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战略管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省发展战略研究会
该文回顾了国内外战略管理学科发展的基本过程,对国内以及福建省高等学校战略管理学科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推动这一学科深入发展的若干思考,以期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体系的完善有所裨益。
战略管理 竞争优势 工商管理 学科发展
自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之后,西方国家在新的管理学理论和工具的影响下涌现了一大批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展现了管理学理论对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国际企业管理实践也不断产生新的管理理论。在对现代企业管理实践影响深远的众多管理理论中,战略管理由于以探寻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树立持久竞争优势为核心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因而成为20 世纪以来备受学术界瞩目的一个新兴学科。
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出版了《公司战略》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标志着企业战略理论的正式产生。198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等系列著作,奠定了战略管理学科化的理论基础,也使得战略理论成为一个较为正式、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与其它管理学分支学科关注的具体管理职能不同,战略管理关注于企业全局而不是局部,打造的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竞争优势而不仅仅是财务、人力以及营销等微观层面的优势[1]。由于战略理论以创造持久竞争优势和企业长期生存发展为研究的核心主题,这一理论自产生就受到了企业管理者们的关注和重视。目前,美国各大高校的商学院以及管理学院均将战略管理作为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尤其是美国常青藤高校中,战略管理不仅仅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相当多的高校都成立专门的战略管理研究机构和院系从事相关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此外,在管理实践和咨询方面还涌现出了波士顿、麦肯锡等一大批专门为企业提供战略管理咨询服务的公司。在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战略管理的理论教育和咨询服务是管理学理论与企业实践结合最为紧密、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管理学分支学科,至今仍发展得如火如荼。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在高校的商学院中引进并开设了战略管理的理论课程。与此同时,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相当多的企业获得了自主经营权,也迫切需要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指导。这也无形中推动了国内咨询公司的飞速发展,以和君咨询为代表的一批战略咨询公司相继成立并迅速在全国扩展业务,促进了战略理论在中国的情境化发展。
虽然战略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相比学科和理论研究较为系统完善的欧美发达国家,我国战略管理学科的发展还稍显落后。一方面,众多高校对战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缺少独立的战略管理系和研究机构,理论发展较为落后;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中国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竞争局势。中国企业要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脚踏实地地依靠长期的、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并创造难以模仿、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优势。这些因素对于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快我国战略管理的学科建设,为推动中国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理论支持。因此,全面分析福建省战略管理学科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未来趋势对于提升我省管理学高等教育、促进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重大意义。
Rumelt(1994)等学者认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第一,企业如何能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第二,企业之间的异质性是如何体现的?第三,公司总部的作用是什么?第四,什么决定了企业跨国竞争的成败?而从实践角度来看,根据美国管理科学院工商政策与战略分部(Business Policy and Strategy Division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的说法,战略管理学科主要关注的是总经理的角色及其遇到的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八个方面:战略制定与实施,战略计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激励,资源分配,多角化与业务组合战略,竞争战略,总经理的遴选及其行为,高层管理团队的组成过程及状况[2]。上述研究主题与管理学其他学科差异较大。因此,战略管理的核心主题以及研究对象同管理学其它学科的边界十分清楚和明确。
从研究对象来看,战略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它研究企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和过程。尤其是着重从总经理的角度,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其他工商管理学科仅就企业管理的某一职能管理方面进行研究。这一根本区别也表明了战略管理同其它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之间是一种战略(Strategy)与策略(Tactic)的关系。战略关注的是长远的、全局的、前瞻性的系统规划和设计,而策略是短期的、局部的、暂时的。但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十分紧密。一方面,战略是基础和方向,先有战略后有策略,策略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战略;另一方面,策略是实现战略的必要手段和基本构成。如果把战略管理领域的知识创造与开发的过程看作一个学科研究的链条,那么基础学科相当于基础研究,战略管理是应用研究,战略咨询是开发研究,这些过程最终都要满足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需求[3]。
战略管理根据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战略内容(Strategy Content)和战略过程(Strategy Process)。战略内容的研究主要关注是什么因素构成了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Barney(1991)为代表的资源基础观理论学派[4]。而战略过程学派主要聚焦于企业战略制定、实施以及调整的过程。根据学者明茨伯格的总结,战略过程的理论研究已经演化形成十大学派[5]。
相比管理学其它理论和学科,战略管理是一门十分年轻的理论知识,其发展历史也不过几十年。即使在发源地美国,战略管理一开始也只是一个概念。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战略管理在欧美等国家已经成为一个最具生命力的新兴交叉学科。总体来看,国外战略管理学科的发展情况如下:
2.2.1高等教育中战略管理学科地位凸显
越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安置大批退伍军人而创新性地在全美商学和管理学基础好的院校开创了MBA项目。最初的MBA项目是为了退伍军人能够顺利进入企业工作而设置的一种实践性技能培训的课程体系。战略管理由于根源来源于军事战略,因此一开始就被设定为MBA课程的核心课程。伴随着MBA的兴起,战略管理不仅仅成为MBA的核心课程,也成为全美国各个高校商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从而使得战略管理学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核心地位。美国的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科系和专业,进行招生和硕士、博士培养。为了对抗美国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欧洲的大学和工商界联合成立了INSEARD商学院,推动了战略管理理论和教育在欧洲的快速发展。目前,战略管理不仅仅是管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而且已扩展为整个文科类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这同西方国家各个高校以及整个社会对战略管理学科的重视不无关系。
2.2.2涌现了众多国际领先的战略管理咨询服务公司
战略管理学科在欧美国家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一大批专门提供战略管理咨询服务的国际顶级咨询公司,这些密切接触管理实践的咨询公司不断丰富着战略管理的理论。1963年,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成立,将其主要业务集中在为全球企业提供专业的战略咨询服务,推动了战略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和应用。目前,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中80%是美国的咨询公司,其中以提供战略管理咨询服务的公司占据了绝大多数,比如美国的波士顿公司、麦肯锡公司、兰德公司等。这些咨询公司的飞速发展源源不断地为战略理论注入新鲜血液,诸如波士顿矩阵、麦肯锡方法成为现代战略管理的核心理论和工具。专业的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的发展意味着这一学科在实践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也表明这一学科的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管理实践。
2.2.3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飞速发展
是否具有专门的学术期刊一直是衡量某一学科是否已经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战略管理顶级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简称为SMJ)是1960年前后出现的专门以发表战略理论研究成果的一本管理核心期刊。与其它兼顾刊登营销、人力等各方面的管理类期刊论文不同,SMJ仅刊登战略管理的研究论文。在定量研究方法兴起后,这一期刊又以刊登战略理论的定量研究论文为主。由于SMJ的历史悠久以及期刊的鲜明特色,这一期刊一经被SSCI收入后就成为管理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核心期刊之一,其刊物的影响因子仅次于排名最高的AMR。此外,AMJ等全球顶级的管理学期刊杂志上也都有专门的版面刊发战略管理的研究论文。这些高影响因子战略管理期刊的发展也是战略管理学科在西方国家不断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全美各大知名高校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战略管理专门的学术论坛和学术会议,表明战略管理在欧美国家管理学科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2.2.4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学科著作
1980年,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相继出版了《竞争战略》、《国家竞争优势》等战略管理的专门著作。波特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使企业获得和维系持久的竞争优势。他总结了企业树立竞争优势最常用的三种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聚焦战略,成为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基础。与此同时,大批学者加入了企业如何能够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这一重要议题的研究中。围绕这一问题,学者们相继提出了资源基础观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制度演化理论、知识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战略冲突理论。这些学者的研究使战略管理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此外,战略管理成为美国高校本科、研究生必修核心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战略理论教科书的出版和发展。目前,欧美院校的战略管理课程主要采用《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作者:Fred David)、《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战略管理》(作者:Ansoff)等教科书。围绕战略理论还有其它相关教材,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列举。
高校的专业与研究机构设置、著作出版与论文发表是判断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报告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福建省战略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目前,国内各个高校均较为重视战略管理作为文科类基本核心课程的教学和专业设置。如表1所示,福建省的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培养课程设置里都包含了战略管理课程。尤其是在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这些综合办学实力比较强的高校不仅将战略管理作为本科重要核心课程,还相应设置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的专业和方向。此外,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还获得了全国MBA管理委员会的招生许可,相应的战略管理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教育和培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上述4所院校战略管理学科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福建省战略管理学科学历教育和培养的总体水平和情况。然而,目前我省高校内尚无专门的战略管理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科系设置,这是由战略管理课程本身的特性和企业实践的要求决定的,一方面,战略管理是站在企业决策层的高度看待问题,高校的基础教育对此可能就无法涵盖;另一方面,战略的长期性也决定了必须要有实践的检验,而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则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省战略管理学科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发展与国际一流商学院专业设置尚有一定的距离。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一批专业的有区域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学术团体和机构逐渐发展壮大,并为福建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福建高校设立的与战略管理相关的研究中心、研究所等有10多个,其中以厦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研究所、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创新与战略研究所为典型和代表,如表2所示。同时也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和研究机构——福建省发展战略研究会。
表1 福建省高校战略管理课程开设情况①
表2 研究机构名称及其研究成果
在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快速发展的同时,战略管理的咨询和培训机构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依托于福建省行政学院的福建新业态咨询管理培训机构每年承担福建省国家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以福建三人行等为代表的一些咨询公司也积极为福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高校学术研究团体与社会咨询机构的飞速发展也不断促使福建省战略管理理论结合实践,为服务海西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然而,我省尚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机构、团体和咨询公司,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这是由于缺乏研究机构和咨询公司交流的合作平台,这种沟通渠道和平台的缺失使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实践无法更准确地联系与结合。
为了解福建省战略管理研究的主要学者和论文成果情况,我们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知网检索系统检索了福建高校的学者近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和著作,如表3所示。
表3 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战略管理学者主要论文与著作②
限于篇幅和主旨,本文无法列出所有的论文及著作出版的情况,仅列举了近年主要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成果。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福建省专门从事战略管理研究的团队虽然初具规模,但总体上数量并不可观。其发表的论文除个别学者专门围绕核心的战略主题以外,大部分论文均分散在战略和创新等相关细分专业的交叉领域。上述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多数发表于国内期刊,而且相当一部分为非核心期刊。即使个别学者发表于西方期刊的论文刊物,但鲜有发表于SMJ、AMJ等国际一级核心期刊。这也意味着我省的战略管理研究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和发展,但尚未形成明确、主流的研究阵营,未能显现出国际和国内有影响力的成果和著作。这是由于福建省内缺乏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和战略管理专业的期刊,从而无法形成专业化的研究方向和领域,阻碍了福建省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
学术会议不仅仅是学者们交流的主要形式和媒介,也是反映一个机构和地区学科发展和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水平的国际会议代表着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和良性发展的趋势。为了解我省战略管理相关学术会议的情况,我们通过不完全的调查和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在福建召开的相关学术会议,详见表4。
表4 福建省开展的与战略相关的会议
从上述几个方面综合来看,福建省战略管理学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本科和相应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依托于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一批学者及其课题研究成果也开始显现。在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活动方面,以厦门大学的唐炎钊、李雪峰等为代表,在企业管理方面取得了较为不错的系列研究成果;福州大学的朱祖平教授、陈莉萍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则在创新、战略管理方向上积累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厦门大学在举办影响力较高的战略管理研究学术会议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组织作用,尤其是促进了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经过20多年的建设,福建省的战略管理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到目前我省战略管理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主要是:(1)高校专业和院系设置上缺少专门的战略管理系和专业,省内几所高校的战略理论专家和学者缺乏学术交流的机会。(2)福建省内缺少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机构、团体和咨询公司,缺乏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3)缺乏产学研合作和实践平台,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
鼓励有条件的大学引进战略管理领域的专家,与高校现有的学者进行深入交流,推动战略管理学术理论研究和交流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应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学院设立单独的战略管理专业,设立战略管理系,进行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的招生、培养。不断提高办学层次与规模,积极进行布局结构调整,进一步整合培养培训资源。同时通过科研立项,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教师和学者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促进战略管理理论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此外,加强战略管理研究会等学术团体的建设,不断促进不同高校、院系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战略管理学科与理论的深入发展。
学术期刊是学者交流的平台和媒介,也是体现学科发展成熟和独立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我国战略管理学科没有一个专门独立的学术期刊。现在国内的战略管理学术论文均以栏目形式夹在其它管理类的期刊中,一方面,这导致可以刊登战略管理论文的期刊版面有限;同时也使得管理类的期刊缺乏专业特色而削弱了期刊和论文的影响力。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率先通过推出网络电子版的战略管理期刊。同时,成立专门的战略管理系和研究院等正式的教育与研究机构,加强研究型团队建设。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促使各研究团队加强研究力度,加大论文发表强度,进一步提升战略管理学术成果的集中度和专业性。
采用竞争合作的学科发展战略, 协同省内高校战略管理教育的相关资源,加强各院校、科研机构间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追求双赢和多赢结果的高层次合作竞争。各高校可以共享部分教育资源,采取教育合作、学术交流、合作培养等方式,以教学质量优异的院校为学习榜样,互相学习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鼓励多举办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深入交流战略管理领域的前沿问题,在交流中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激发学者钻研业务的热情,进一步提升各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充分认识、挖掘和利用教研资源。
理论脱离实践是制约学科发展的根本因素。战略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理论必须要更好地结合中国实践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途。因此,积极努力推动高校与企业对接的研究平台和合作机制是加速这一学科发展的另一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能够为我国战略管理的案例教学与学生实践提供最直接的机会,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另外也会使我国的战略管理学科发展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能够满足社会所需,实现学校与市场接轨,实现设备、技术优势互补,从而使得这一学科发展走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①根据各高校主页网站信息统计汇总而成。
②根据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检索系统检索结果汇总而成。
[1] 项宝华.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M].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8.
[2] Rumelt et al. Fundamental issues of strategy[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ambridge, MA, 1994.
[3] 迈克尔·希特. 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概念)[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 Barney.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7):99-120.
[5] 弗雷德·戴维. 战略管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课题组成员:
1.朱祖平,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2.曹红军,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