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该文回顾了福建省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学科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全省活血化瘀在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工作进展,以及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展望了福建省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学科的发展方向。
活血化瘀 中西医结合 学科报告
最早关于血瘀的解释见于《说文解字》:“瘀,积血也。”《素问·调经论》中亦提到“寒独留而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血气不和,乃百病变化而生”,初步提出了血瘀证的病因和病机。其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瘀血、干血的证名,创立当归芍药散、桃核承气汤等活血化瘀法的经典方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则提出“脉不通则血不流”,丰富和发展了血瘀证的理论。至清代唐宗海《血证论》提出“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生,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血瘀证理论和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得以广泛认可。从王清任起,逐渐发展形成了活血化瘀学术流派,近世医家张锡纯、张伯龙、张山雷等人均结合当时的医学知识,不同程度地论证了血瘀和临床医疗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检测手段的建立和应用,血瘀证及活血化瘀先后被列为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研究课题,其中很多项目获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尤其是2003年,“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取得的最高奖项,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之前,活血化瘀主要是应用于跌打损伤和妇科疾病,而据现代医学研究,活血化瘀法实际上可广泛应用于中医内、外、妇、骨、皮肤科等临床各科,涉及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内分泌、血液、运动、感觉等系统,包括了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硬皮病、肝硬化及骨伤等多种疾病。
2.1.1妇科系统疾病
在以往妇科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临床应用,在药物流产后出血、异位妊娠、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盆腔炎等各方面,配合辨证使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均得到较好疗效。泉州市中医院张嘉男等运用活血化瘀、杀胚消癥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异位妊娠取得良好疗效。福建中医学院崔晓萍、贾晓东认为血瘀是药物流产后出血的主要病机,活血化瘀作为治疗药物流产后出血的基本原则,应贯穿治疗全过程。莆田市第一医院的张雪萍、郑国珍经临床观察,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临床疗效显著。福建省人民医院陈捷等在腹腔镜配合自拟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与西药组疗效相当,且副作用小,不影响肝功能,不引起月经失调,不延迟术后受孕的最佳时机。2010年省立医院黄晔在“丹莪妇康煎膏对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中指出,丹莪妇康煎膏能减少痛经期子宫内膜和经血中 PGF2α 表达,增加 PGE2,改善患者的疼痛状况,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1.2男科系统疾病
近年来,活血化瘀法在男性疾病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三明市妇幼保健院潘庆平运用五子衍宗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精液异常不育,具有阴阳并调,补中有通,补中有清,清中寓补之效,可使肾气盛、肾精充、热清湿化、瘀祛经通,配伍应用可改善精液质量、促使生精、提高精子活率。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张鹏声运用中药血府逐瘀汤加减煎剂辅助治疗包皮环切术后阴茎瘀血有明显疗效,为促进术后瘀血消退,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许建平等认为精液不液化与血瘀有密切的关系,用活血化瘀药可减少炎症渗出,促进吸收,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局部营养,使炎症得以减轻和消除。
2.1.3脑血管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离经之血为瘀血”,既往对脑出血使用活血化瘀治疗,很多专家持审慎态度。在近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出血性脑中风,分期选用活血化瘀药物,证实对中小量脑出血可取得较好效果。晋江市医院郭为汀、郭珊红开展补气活血化瘀通络并用治疗脑梗死,攻补兼施,疗效显著。福建省人民医院阮甦、王艳旭在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化痰活血通络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福建省金鸡山温泉疗养院邵岩峰、陈丽娟自拟解郁祛瘀汤合并帕罗西汀治疗痰瘀互阻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康复预后方面明显优于西医组。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陆曦等应用福建省生产的中成药软脉灵治疗视网膜动脉缺血所致飞蚊症30例,取得较好效果,证实了飞蚊症不仅可见于玻璃体液化等病变,亦可见于脑动脉硬化循环障碍者。
2.1.4心血管系统疾病
随着上世纪70年代初期PTCA的出现,原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等疾病的优势已经不明显,但PTCA治疗后再狭窄问题,成为当时心血管领域的前沿课题,陈可冀院士率先采用“血管通”进行防治,降低了PTCA后再狭窄高复发率,迈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一步。伴随药物涂层支架、新型抗血小板制剂等的使用,再狭窄率明显降低,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要求更高。南平市中医院程坚、泉州市第一医院黄子厚、闽东医院程效等通过临床实践研究发现,丹红注射液在心绞痛症状疗效、程度改善、心电图疗效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而且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方面较硝酸酯类更为显著(P<0.05),提示对血液流变学及纤溶的改善作用可能是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之一,认为丹红注射液对UAP的发作主要机制血栓的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从而可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长泰县医院谢秋福、叶阿莲运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升高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LVEF,降低LVESV、LVEDV,从而改善心功能,疗效显著,值得深入研究。
2011年,省人民医院陈丰根据陈可冀院士编撰的血瘀积分量表,量化地揭示了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各证型的血瘀积分,将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概括性地分为单纯标实证、单纯本虚证、虚实夹杂证,观察各组与血瘀积分、冠脉造影及缺血修饰蛋白的关系。得出结论:血瘀积分、冠脉造影及缺血修饰蛋白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参考依据。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特别是近20余年来循证医学思想在我国的普及,我们认识到:对高血压病治疗的主要获益来自于血压降低本身,而非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现代医学也发现,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单纯西药的降压达标率是偏低的,需要联合用药的比例很高,加之西药均存在各种不良反应,不可能适应所有高血压患者。南平市人民医院张瑛认为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应始终贯穿于补肾、益气、养阴、平肝、祛痰等法之中。厦门市中医院王素芸等运用补肾活血法对76例肾虚血瘀的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患者进行了对照比较,结果表明,补肾活血法可显著改善高血压病肾损害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显著减低24h尿mALB、尿β-MG,延缓病情进展的速度,保护肾脏功能。多项研究显示,加用活血化瘀中药后,可以提高血压达标率。
2.1.5内分泌系统疾病
自1978年祝谌予提出糖尿病患者存在瘀血,报道了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糖尿病取得满意疗效。此后20年来,糖尿病瘀血研究及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一直是糖尿病研究的热点,认为在糖尿病各辨证分型中,即便是没有瘀血的存在,也应防患于未然,将活血化瘀法贯穿于治疗的始终。福建省立医院林桐峰认为,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是使不通的血脉重新流通,血脉得以疏通又有助于体内病理产物的排泄,并能有效地改善脂代谢、蛋白质代谢和糖代谢紊乱,缓解胰岛素抵抗,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福建省人民医院张爱华、衡先培通过探讨中医痰瘀论治法治疗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探讨血管并发症与CRP及HCY等相关指标的关系,认为大力开发中、西复方制剂,既充分发挥西药降血糖稳、准的优势,也发挥中药防治并发症、双相调节血糖的优势,为预防、诊断、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供有力的证据。厦门市第一医院余亚信、李学军等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对活血化瘀中药方剂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活血化瘀法治疗胰岛素抵抗安全有效。厦门市第一医院杨叔禹等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基础,脾虚血瘀是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主要病机,健脾活血法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治法。黄俊山等进行了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显著的疗效。
2.1.6骨科系统疾病
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在骨科等疾病运用较为广泛,对软骨炎、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肋骨骨折伴血胸、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外伤性颅脑损伤综合征等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福建省中医药大学李西海、梁文娜等观察从痰瘀论治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从痰瘀论治能有效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且对于膝骨性关节炎Ⅰ级、Ⅱ级患者,从痰瘀论治疗效优于扶他林治疗。近年来,随着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AS)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化,活血化瘀治疗AS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逐步得到重视,福建省中医药大学林桂英等认为活血化瘀中药可以通过抗感染、抗炎镇痛、抗骨化、调节免疫等作用治疗AS。
2.1.7消化系统疾病
近年来,我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等运用活血化瘀临床疗效研究均有较好疗效。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脂肪肝的研究方面,采用包括活血化瘀为主的辨证用药取得一定的成绩,补充了现代医学对肝病的治疗方法。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黄墩煌对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进展进行了分析,瘀血证与CAG的发生关系密切,活血化瘀中药对CAG伴肠上皮化生(IM)及不典型增生具有明显的逆转作用。厦门市第一医院赖畅钦自拟化痰祛瘀方治疗脂肪肝,通过临床观察,证明患者通过服用自拟化痰祛瘀方对肝脏超声及降低TC、TG、LDL-C,升高HDL-C均有一定的疗效。福建省人民医院郑琳、陈朝元研究发现,清毒化瘀汤能显著降低湿热夹瘀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浆ET、血清TNF-α含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1.8泌尿系统疾病
现代医学发现,血瘀是促进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等疾病病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去瘀对改善肾微循环极为重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林丹华对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隐匿性肾炎单纯血尿型疗效进行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止血之功效,从而改善肾血流量,减轻免疫反应炎性介质的产生,提高免疫功能,很好地达到治疗隐匿性肾炎引起的单纯血尿的目的。武平县中医院罗文华使用健脾补肾化瘀汤为主,并结合西药治疗原发性的肾病综合征,可以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尿蛋白,并改善肾小球内脂质代谢、凝血机制及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从而达到更有效地治疗肾病综合征之目标。
2.1.9呼吸系统疾病
南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游祖生、朱维葵运用益气化瘀治疗尘肺病并进行疗效观察,患者经治疗后主要症状减轻或消失,体重增加,耐力增强,普遍反映感冒次数明显减少,说明益气化瘀药对减轻或消除尘肺病的症状有良好疗效,并且对延缓病情进展亦有一定效果,这可能是治疗后患者气足脉畅,瘀解气复,肺气得到肃降,尘浊得以排出有关。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王春娥等应用老中医严桂珍自拟的“鼾症一号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经过治疗后,患者在中医证候和西医睡眠呼吸指标方面均有明显改善,较之减肥等改变生活方式的一般性治疗效果更显著,而且耐受性好,安全性、依从性较高。
2.1.10儿科系统疾病
活血化瘀在治疗小儿肺脓肿、小儿肾病综合征、小儿肾炎、过敏性紫癜、新生儿缺血性脑病等各类疾病中均有应用。福建省人民医院翁端怡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儿童以血尿为主的IgA肾病,发现患者镜下血尿者,“四高状态”明显改善,肾脏微循环和肾小球滤过功能得到改善。福建省中医药大学田志伟认为解毒化瘀汤治疗川崎病,不仅在降温,白细胞计数、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恢复方面疗效满意,而且有促进扩张的冠状动脉恢复的作用。
2.1.11五官科系统疾病
五官疾病既是全身疾病的反映,又有自身特点。近年来运用活血化瘀治疗青光眼、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突发性耳聋等均有临床疗效观察。福建省医大附属第一医院黄楦槟、刘兰香运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既能改善眼底循环,又能促进眼底混浊物吸收,具有协同作用,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之所以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所喜爱,不仅在于其显著的临床疗效,而且在于基础研究的深入开展。
2.2.1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生长
中医之“脉”与现代医学之“血管内皮”虽不能等同,但较之其他脏腑组织有更大的相关性。血管内皮细胞既有促栓促凝功能,也有抗栓抗凝功能。福建中医药大学高冬、陈文元等研究发现,血府逐瘀汤通过促进eNOS的表达和活性,提高胞内、外气体分子NO水平促进血管新生;通过上调VEGF,bFGF,NO的表达与分泌,诱导内皮细胞迁移,从而发挥促血管新生功能。福建省中医药大学安国尧、张俐认为活血化瘀药主要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间接促血管再生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再生。
2.2.2血瘀证与基因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发现基因表达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张娅等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重度血瘀证与血浆遗传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CYP2C19*2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论为:PCI术后CYP2C19*2基因突变患者可能易患重度血瘀证,血浆vWF测定可作为其重要的微观辨证指标。福建省立医院崔同建等发现复发、转移大肠癌血瘀证患者与外周血PTEN、CD44的表达存在相关性,各血瘀级别的证素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福建省立医院骆杰伟等发现MTHFR基因CT/TT类型可能是汉族人群高血压病血瘀证发病的易感危险因素之一。
2.2.3血瘀证与血管活性因子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王丽萍等研究发现,狼疮性肾炎热瘀证患者tPA、PAI-1阳性强度平均积分显著高于非热瘀证患者(P<0.05)。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齐振熙等观察桃红四物汤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转录的影响,结果发现桃红四物汤可促进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模鼠股骨头局部TGF-β1 mRNA的转录水平,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
2.2.4心病瘀血舌的诊断相关研究
舌诊是望诊的重要内容,瘀血舌在临床很常见,对血瘀证的病情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十余年来,随着血瘀证研究的热潮,瘀血舌也成为中外医家研究的热点。福建省中医药大学林雪娟等先后做了包括心病瘀血舌与ET及NO的相关性研究、与TXB2、6-Keto-PGF1α的相关性研究、与纤溶系统活性的相关性研究、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心病瘀血舌患者的舌温研究等。这些研究为瘀血舌的诊断起到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2.2.5活血化瘀药物的药理研究
近年来,对活血化瘀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也较多,比如:丹参、红花、川芎、血竭、三棱、莪术、蒲黄、益母草、三七、大黄。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邱颂平等做了破血化瘀药三棱、莪术对肺纤维化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三棱、莪术能有效抑制博来霉素引起的肺纤维化形成,能减少肺组织细胞过度凋亡,从而延缓肺纤维化进程。
2.2.6文献研究
历代医家中,许多都有对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有一些体会及见解。厦门市第一医院张海啸等对王清任的气血相关理论及用药特点进行了分析,福建省中医药大学张建伟对仲景从瘀论治月经病进行了探析。
2.2.7血瘀证与新技术
WI是在日立阿洛卡公司在eTRACKING基础上,最新研发的技术。WI是指在循环系统任意点的压力变化(dP/dt)与速度变化(dU/dt)的乘积,是一种新的综合评价心脏和血管功能的血液动力学指标。福建省立医院魏世超等对应用Wave Intensity技术检测临床评估高血压血瘀证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认为WI技术血流动力学参数为临床综合评估血瘀证患者的心脏、血管功能提供新方法。
近三年来,发表活血化瘀相关论文200余篇,涉及临床、基础、药效研究、新技术的使用等方面。科研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3项,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1项。其中,杜建等进行了康欣胶囊补肾健脾养血活血组方改善血管性痴呆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0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黄俊山等取得以下科研成果:①软脉灵口服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系列研究,该课题获2009度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②元通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机理探讨,该课题获2004年度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③豁痰祛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机理研究,获2011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成立,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兼任主任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于1990年4月18日在福州成立,以阮景绰担任主任委员,委员人数为10人。2007年5月31日在福州召开了换届选举大会,选举产生了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分会第二届委员会,黄俊山担任主任委员,委员人数共计48人,其中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7人。随后召开了第二届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大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全国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史载祥教授、湖北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长黄光英教授做专题讲座,近百人参加学术交流。随后,每年都有举办学术活动,在探讨研究新进展,探讨学术新思路、推广临床新方法、增强省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2年5月11~13日,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在福州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主办,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分会、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协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穆大伟秘书长、福建省卫生厅阮诗玮副厅长、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副校长及来自全国和本省各地的专家学者共235人参加了大会。全国知名专家史载祥、杜金行等到会进行了大会报告。全国各地的专家汇聚一堂,对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活血化瘀的经方研究、福建省活血化瘀学科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还顺利进行了学会换届选举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林求诚学术思想培训班。
随着新技术、新疗法等不断采用,中医药将出现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局面,中西医结合研究也必将全面深入发展。中西医结合学科研究追求的是在结合中创新和超越, 绝不是中、西医知识的简单拼合,而如何不断在结合中创新将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现代西医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新的医学模式改变了对疾病、健康、医学任务的认识,医生的职责将不仅局限于治疗疾病,其重点会转为预防疾病,这一思想的转变恰好符合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理念,更突显了中西医结合的优点和长处。
中医、西医理论体系分别来源于东西两个半球,中西医结合研究必须立足国内走向国际,使我们的学科在学术上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赢得世界的认同。目前,广大医务工作者均已看到了“活血化瘀”在临床上具有疗效的客观事实,进一步通过临床观察、总结,证实了过去理论的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展,重复应用于临床加以验证,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有许多亟待完善及拓展的空间,具体内容如下:(1)由于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共有5个, 1986年标准距今均已超过20年,难以符合临床及医学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委托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编制的新的《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已于2010年12月公布。在新诊疗指南的基础上,如何补充新的实验室指标、辅助检查等诊断标准;细化各种血瘀体征的量化标准;进一步完善各专科血瘀证诊断标准,以求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2)活血化瘀方法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适应症、禁忌症和使用注意事项,尤其是结合本地特点拟出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地区特色,使之更加具体实用,这也是地区性分会需要做的事;(3)对血瘀证的成因、发展、转化以及活血化瘀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应用等方面,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等先进手段,仍有许多地方需要从基础和临床方面加以研究,使之更加发扬光大。(4)在科研方面,我省虽然也有了一些成绩,但科研能力还比较薄弱,高层次人才仍缺乏。由于本学科分散在不同的专科之中,因此在促进各专科共同协作,联合攻关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5)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仍是学科发展并使之不断延续的重要条件。(6)大力开展中西医结合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全面提高社会对中西医结合的认知率和信赖度。用简便易懂的文字和语言让百姓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什么是瘀、如何活血化瘀,以及如何正确选择用药。
[1] 张爱华,衡先培.痰瘀论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07,9(38):67-68.
[2] 谢胜伟,陈美华. 陈美华从痰瘀论治冠心病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4):465-466.
[3] 黄墩煌.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展[J].河北中医,2008,30(1):102-104.
[4] 陈文鑫,陈国英, 等.刘德桓从痰浊论治中医心病经验[J].世界中医药,2009,4(6):327.
[5] 张鹏声.血府逐瘀汤加减辅助治疗包皮环切术后瘀血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7):1292-1293.
[6] 林向全,余航,王武亮.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杂志,2010,26(6):119-120.
[7] 林培贤,高辉耀.脑出血早期应用活血化瘀药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7):115-116.
[8] 翁端怡.益肾活血化瘀法治疗儿童以血尿为主的IgA肾病35例[J].福建中医药,2011,42(1):47.
[9] 黄海燕,侯建明.血瘀量化评分与老年男性骨密度相关性分析[J].中医正骨,2011,23(9):12-13.
[10] 滋肾平肝、活血化瘀通络治疗早期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12):2468-2470.
课题组成员:
1.黄俊山,教授,主任医师,博导,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书记,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分会主任委员。
2.郭双燕,助理研究员,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科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分会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