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电子政务学科发展报告

2014-05-20 02:40福建省信息协会
海峡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电子政务福建省信息安全



福建省电子政务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信息协会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子政务的需求进一步增强。电子政务是数字福建的龙头,对福建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极大提升了政府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能力。该文阐述了电子政务的发展起源、基本模式、主要特点、发展阶段,介绍了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状况,特别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政策环境、发展成就和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数字福建建设对电子政务学科发展的探索实践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梳理了福建省“十五”以来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情况,为福建省电子政务学科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电子政务 学科发展 数字福建

1 电子政务概述

2000年3月7日,日本提出建设电子政府;2000年6月6日,美国提出建设电子政府。从此,政务信息化建设以电子政务建设为新起点,揭开了新的篇章。

1.1 电子政务的定义

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有很多,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较典型的有: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世界银行则认为电子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比如互联网和移动计算),赋予政府部门以独特的能力,转变其与公民、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可见,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正在逐步成为政府的基本职能。在促进世界各国、各级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及快速变革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及深远的影响。从全球范围来看,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2 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

根据其服务对象的不同,电子政务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模式:政府对政府的电子政务(G—G),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B),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C),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G—E)。这四种模式是一种互动关系,政府部门是以两种身份来参与信息化建设的,它既是公共信息平台的使用者,也是建设的组织者,这两种身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3 电子政务的主要特点

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务的主要特点见表1、表2。

表1 传统政府与电子政务的区别之一

表2 传统政府与电子政务的区别之二

1.4 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

联合国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把电子政务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起步阶段:开通网站,发布静态信息,建设内部局域网,实现文档数字化。(2)提高阶段:网站增多,提供动态和专业信息,提供检索功能和电子邮件地址,建设专网和单一应用系统。(3)交互阶段:信息定期更新,实现表格下载、咨询等简单交互功能,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建设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业务信息检索。(4)在线处理阶段:用户事务在线处理,数字身份认证广泛有效,信息安全得到保证,基础网络基本整合,后台实现信息共享。(5)无缝阶段:完成从职能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转变,在线服务完全整合,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一体化服务,后台跨部门业务实现无缝集成。

电子政务在促进世界各国、各级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快速变革的同时,也正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电子政务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际社会在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实际应用以及政府改革等众多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实用价值和借鉴作用的成功案例。

1.5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状况

2012年,联合国发布主题为《为民服务的电子政务》的2012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许多国家正面向民众推行电子政务计划和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简化管理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调查报告对联合国193个成员国政府近两年的电子政务发展进行了评估。成员国的评选名次是以电子政务发展总指标为依据,总指标包括四个方面:在线服务的范围和质量、电信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电子公众参与。调查结果显示,韩国以0.9283的总分继续占据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排行榜的首位,名列第二至十位的是荷兰、英国、丹麦、美国、法国、瑞典、挪威、芬兰和新加坡。中国以0.5359的总分排名78位,比2010年下降了6位,但中国在提升透明度和开放性方面有所进步。

2012年的调查表明,各国已经从分散的单一用途电子政务模式向方便公众使用的“一体化”政府模式过渡。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做法是对信息、服务和参与机会设立不同的门户网站,韩国、新加坡、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挪威、丹麦和新西兰则将信息、服务和公共参与集中于一个统一的网站,它们是采用一站式门户网站的少数先行国家。报告指出,许多国家都开始从分散的单一目的的组织模式向一体化的整体政府模式过渡,这有助于建立透明的政府系统,大幅度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快速发展的ICT使政府可以通过多渠道提供服务和信息,增加了灵活性。各国在提供服务时也开始更多地关注用户需求和习惯,而不再只站在提供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发展中国家将促进公民参与视为提供用户主导型服务的关键。

2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

我国大规模地开展政务信息化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其间经历了80年代的办公自动化、90年代中期的“三金”工程等等,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进入中国。

2.1 发展历程

1999年,国家经贸委、中国电信联合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可以认为是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元年。进入新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和发展,政务信息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我国电子政务从“两网四库十二金”作为新起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200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要求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2004年10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提出“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把行政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2006年,国家又相继下发了《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文件,进一步加大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力度。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系列指导电子政务建设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为电子政务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

2.2 发展成就

10多年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由小到大,逐步追赶并缩短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信息化行政机构改革逐步到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不断完善,许多地方制定了相关法规;二是县级以上政务部门普遍建立政府网站,面向社会公众,积极开展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等服务;三是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初步满足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各系统推进业务应用的需要,应用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技术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四是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普遍建立,管理制度规范逐步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五是电子政务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等应用积极推进,改善和增强了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六是电子政务在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城市管理、质量监管、人口和法人管理等应用不断推进,加强和提升了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七是电子政务在经济运行、强农惠农、科技创新、财政管理、金融监管、进出口业务、审计业务、国土管理、资源节约等应用不断推进,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已成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2.3 发展趋势

2012年4月,《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发布,主要发展指标见表3。规划要求加快推动重要政务应用发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应用,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应用,强化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提高政府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同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以互联互通为重点,形成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完善项目建设管理、绩效评估和运行维护机制。扎实推进药品、食品、住房、能源、金融、价格等重要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推动重点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电子政务服务向街道、社区和农村延伸,支持基层政府和社区开展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试点示范。加强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共享。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鼓励业务应用向云计算模式迁移。电子政务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表3 “十二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主要指标

3 福建省电子政务的探索与实践

2000年,福建省开始建设“数字福建”,电子政务是“数字福建”的龙头。10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福建省电子政务建设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数字福建“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构建起了福建省电子政务的基本框架,带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为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3.1 不同时期福建省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

“十五”数字福建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实现省级部门横向网、省、市、县(区)纵向网的互联;进一步实现与中央、国务院、国家部门的网络互联;三网一库基本建成。实现各类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行网上办公。公务员和大中型企业干部基本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基本建成以“金税”、“金卡”、“金关”、“金盾”等金字系列工程为代表的重点信息化网络。用户通过多媒体终端可享受由大量公用和专门数据库提供的商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政府机关公开发布的信息及其它广泛、便捷的信息服务。

“十一五”数字福建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全省电子政务技术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县级以上(含县级)政务部门局域网接入政务网,实现协同办公;80%的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政务信息依法公开与共享;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较大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形成布局合理、应用充分、效益显著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格局。

“十二五”数字福建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按照顶层设计、集约建设、统建共用、服务优先的要求,建立全省统一的总体框架,集中建设区域电子政务应用支撑,推进政府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模式,推动全省电子政务协调发展。

3.2 2001年~2013年数字福建年度计划中电子政务建设主要内容

2001年以来,围绕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数字福建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带动全省电子政务建设,详见表4。

表4 2001年以来数字福建安排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内容

4 福建省电子政务发展成就

2000年以来,福建省积极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福建省服务型政府指数达0.5831,位居全国第七位。

表5 2007年以来福建省服务型政府指数在全国的排名

表6 福建省各设区市服务型政府指数及全国排名

4.1 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为电子政务转型发展、全面提高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框架

2011年,福建省完成省直部门电子政务目标架构设计及部门电子政务核心架构设计,之后被工信部批复为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试点省份,于2012年研究提出了福建省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总体设计框架。数字福建建设充分应用并发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将业务关联度高、协同应用强的信息化项目进行平台化整合,统一建设。如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网上行政执法平台、“12345”政民服务热线、水环境监测平台、电子证照公共服务平台等,改变过去单个部门业务系统的碎片化建设状况,大力推进以统一平台为主的协同化应用模式,既满足多部门应用需求,又集中优势资源和资金,提高了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能力,大幅度减少了重复建设,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和运行风险。

4.2 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基本完善、政府办公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市县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推进

4.2.1基本建成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全省政务网已接入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单位6840个,应用系统233个,视频会议系统17个。省政务网视频会议系统覆盖了全省九个设区市和84个县(市、区),累计已召开近5000场(含市、县)。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已接入1085个乡镇、72个厅局,承载了31个信息应用系统和13个VPN专网,数据中心及部分省直厅局已承载了58个信息应用系统,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网络体系。福建电信加快政务网“全光化”改造,完成骨干网扩容。福建移动已完成全省MPLS-VPN专网建设并形成业务接入规范,较好地支撑了全省电子政务业务的接入。福建联通重点推广电子政务移动办公云服务平台,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安全、便捷的移动办公服务。依托全省政务内外网建成了云计算平台,为部门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支撑,部门不再建设机房和分散采购服务器及系统软件,仅2012年就节约政府投资、维保、运行费用约1亿元。

4.2.2党委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改造已经完成,人大、政协、纪检的应用系统日益完善,省政府办公厅和省直各厅局均建成了内部局域网和办公业务应用系统。电子公文流转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全省省直部门推行,应用全员化,使用率达100%,各部门实现与省政府电子公文传输平台的横向、纵向电子公文传输,电子版公文报送率达100%。主要政府部门三级政务业务应用系统基本建成,形成政务信息化应用体系框架。2012年新建26个系统,累计已建成了交通战备、文化应用、环境生态、海洋渔业、防震减灾、基础地理等100多个政务应用系统,部门业务系统应用得到深化,大大提升了部门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4.2.3网上审批提高了行政效能。全省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全面建成,省直部门非涉密行政许可事项均可网上申报和办理,并实现了省市联动审批。审批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平均缩短40%,按时办结率达到99%以上,受到广大企业和群众欢迎。省级网上行政执法平台于2012年3月正式运行,45家省直单位、5325项行政执法事项进入省级平台办理,福州等7个设区市也相继开通了市级网上行政执法平台,其中厦门等5个市级平台已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福州等5个设区市还实现了市、县两级平台互联互通,形成了执法公正、监督有效的全省网上行政执法大平台。

4.2.4政府门户网站成为信息公开的第一门户。各级政府网站建设部门通过梳理、整合服务资源,初步实现各级政府网站一体化、一站式服务。2012年,省政府“中国福建”门户网站在全国省级政府网站排名中名列第六。①政府信息公开方面。2012年,全省各级行政机关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建立政府信息公开专栏(网页) 4721个。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电子监察系统”,规范各级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②网上办事方面。在一站式办事服务方面,各政府网站均开设了“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资源涉及15大领域。公众通过政府网站办理相关服务事项中,政府网站提供网上办事服务的办理程度方面,省政府及部门网站达到29.6%,地市级政府门户网站达到46%,县级政府门户网站达到49%。③政民互动方面。在一站式公众服务方面,开设领导信箱、法律咨询、机关效能投诉等渠道,形成功能较为完备、内容丰富的政务服务体系。2012年,对公众通过政府网站参与建议的各类互动活动给予答复的总件(条)数上,省政府及部门网站达27471件,地市级政府门户网站达53000件,县级政府门户网站达115850件。

4.3 在不同行业建设一系列信息系统,通过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推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4.3.1政府服务热线开辟了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便捷通道。2003年福州市鼓楼区率先构建嵌入式政民互动平台——12345政府热线电话,后升级为福州市政府服务热线,今年已受理群众有效诉求件达88万件,及时回复率达98.72%。2012年,12345系统建设运行模式在全省各设区市全面推广,莆田、南平、三明和龙岩已经开通试运行。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已基本形成以各地级市为中心,完善12315消费维权网络,提高为民服务的整体效能。仅2013年上半年,共受理消费咨询申诉举报25.8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810.39万元。

4.3.2公共应急管理体系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保障。省级综合应急平台已建成投入使用,全省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信息系统等各专业应急系统也陆续启动建设。覆盖省市县乡村的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已建成,该系统最多的一次会议有20万人在线参加。覆盖全省的安全生产专网现已实现省、市、县、企业四级联网。2013年建设全省安全生产远程宣教视频会议系统,形成与国家安监总局视频会议系统对接的省、市、县远程宣教视频系统网络。福建省山洪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打通防汛、水文、气象、国土、海洋等部门之间的网络通道,建立各部门之间各种数据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平台,整合全省水利系统内各业务系统数据资源,架构全省统一的山洪灾害信息资源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实现水利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和共享。

4.3.3卫生信息化提升了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能力。二级以上医院100%无线宽带网络(含3G)全覆盖,为医院无线数字医疗接入提供良好基础,实现159家二级以上医院的预约挂号服务。完成社保卡建设,社保卡发放基本覆盖主要人群,通过改造用卡环境,基本实现一卡就诊、一卡结算。福建省社保卡建设应用居全国领先水平,其项目技术方案被社保部和人民银行吸纳为全国标准,实施方案为全国多个省市借鉴。与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工程同步建设的全省居民健康信息系统也建成投入运行,系统通过社保卡号关联个人健康档案,将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所经历的医疗、卫生保健、健康体检等所产生的信息集中保存,不仅为个人的医疗保健提供完整参考,也为不同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个人信息共享提供便利,避免重复检查,重复治疗。

4.3.4初步实现猪肉等大宗食品安全可追溯。商务部试点福州等4个设区市城区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均完成建设,福建省自行建设的漳州等5个设区市所在地城区的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等6个项目已建成,首批9个县级肉品追溯建设项目已完成试运行并进入验收阶段,2013年福州市被列入商务部肉菜流通追溯系统建设试点城市。福建省成为全国首个所有设区市都建立了城区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的省份,县级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建设全国首创。

4.3.5通过电子智能化提高药品监管效能。全面推广使用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全省系统三级局应用药品电子监管平台开展特殊包装赋码审核,利用系统提供的统计报表功能进行日常监管,利用平台对企业各类预警信息进行监管,对不同的预警进行有效分析和跟踪,督促企业进行必要的预警处理,同时还利用药品流向及追溯功能进行查询跟踪、比对信息,初步达到了有效打击违法药品生产经营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的目的。在漳州、泉州两市开展药械电子监管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于2012年初步建成了药械数据监控系统,有效提高了执法的针对性,将逐步实现全省“三品一械”质量安全动态监管,提高监管效能。

4.3.6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提升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依托公安网、政务外网和互联网,有效应用网络、手机短信等便捷通道,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系统,将传统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窗口延伸到群众手中、居民家中、社区服务站中,方便群众开展出租房屋备案登记、居住人申报工作。截止目前,全省共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2363个,已有2296个开通运行综合平台,全省企业事业用工单位共开通运行平台13805个,通过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共申报流动人口1285.9万人,登记出租屋89.1万户,大大加强了流动人口管理。

4.4 以共享平台为载体,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初步形成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4.4.1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试点通过国家验收。该试点共完成14项标准规范、6项管理办法,完成测绘、国土、水利、林业、气象等6个专题信息库共73个图层和产品库共16幅,1个综合信息库共49个图层和产品库共4幅主题产品,1个应用示范和综合定制产品库,初步在防汛防台风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上应用。福建省级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成后将实现“一库、一平台、一示范”的一期工程建设目标,为福建省电子政务提供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和辅助决策参考。

4.4.2基础和共享主题信息资源开发逐步深化。在法人基础数据库方面,省工商局为更新全省法人数据库,已抽取全省34万家企业法人信息进行共享信息服务;在福建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上共完成100余个数据项信息发布和更新。在人口基础数据库方面,福建省人口综合服务系统正在筹建;依托福建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整合公安、社保、计生、民政、卫生、残联、教育等多个部门信息资源,建设完善、统一、规范的省人口综合信息库和省人口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另一方面,福建省涉税信息交换平台(一期)项目实现了国税、地税、财政等11家省直部门互通互换征管信息,实现对涉税数据的共享交换及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应用。福建省基本实现档案电子化管理,初步建立“网上公共档案馆”,实现区域性、分布式、规范化、超市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方式。

4.4.3建成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为无纸化审批奠定了基础。在省政务信息网、政务外网云计算平台上开发部署电子证照综合管理系统、共享系统、政务通系统,提供证照电子化规范生成、发放、应用、管理功能。在建设、国土、环保等部门及泉州、南平两地开展文件证照全流程电子化应用试点,实现了纸质和电子类型的文件证照同步生成、发放,并优先受理使用电子文件证照,避免重复提交纸质证照,方便社会公众办事。电子证照信息共享系统规范了政府部门电子证照信息,有效整合行政审批和市场中介组织所形成的各类证照文件信息,实现了政府部门间各类电子证照信息共享和面向社会公众服务。

4.4.4共享平台应用得到深化。通过在省直部门部署前置机,联通政务网共享平台,实现省级部门之间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进一步完善福建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提高政府部门业务信息资源的数据质量,进一步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省直部门部署即时通讯系统,提供了消息通讯、通知提醒、文件传输以及音视频通讯等功能,进一步方便了政务网用户的交流沟通,提高了日常办公效率。

4.5 市县电子政务逐步向一体化方向迈进

4.5.1基本应用与服务实现全面覆盖。各设区市基本建成了政务内外网市县横向接入网,网络接入单位包括市、县直党政机关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企事业单位,并开展了公文传输、视频会议、应急视频会议、部门办公自动化等应用;政府门户网站成为信息公开的第一门户,所有市县政府和大多数省直厅局都建立了门户网站,在网上开展政务公开、信息发布、便民服务、领导信箱等服务,访问量日益增长;所有市县政府部门已普遍采用(OA)办公系统实现文件收发、公文交流、日程安排等日常业务办理和无纸化办公,其中南平市在市—县—乡三级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并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在政务信息网上,任何用户、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均可开展无纸化办公;各设区市普遍加强了行政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建成网上审批系统和网上行政执法平台,市级网上审批系统与省级网上审批系统实现省市联动审批。

4.5.2设区市电子政务一体化协调发展。市县电子政务协调发展。莆田市电子政务一体化办公平台已建设完成,年内计划开展5~10家市直单位上线协同办公应用,系统建成后基本满足100家市直各单位协同办公业务需求。龙岩市以实现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应用、运维和服务“六个一体化”为目标,推进龙岩市协同办公系统、政务桌面云、龙岩市政务数据中心、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4.5.3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莆田市完成社保卡发放及卫生信息化应用,完善卫生信息化云平台,实现医疗信息的集中式采集、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全市各医疗机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以及相关资源全市共享互认,卫生信息化专网延伸至村,逐步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福建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项目”建成了信息服务系统基础平台,实现了13个涉农部门之间信息安全共享;在17县区、233个乡镇、3817 个行政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建设了17个专业数据库;建成了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农产品市场信息应用服务、村务管理、三农电子商务等主要应用系统。“世纪之村”平台软件正在推广应用,争取今年底前建成全省统一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省级平台,并实现与各设区市平台对接。

4.6 继续坚持积极防御的方针,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信息化环境,促进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协调发展

4.6.1强化监督,积极开展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行动。为全面掌握福建省政务信息系统安全总体情况,及时发现和整改政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高福建省政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全力确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福建省以各地区、各部门及有关重点行业的重要业务系统和互联网门户网站为重点,在全省范围部署开展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重要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分析评估面临的安全威胁和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对策和改进措施。通过专项检查,进一步提高了各信息系统安全重点单位的信息安全保障意识,提升了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和应急能力。

4.6.2强化政府互联网安全管理。为贯彻落实工信部和国家保密局《关于加强党政机关和涉密单位网络保密管理的规定》,福建省网安办于2012年5月底联合福建省国家保密局印发《关于加强福建省党政机关和涉密单位互联网接入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党政机关部署开展互联网接入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各单位开展互联网接入情况调查,在准确掌握本部门、本单位互联网接入口数量、接入方式、接入带宽、接入终端数量等方面情况,逐步缩减本单位互联网接入口,并加强互联网接入技术防护,强化互联网接入终端管理,建立健全互联网接入安全管理制度。

4.6.3突出亮点,进一步深化等级保护工作。福建省积极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融入政府信息安全保障的总体工作,做法得到公安部的充分肯定。根据公安部下发的《关于开展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数据核实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与福建省信息系统比对核实工作和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数据比对工作,开展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调整工作,确保定级准确合理。积极开展省、市直部门的信息系统测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安全整改,确保福建省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4.6.4强化信息安全宣传教育。积极推动福建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宣传月活动,召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研讨会,邀请了中科院高能所信息安全专家和行业资深工程师做专题讲座,进一步加深各单位对等级保护相关技术的理解,推动福建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继续开办与福州大学联办信息安全专业工程硕士班等高层次的信息安全专题培训班,为各单位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人员提供再学习、再教育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机会。

4.7 不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初见成效,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基本到位

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全省信息化建设,通过制定“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统筹规划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并利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成果指导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党政机关各部门基本也都成立了本部门信息化组织机构,负责本部门业务系统的建设和运维。同时,各设区市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数字办的职能明显加强,普遍承担了本级政府财政规划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统筹协调能力明显增强,普遍制定了“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及本地年度信息化工作计划。

表7 福建省电子政务相关职能单位与分工

在信息安全方面,建设了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以及应急处置通报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数据库等,深入开展全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设了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省政务信息网络防病毒体系,切实保障全省政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建成福建省政务信息灾难备份中心;出台了一系列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则和技术规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初步构建起福建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体系。

在政策法规方面,电子政务政策法规建设趋于完善。一是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制定出台《数字福建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数字福建建设项目评审管理办法》、《数字福建建设项目中期评估及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等。二是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制定出台了《福建省政务信息网信息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等;三是完善网络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度,制定出台了《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管理暂行办法》、《福建政务涉密网络管理暂行规定》、《福建省政务数字证书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加强福建省政府类互联网站安全管理的通知》等。

在电子政务运行机制方面,一是发挥省经济信息中心和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的各自技术人才优势,有效保证了全省电子政务公共性、基础性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二是持续开展年度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工作,不断深化电子政务的应用水平,促进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5 对策建议

5.1 加强电子政务的战略规划

一是加强对电子政务重大项目的研究和论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二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定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规划进行适时调整和修订,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持续开展年度省直单位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工作,并适时在全省进行推广实施,全面提升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水平,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有效性。

5.2 加大电子政务应用的推行力度

一是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规范项目生成机制,推动电子政务集约建设、深化应用、业务协同和技术衔接、资源共享,推动市县电子政务协调发展。二是优先建设、集中建设跨部门、公共性、基础性电子政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项目。三是整合电子政务资源,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以全省政务网为基础,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较完善的全省电子政务内网;整合、完善电子政务外网;整合建设政府网站群和相关政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同类业务的全流程整合,一站式提供管理和服务功能,集中进行行政效能监察。四是创新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推行面向流程的跨部门统建共用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模式,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全流程、跨部门、无缝集成、统一网络平台;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以设区市为主的跨地区统建共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模式的探索,实现市县统建公用公共性电子政务系统。

5.3 加快健全电子政务体系建设

一是健全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加大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力度,加强对市县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管理、执行、支持保障体制,建立集中、统一的电子政务支撑保障专职机构。二是完善电子政务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体制机制以及各级各部门之间规范协调的电子政务推进机制。三是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形成信息安全长效机制。四是加大对电子政务的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电子政务建设投融资方式。五是健全电子政务管理规章制度,促进电子政务资源的整合,保障全省各类电子政务系统科学发展、有序合理利用、安全稳定运行。六是强化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加强电子政务标准的研究、推广应用,保障全省各级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遵循统一标准,互联互通。

5.4 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宣传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电子政务观念,提高电子政务的领导力。二是加强对各级政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各级公务人员的电子政务意识与电子政务技能,提高电子政务的执行力。三是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形成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1] 联合国发布2012年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J].电子政务, 2012(4).

[2] 戴小颖, 徐榕梹, 陈伟日.福建省信息社会发展概况[A]// “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课题组.冲出迷雾: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2013[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3.

[3] 洪毅, 杜平. 2012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课题组简介:

指导:陈荣辉,省数字办副主任、省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博士。

组长:马亨冰,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委员。

成员:陈伟日,省经济信息中心处长、工程师。

曾伟仪,省经济信息中心副处长、高工。

孟雪梅,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系主任、教授,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李 琦,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戴小颖,省经济信息中心工程师。

猜你喜欢
电子政务福建省信息安全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保护信息安全要滴水不漏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