆(2008)按照不同的开发主体将休闲农业分为:农户主导的开发模式、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和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张广海等(2012)则根据各省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将我国休闲农业产业类型分为都市郊区型、景区边缘型、农业产业基地型和特色民俗型。我省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又将重点培育的休闲农业类型分为农事体验型、休闲农庄型、农耕文化型、农业园区型、农家乐和民俗风情型。

2.1.2对休闲农业产品调查更为深入

在对休闲农业产品调查方面,王晶晶(2010)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访问了福建省6个地区的游客和当地居民,研究表明游客出游的时间多集中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并倾向于同家人、同事、朋友一起出游,人数过于集中。游客对休闲农场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不高,表明福建省休闲旅游需要改进的地方比较多,也预示发展潜力的巨大。研究还表明,游客获取农场信息的方式单一,休闲农村的宣传力度不足。陈励颖等(2007)发放3500份问卷调查到福建观光农业基地的游客,提出经营者应着重规划健康的休闲设施和文化教育型、亲子活动型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林新沛等(2005)利用李克特量表对台湾民众对休闲农场各项服务的满意度和整体服务满意度作了实证调查,通过对来访游客的来访次数、旅游同伴、对体验活动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停留时间长短以及不同的旅游同伴使游客对休闲农业的满意度存在差异。调查还发现体验活动具有的重要意义,对体验活动满意度高的游客,对休闲农业旅游整体的满意度大有提升。

2.1.3休闲农业产业化研究成为重要课题

休闲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利用主导产业的带动,让各个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当前,中国的休闲农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主导产品,休闲农业观光示范点也逐年增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内部联合分散的农户,外部联合国内外的客源市场,深度开发农业资源,逐步实现休闲农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张广海、包乌兰托亚(2010)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确定各省市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指标权重,得出综合评价值,进而分析各省市休闲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及产业化类型选择。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基础的评价可从社会经济基础、市场基础、产业基础及基础设施条件等进行分析。休闲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可以根据不同地区资源和产业基础状况,把休闲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企业集团型、龙头景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

2.1.4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研究热点

休闲农业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给农业甚至整个社会发展奠定了基调,它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所谓农业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指的就是农业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休闲农业属于农业的一个部分,其发展是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的。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其实也就蕴含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中。钟平(2012)认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休闲农业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体验休闲农业的需求。不可否认的是,休闲农业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收入、传承农业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沈默(2010)认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创新,以合作化经营来增加竞争力,以及推行生态农业保障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属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休闲农庄是城市的生态后花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快速提高,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休闲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和现代农民的培养。史云(2010)等认为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休闲农业发展必须坚持低碳路线,并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1.5休闲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得到发展

休闲农业标准体系是休闲农业相关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逻辑组合而组成的标准系统。休闲农业标准化包括标准体系建设、标准编制、修订和发布、实施等过程,目的是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管理,促进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进一步增强休闲农业发展的持续性,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时间较短,休闲农业标准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各个管理部门和经营企业都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的地方休闲农业标准或是园区服务标准。徐广才等(2012)从业态(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科技园、观光采摘园、农业观光园、民俗村)、功能(餐饮、住宿、通行、采摘、体验、民俗、科技展示)和关键点(规划与建设、服务要求与操作规范、服务质量、服务操作、安全、评价)三个维度初步构建了休闲农业的标准体系和框架,为休闲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基础。

2.1.6休闲农业资源调查和资源评价逐步展开

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指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对休闲农业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潜力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整个过程。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必须要事先进行详细的调查。休闲农业资源调查和资源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这些资源的调查和评价,来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配置,挖掘出特色,避免资源浪费,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关于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休闲农业资源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内在条件评价、区位条件评价和环境条件评价三个方面,其中的内在条件评价就是为了突出休闲农业资源的特色,以差异性来带动发展。在休闲农业资源评价的方法中,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形式。定性评价主要是依赖于评价者的主观感受,而定量评价则是依托于在现有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运用大量的数值化指标进行衡量。相较于定性评价来说,定量评价显得更有说服力。钟平(2012)参考了相关资料,设计了一套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在对相关资源进行细致的调查和明确划分的基础上,将休闲资源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评价。并且通过模型树构建原理,将这三个层次又各自划分为多个相互关联的目标层进行分析。最后,在总结专家意见和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目标层的权重设计,最后得出评价结果。

2.2 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在我国的正式提出是1989年在台湾大学举办的“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因此可以说我国的休闲农业起源于台湾。在2000年,台湾公布修正的“农业发展条例”,对休闲农业有了明确的定义:休闲农业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大众休闲,增进大众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起源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 70 年代。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台湾的休闲农业已经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当地人们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并且整个休闲农业产业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台湾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这与台湾相关机构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台湾的许多机构都在负责休闲农业的发展,不断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同时还亲自指导经营管理,使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有了规范性的保障。台湾相关机构很早就有远见,他们认为在劳动力流失加剧和环境污染加重的大背景下,必须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来稳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保障农民的收益和日常生活。正因为这样,台湾相关机构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的规划与发展,始终关注其发展动向,并且源源不断地提供经费补助和贷款,还因地制宜地出台了各种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使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少了许多后顾之忧,保障其持续性的发展。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史,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业者摸索,学界引领,政府跟进”。在这之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无疑是学界引领。正是依靠着学者们的引领,才能使得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管理者从不放松自己,不断学习和创新,也就保障了整个休闲农业产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台湾很多专家学者都从各自学科的方向来研究休闲农业的发展,研究的领域几乎涵盖了休闲农业的全部方面,有概念、意义、特点、功能、规划理论、营销管理等,而且研究十分深入,研究成果的水平也相当高。在很多高等院校,比如台湾大学、屏东科技大学等,还专门开设了休闲农业课程,并且授课者都是有着很高理论素养和社会威望的专家,这让许多休闲农业经营者有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学习和交流。

当前,台湾学术界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内容更多的是集中在对游客心理、行为的研究,并十分强调教育农园的发展意义和建设思路;以及对市场和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和对休闲农业产品设计的研究等。

3 国外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最早是在国外发展起来的,因此,国外的休闲农业发展要比国内领先很多。国外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期,纵观其发展历程,总共经历了观光农园、度假农场、家庭农园、教育农园等多种类型休闲农业模式的转变。旧的休闲农业模式并未完全被新的模式所淘汰,而且与新的模式相结合,取长补短,形成更为成熟、更为新颖的发展模式。

3.1 国外休闲农业的理论研究进展

国外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可持续发展概念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野生动物基金会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范围较广,甚至可以说能够运用到人和产业的良性发展之中。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前提,因此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指导理论。二是休闲农业市场开发与营销。休闲农业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发展的潜力,但还必须取决于区域资源及客源市场条件。除此以外还有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管理研究等。对环境和文化的保护,是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十分重视的。总体来说,国外对于休闲农业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对其可行性、可持续性等都进行了论证和实践研究。

3.2 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实践

3.2.1日本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和趋势

日本的休闲农业模式中,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特别具有代表性,它根据经营主题的不同,可以分为观光型、民宿农庄型、自然休养村型、家乡村型、农业特区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观光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以观光果园为主,让游客体验种植和采摘的乐趣。民宿农庄型发展模式,是整合乡村自然景观和特色民俗,引导游客参与特色务农活动、了解特色民俗。自然休养村型发展模式是利用渔村、农村等渔牧资源,向游客租赁农地,向他们提供休养的场所深入体会农村生活。家乡村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依托了现代先进科技,让游客参与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农业特区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直接将土地租赁给游客,让他们体验务农的艰辛和乐趣,促进了城乡的了解和交流。

近年来,日本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出如下趋势:(1)休闲农业的经营规模向现代综合型转变,小农散户经营模式逐步减少。(2)保健型休闲农产品以其低成本和绿色无公害更受到市场的欢迎。(3)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向网络化发展。(4)休闲农业营销市场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也逐步完善。

3.2.2欧洲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和趋势

欧洲各国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且整体水平较高,且不同国家有着自己的特色。英国的休闲农业以假日农场最具特色;德国的休闲农业中发展得最有特色的是市民农园和度假农场;奥地利有着众多的度假农场,且涵盖业务范围较广。法国的休闲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游客在农庄一边可以欣赏美景,一边还可以亲自体验农场劳动,感受不同的生活。

近年来,欧洲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出现了以下的趋势:(1)休闲农业的生产规模化;(2)生产手段向自动化、设施化发展;(3)越来越重视体验经济,用心设置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4)重视农业的教育功能,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农业生产;(5)重视休闲农业的地方特色,积极开发地方资源包括民俗文化,使得休闲农业更具地区独特性。

3.3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第一,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只有充分分析市场、研究市场,才能减少开发上的盲目性。第二,休闲农业的发展要重视高新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农业,才能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同时,也可利用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实现农业的教育功能。第三,休闲农业发展要重视发挥地方独特性。利用各个地区不同的景观资源和民俗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使得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第四,休闲农业发展应重视提升劳动者的素质。高素质的农业队伍保证了规划的落实、科技创新的突破以及休闲农业营销推广。

4 国内外休闲农业学科研究比较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休闲农业的研究比较多,取得的研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与实践相比仍然还落后许多。国内关于休闲农业的研究正在逐渐增加,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这使得研究结果并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研究内容上,较多的是对于概念、发展模式、营销、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比如关于概念的研究越来越系统和深入;在发展模式上各具区域特色;在休闲农业营销方面,更多的重视实证研究,对市场的理论研究指导了休闲农业市场化发展;在发展策略提出上结合现实情况也体现出地域化的特征。虽然国内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内容具有相似性,研究区域比较狭小,多是某县市,关于较为宏观的研究较少,对于休闲农业的现状调查滞后于实践发展。

5 我国休闲农业典型发展模式

5.1 高科技主导型

高科技主导型休闲农业指的是以较大的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以高科技产品为支撑,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为载体,通过现代高科技的方式来发展休闲农业的模式。游客在高新科技农业园区游玩的同时,可以增长现代农业知识,了解高科技农业产品,激发了对现代农业的热情,起到了较好的教育功能。这一模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浙江传化江南大地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是科技农业平台,是技术转移平台,是创业创新平台,同时又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种苗基地之一。整个园区最大的功能就是既可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条件,同时还可以发挥教育功能,展示给游客先进的科技成果。

5.2 旅游产业带动型

此种类型的休闲农业主要是发挥资源的优势,抓住当地的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开发,带动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的发展再向旅游业延伸,使休闲农业成为旅游的新亮点,丰富了旅游的内容。这种休闲农业促进了城乡间的相互了解,满足了都市人对农村生活的渴望,也有利于新知识新科技向农村传播,带动城乡共同发展进步。其典型代表就是安吉的中南百草园。该园区是国家4A级景区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它以百草和其他特色动植物资源为依托,经过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发展成为一个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度假休闲旅游基地。在景区的带动下,大力扶持白茶为安吉县特色农业产业,而茶园渐渐又成为了新的旅游景点。

5.3 文化产业主导型

此种类型的休闲农业是以当地的农村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为载体,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通过对当地特色文化如农耕文化、民间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体育游乐活动等的挖掘,开辟出一条新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这种类型的休闲农业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再加上创新性的挖掘,发展成为极具市场需求的休闲农业类型。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位于榆林市神木县解家堡乡木瓜梁村,占地500亩,是以陕北文化为主题、农家土特产品为特色的休闲农庄。大观园建有农耕体验、陕北文化展示、窑洞宾馆接待、水疗健身、拓展训练、文化娱乐和林间休闲等功能区域,是游客体验陕北旱作农业和陕北民俗文化的理想去处,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

5.4 新农村建设示范型

此种类型的休闲农业是在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休闲农业的内涵和外延,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让游客与村民共同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新成果。福建省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注重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融合,利用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政策环境的机遇,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福建省上杭县的五龙村,很多年前就开始先于附近地区致力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利用靠近古田遗址的便利条件,充分挖掘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客家旅游和红色旅游,向游客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

5.5 工业产业反哺型

此种类型以经济为依托,通过依附于当地的主导产业,根据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求来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延伸农业的产业链,建设具有复合效益的休闲农业,增强其市场的竞争力,创造更多的收益。此种类型的休闲农业在工业的保障下,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持续性强的收益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成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宁波市的天宫庄园是这一模式的一个范例。该园区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步走”:第一步为发展工业,先后创办了天工巨星、巨星公司、天宫庄园等多家企业,产品种类丰富,市场遍及海内外;第二步为以工哺农,在工业大力发展的前提下来帮助农业的发展;第三步为发展休闲农业,利用已经形成的强大的经济基础,同时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并把二者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顺利发展。

6 休闲农业学科发展趋势预测

休闲农业学科是融合了农学、旅游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各个基础学科的更深层次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学科发展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如何在现有的休闲农业学科基础上,推进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构建优势学科群及学科发展平台,是休闲农业学科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我国农业部已于2011年8月印发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我省农业厅也于同年印发了《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各级政府对于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态度。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更是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休闲农业学科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承担起更多的使命。

休闲农业学科的发展趋势体现在:第一,休闲农业学科发展将会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导思想。休闲农业的发展最主要的就是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导地位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第二,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的关系更为密切。乡村旅游已然成为城市人民的旅游新热点,旅游学里面的基础理论也能促进休闲农业学科发展成熟。第三,休闲农业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交叉研究将成为热点。休闲农业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融合农学、旅游学等学科的养分。今后,休闲农业学科和营销学、广告学、法学、管理学科的交叉研究会更为深入。

7 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的战略选择分析

7.1 发展思路

依托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大背景,遵循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农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农业多功能性产业专业博士点,加强我省休闲农业学科建设,整体提高我省休闲农业理论水平,因地制宜,为福建省合理规划发展项目提供理论依据。

7.2 发展目标

充分吸取国内外特别是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完善福建省休闲农业区域布局构想,完善休闲农业学科框架,努力打造有福建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把福建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7.3 战略选择

充分把握新农村建设和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契机,发挥我省休闲农业区位独特、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克服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的劣势,迎接其他省份休闲农业的竞争挑战,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产业链完善、文化融入和提升体验感等关键领域与技术方面寻求支撑,从而建构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框架。

8 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的关键领域与技术

8.1 理论与实践结合

理论与实践,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对待理论与实践,不仅要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也要看到理论对实践的超越。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停留在单纯地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真正的精髓在于对已经取得的实践经验和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把理论推广到实践,打开福建省休闲农业学者引领的道路,是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的关键。

8.2 产业链完善

在产业经济学领域中,有对产业链进行完整的描述。所谓产业链,就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依托于特定的逻辑关系以及时空布局关系,最终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要想让休闲农业有关产品的增值得到实现,延长休闲农业的产业链十分必要。目前,休闲农业还大多简单定位在农产品采摘上,经济效益较为单一。应以采摘为基础,对相关农产品附加值进行开发,将单一的农业延长为附带多种服务的产业,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市场经济效益。在具有相同或相似经营内容的区域,要避免雷同设计、重复建设而造成的彼此竞争,注重差异化经营,分工合作,形成集群效应。要加强产业链延伸、加强不同产业间的优势互补,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经济性,实现外部经济效应。

8.3 文化融入

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文化是人类历史积淀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些资源不仅具有旅游价值,还有更多为人类所重视的价值。只有深入挖掘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与发展休闲农业紧密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融合,才能满足旅游者深层次、个性化的需求,也是避免休闲农业同质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坚定走生态、文化、农业相结合的道路,从而推动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8.4 体验感提升

体验经济是时代的潮流,是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并借助于商品和服务,来帮助消费者感受舒适愉悦的生活,参与各种相关的体验活动。休闲农业是体验经济的一部分,游客参与休闲农业就是参与体验的过程。对于游客来说,他们都渴望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愉快、流连忘返、能够勾起内心深处回忆的感受,这也就是他们愿意离开日常的居住环境,积极投身于休闲农业活动中的重要原因。传统的生产性农业只是休闲农业的一个部分,休闲农业还包含着农业的其他多种功能,包括观光、教育等,因此,把体验经济的理念合理融入到休闲农业活动中来,能够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产业的升级,实现休闲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当前,休闲农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也同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一些城郊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缺乏差异性,进而导致恶性竞争的频繁出现。差异性的缺乏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毕竟在同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客源市场、消费者需求等都基本大同小异,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差不多,就很容易产生重复。这就需要在体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进行细致考量,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体验活动,给人们以不同的感受,突出自身特色。

9 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9.1 加大休闲农业研究资金投入,加强理论研究

对于我省来说,从事休闲农业研究的人并不多,因此需要现有的研究人员付出更大的努力,对休闲农业理论进行更深的钻研,才能真正促进我省休闲农业学科的发展。此外,在有关休闲农业的课题方面,应当获得科研机构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以便于扶持休闲农业学科的发展。对于休闲农业研究者来说,研究资金与奖金是必不可少的,这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休闲农业科研者还要学会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争取进行跨地域、跨领域的团队合作,以便更好地争取到高级别的课题,获得更多更好的理论成果。

9.2 拓宽学科发展空间,促进学科融合

各个学科之间不断交叉和融合是当今学科发展的的大趋势。休闲农业学科本来就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要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一个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学科体系。准确把握休闲农业学科的发展趋势,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发展。

9.3 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造高素质学科团队

当前,我省关于休闲农业的人才相对缺乏,因此,必须创造更好的条件来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这个队伍。要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出有利的环境,能够有效地建立起一套兼顾个人和团体,长短线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除此以外,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特别是着力挖掘青年学术骨干,为休闲农业学科发展储备后续力量。

9.4 鼓励和资助福建省休闲农业研究成果的推广

研究成果的推广是学科进步与获得认可不可缺少的一环。我省的休闲农业成果只有及时向全国推广,才能切实提高我省休闲农业学科影响力。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休闲农业学科的投入,鼓励和资助休闲农业研究成果出版,并促进研究成果更快更好地服务于海西建设。

9.5 发挥企业在休闲农业研究中的作用

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必须想方设法让行业领军企业向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进一步细化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分工与合作,提高效率;重视创新的作用与潜在价值;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9.6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省休闲农业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拓展多元化的渠道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促进我省休闲农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一方面,鼓励和吸引国际优秀科学家来国内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或是联合办学,另一方面,积极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交流创造条件。

[1] 刘志青.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1.

[2] 钟平. 休闲农业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2.

[3] 王晶晶. 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4] 林锦如. 福建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5] 周镕基. 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价值及其评估研究——以湖南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6] 何露,阂庆文,张丹. 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 资源科学,2010(6):1055-1059.

[7] 丁忠明,孙敬水.我国观光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12): 27-31.

[8] 郭红芳. 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6):32-33.

[9] 周玲强,黄祖辉.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经济地理, 2004(4): 572-576.

[10] 林国华,曾玉荣,刘荣章,李建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验探讨[J].台湾农业探索,2007(12):16-21.

[11] 徐广才, 等. 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 306-311.

[12]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28(4): 640-645.

[13] 张广海,包乌兰托亚. 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2(10):30-37.

[14] 兰海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以益阳市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15] 林新沛,吴明峰,蔡孟贵. 休闲农场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与重游意愿关系之探讨[R].观光休闲暨餐旅业永续经营学术研讨会(台湾), 2006.

[16] 史云,朱培峰,范晓梅.低碳经济下的休闲农业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16):8696-8698.

[17] 詹玲.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8 (10):15.

[18] 朱惠兰.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6): 120-122.

[19] 魏晓云. 生态友好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泉州武陵生态休闲农场为例[J]. 福建建筑, 2010(1):15-17.

[20] 黄志红.休闲农业的体验营销模式构建及其定位研究[J].农村经济, 2009(10):51-54.

课题组成员:

朱朝枝,范水生,曾芳芳,何 薇,宋 毅。

猜你喜欢
学科农业研究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