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014-04-12 06:01福建省热带作物学会
海峡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热区南亚发展



福建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省热带作物学会

福建南亚热带地区自然和品种资源丰富,种植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热带农业尤其热带园艺作物已成为我省热区特色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骨干商品,在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农业和外向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该报告在对福建省南亚热区发展热带作物所取得成效、做法与体会等进行客观、翔实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热带作物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围绕福建热作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重点发展产业及促进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的相关对策措施。

热带作物 学科研究 报告

0 引言

福建省南亚热带地区自然和品种资源丰富,种植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是我国发展热带作物的主要省份之一。

福建省发展热带作物始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仍致力于橡胶、剑麻等军工产品生产。福建橡胶北移成功,为国家提供战略物资,促进热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6年,国务院发出“加快南亚热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号召,我省立足资源优势,加快热作产业和品种结构调整,实行胶麻业与果茶花菜菌多种经营并举,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帮助下,经过20多年磨砺,先后经历了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特色产业总量增长和优势产品竞争力提高等阶段。在热作优势区域建立了60多个具有资源优势的“全国南亚热作名优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农业部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福建省农垦与南亚热作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优势产业带,许多产品已成为热区特色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骨干商品,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外向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据统计,每年热作产业对热区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超过30%。

国家“十一五”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名特优新稀热带作物产业带”。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优先支持天然橡胶、木薯、油棕、香蕉、荔枝、芒果等主要作物,引导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全面推进名特优新稀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纲要》和《意见》的颁布与实施为我省热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1 福建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概况

1.1 区情概述

福建南亚热带作物地区(简称南亚热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东南沿海35个县(市、区),地貌以低山丘陵平原、内陆谷地和闽东内海湾为主,常年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9℃,最低温-4℃,全年≥10℃积温达6500℃~7800℃,年降雨量1500mm~1750mm,无霜期307~365天,冬季光照和太阳辐射较充足,且优于同纬度地区,有利于热带作物越冬,适宜发展各种热带、南亚热带作物,与省外不同区位产地相比,具有一定的品质特色和不可替代性。我省闽东内海湾和闽西南部分地区约16个县(市),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具有独特的南亚热带气候条件,历来都有种植南亚热带水果、花卉、南药等传统,是我省南亚热区副区。

目前,我省南亚热区有2312.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4.2%,其中农业人口1688.4万人,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64.7%。乡村劳动力866.6万人,占全省总劳动力的65.2%。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809.5万亩,分别占全省的30.8%和45.4%,其中可供继续开发利用的山地面积约有160万亩,热区人均土地面积3.3亩,人均耕地0.48亩。

1.2 主要优势

福建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热作产区,具备比较雄厚的热作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区位,这为今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2.1区位优势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依山面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毗邻港澳,与粤、浙、赣接壤,是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和太平洋距离最近的省份之一,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福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门户。我省南亚热区交通便捷,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创汇农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福建与台湾的农业地理和气候条件相似,台湾有80%的人口祖籍在福建,两地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似,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展闽台农业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2005年7月,经中央同意,国务院台办、商业部、农业部正式批复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实验区”,把实验区范围由原来的福州、漳州两市扩大到福建全省。近几年来,福建热区加大从台湾引进水果、茶叶、蔬菜、花卉等优良品种,极大提升了我省热作生产质量和效率,特色产业优势日渐凸显。为推动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为拓展两岸农业深层次交流合作,促进福建南亚热作产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和政策保障。

1.2.2资源优势

福建南亚热带地区位于北纬23°37′~26°,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由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和动植物繁衍,发展名优特色水果、茶叶、食用菌、蔬菜、花卉具有比较优势。果树除6大水果外,还有芒果、番石榴、番木瓜、毛叶枣、火龙果、番荔枝、黄皮、橄榄、莲雾、杨桃等热带水果10科15属22种;饮料作物有咖啡、玫瑰茄、西番莲等3科3种;香料有茉莉花、白兰、树兰等13科17种;能源作物有木薯、甘蔗等2种;药用植物有金线莲、砂仁、巴戟天等27科36种。福建乌龙茶的国优良种有12个,占全国国优良种的63.2%,省优良种14个,占全省省优良种的66.7%,良种率明显高于其他茶类。具有福建优势食用菌除蘑菇、香菇、银耳外,各类珍稀及药用菌品种资源丰富。此外,我省传统优势蔬菜品种有花椰菜、槟榔芋、四季豆、佛手瓜等12种,加上近年新引进可供栽培的各类瓜果菜品种近1000个,蔬菜品种资源丰富多样。

1.2.3科技优势

长期以来,福建省十分重视发挥科技进步的先导作用,分别成立了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省农业厅所属的福建省热带作物研究所,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花卉、果树、蔬菜等作物的引种试种、选育种、栽培与生理、病虫害防控、加工与保鲜等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该所拥有农业部实验示范基地——福建省南亚园艺作物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以及中国花卉协会的观叶植物基地和中国南方脱毒苗木中心。此外,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和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长期以来从事南亚热带橡胶、果、茶、花、菜等园艺作物的科研、教学与育种工作,开展科技咨询与培训。在我省南亚热区设区市的农业主管部门,成立南亚热作站(办),从事热作产业管理与技术推广。热作产业农、科、教形成合力,有力提升了产业科技水平。

1.2.4产业优势

我省热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等因素,倡导在生态适宜区建立高优示范基地,热作产业结构随着市场的优胜劣汰,正逐步向最适宜区集中,在优势产区建立了果茶花菜菌特色产业带,一些具有我省特色的南亚热作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居全国前茅。自2008年开始,我省依托福建省南亚热带作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部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通过集成应用良种和实用技术,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发挥示范园(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提升热作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1.3 发展历程

建国后,福建致力于发展热带作物,在这长达6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引种试种、巩固提高、全面发展、转型升级四个阶段,从此揭开了福建发展热作产业的序幕。在天然橡胶种植、加工、销售以及科研方面均取得显著的成绩,并受到中央和部、省级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怀和好评。

1.3.1引种试种阶段(1950年~1962年)

橡胶最早引种是在龙海市林下林场种植。该场于1950年~1953年先后4次从海南岛运来一批橡胶嫁接苗和种子进行试种,至1954年种植橡胶415株,1955年遭遇大寒害受冻。1956年从海南东宁农场引进实生苗8660株,在漳浦大南坂农场、华安汰口农场、龙海林下林场及永春县农场试种。1957年,省农业厅决定在诏安建设农场扩大种植,至1962年,漳州市共种植橡胶2.3万亩。

早在1901年,爱国侨胞就从菲律宾引进亚洲马盖麻种子在闽南滨海地区试种剑麻。1958年,省农业厅从海南岛红光农场引进剑麻,1961年又从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引进灰叶剑麻。

其他热带作物如香料、南药、咖啡、玫瑰茄、胡椒等,相继从境外引进良种,在我省南亚热区试种获得成功。

1.3.2巩固提高阶段(1963年~1979年)

1963年~1969年,为了贯彻1962年原农垦部在广东湛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橡胶育种会议的决定,从1963年起漳州市开始推广国外优良无性系橡胶:RRIM600、PB86、PR107,至1969年三个品系累计推广面积1.6万亩。1970年~1979年,省农业厅撤销,橡胶生产划归省林业厅领导后,开始加大资金扶持民营橡胶生产,漳州市出现第二次发展橡胶生产的高潮。这一阶段国有农场种胶2.6万亩,民营种胶3.4万亩,华侨农场种胶9000亩,林场种胶约5250亩。在种植材料上,由于受到大寒害的影响,1970年~1974年以推广国内无性系天任31-45为主,1975年后大量推广使用抗寒品种GT1。

1964年~1967年,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厦门同安白沙仑农场、凤南农场分别从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湛江东方红农场引进11648剑麻共4批418株,该批苗经剖苗加速繁殖和有计划的多点试种。至1978年,11648麻已在全省39个县(市)试种,东起平潭,西至长汀,南起东山,北至福鼎,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

其他热带作物南药、咖啡、玫瑰茄、胡椒、香料等,在南靖、云霄、漳浦等地扩大种植,形成生产示范基地。

1.3.3全面发展阶段(1980年~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橡胶在南亚热区范围内迅速发展。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场建立职工家庭农场承包制,促进了橡胶业的发展。据统计,我省共有12个县(区)的37个农村场、47个乡(镇)种胶。1990年,全省橡胶面积12.46万亩,产干胶1150吨,其中农垦5.7万亩,民营6万多亩。随后由于受市场影响,出现砍胶改种水果现象,至2000年,全省胶园面积仅1.01万亩。上世纪90年代,剑麻栽培总面积曾达到5.9万亩,共有大型绳缆加工厂11个,年最大加工量在2000吨左右。1990年,玫瑰茄种植面积达8.3万亩,年产干花萼3300吨,产品出口欧美国家,香料作物种植面积3165亩,产香油料19.5吨。1986年后,全省咖啡良种S288种植面积超2000亩。此外,胡椒种植面积742亩,年产白胡椒12.25吨。

1987年,福建省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方向,调整我省长期以胶麻为主的单一经营热作产业结构,是我省热作生产的一次突破和转折。1989年开始通过实施“果茶工程”,在南亚热区建设龙眼、荔枝、香蕉三条果树带,掀起了南亚热带水果开发热潮。1990年以来,在莆田市华亭镇沿福厦公路两侧建设上万亩龙眼基地;在龙海市九湖镇的九峰山下开发万亩荔枝林;在漳州市九龙江沿岸从芗城区经南靖县到平和县建立30万亩香蕉带;在铁观音茶叶发源地安溪祥华镇建立2万亩高标准茶园;在同安区建立万亩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在闽南“金三角”的长泰、南靖和永春县建立30多万亩芦柑生产基地;在漳州市龙文区到漳浦县长桥镇建设50公里现代花卉走廊等特色产业带。

1.3.4转型升级阶段(2001年~至今)

进入21世纪,福建围绕发展特色南亚热带作物产品,加强产业带建设。2001年~2005年,通过加强南亚热作名优基地和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工作,热区先后分三批建设以水果为主的16个基地,通过农业部南亚办认定,并授予“全国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和“全国南亚热带作物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称号。2003年~2004年承担了福建省政府目标责任状——“南亚热带水果名优基地”建设工作。2003年~2006年承担国家“香蕉产业升级示范项目”实施工作,率先建设“香蕉标准化生产及机械化采收”示范点。2006年~2007年,开展“天宝香蕉标准化生产与采后处理新技术示范”,累计推广面积达15万亩以上,实现香蕉优质率提高10%以上。2008年~2013年,组织实施福建省农业“五新技术”,着力建设“农业部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福建省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开展香蕉、莲雾、番荔枝、火龙果、四季龙眼、茶叶以及木番等良种和集成技术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热作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热作产业转型升级,热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据统计,目前全省建立了80多万亩果、茶、菜等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年产值达20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已有211个产品获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1.4 发展成效

1.4.1热作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我省南亚热区农业资源经过26年的开发,各种热带南亚热带作物面积从1986年的244.5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1185万亩,产量从1986年的536万吨发展到2012年的1280万吨,产值从41.5亿元增加到195亿元,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增长3.85倍、1.39倍和3.70倍。其中南亚水果面积为450万亩,产量340万吨。琯溪蜜柚出口达13.5万吨,永春芦柑出口超11万吨,继续保持较高的出口份额。

1.4.2热作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我省热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等因素,进一步做好热作结构布局调整。目前,全省热带果树已形成闽东南沿海冬暖区130万亩龙眼带、60万亩荔枝带、50万亩香蕉带、40万亩枇杷带和20万亩橄榄带以及闽南金三角的芦柑和柚子栽培区;茶叶形成以安溪、华安铁观音、平和白芽奇兰为主的闽南乌龙茶区;蔬菜基本形成了城镇周边常年生产区、利用冬闲田种植的冬种生产区及沿海地区出口蔬菜生产区;花卉则以福州、漳州两大传统花乡为依托,逐步形成南亚热带特色花卉生产区。热作产业结构和品种布局随着市场的优胜劣汰,正逐步向最适宜区集中。

1.4.3传统产业主导地位初步形成

目前,各种热带南亚热带作物总产值、出口创汇均占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60%以上。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意见》所确定的9大农业主导产业中,南亚热带作物占了4个。热区依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培养、壮大了龙眼、荔枝、香蕉、芦柑、橄榄、柚子、乌龙茶、水仙花、盆景等9个重点产业,重点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使之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2000年农户带动率达到40%,2010年达到70%。

1.4.4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已成主流

低碳农业是一种先进的“三低”(低消耗能源和资源、低污染环境和产品、低排放废气物和CO2等温室气体)农业经济发展形态。2003年,永春县天马柑桔场开展“柑桔根区导灌技术研究”,以节水灌溉为主,结合果园加深耕作层,绿肥覆盖等技术,增强抗旱能力,提高保水保肥效果,减少灌溉次数,柑桔一级果率从30%~40%提高到50%以上,降低生产成本20%~30%。2005年,漳州市农科所选用生物型或天然的有机叶面肥、基因活化剂喷施铁观音茶树,取得茶树腋芽和叶片增厚的效果,茶青品质也明显提高。安溪县开展低碳经济与安溪茶叶机械发展研究,从清洁、节能、高效入手,注重解决茶叶加工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并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茶叶加工与包装设备,提高机械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机械能耗,提高乌龙茶产品的安全化、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水平。

1.4.5热作标准化生产扎实推进

农业标准化生产已覆盖热区主要热带作物,通过创建农业部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福建省南亚热作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实施标准化生产的产区面积占热作总面积的18%,占热区优势特色产品总量的90%。生产经营企业、农民标准化意识不断增强,企业标准应用率提高到70%。各主产区及时申请了原产地认证(如平和琯溪蜜柚、仙游度尾蜜柚、永春芦柑、云霄枇杷、漳州天宝香蕉等)和产品商标使用权,有效保护了品牌。省农垦与南亚热带作物经济技术中心等单位承担的“天宝香蕉标准化生产与产业技术模式应用推广” 项目获2009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开始,率先建立了茶叶、蜜柚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试点,有效提升热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云霄县四季龙眼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可将龙眼产期调节到10月至春节采收,实现龙眼品质、产量和效益最大化。东山县莲雾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取得沙质壤土种植莲雾成功经验。

1.4.6热作科研与推广成果显著

福建省橡胶在北纬24°左右大面积种植成功并产胶,1982年荣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至2010年,橡胶学科除国家发明奖外,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及推广奖17个,剑麻学科共获科技成果奖5项。

其他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科研成果丰硕。如“福建省热带作物种植区划” 1986年获农牧渔业部区划成果三等奖;省热作所开展“菠萝引种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亚植所、省热作所等单位承担“香蕉丰产优质栽培及其保鲜贮运技术研究”,1994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热作所等单位承担的“香蕉保鲜和变温气调催熟技术研究”,2009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亚植所与平和县农业局等单位合作开展“琯溪蜜柚丰产营养指标及矫治缺镁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柚树的丰产营养指标,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亚植所进行“提高砂仁着果率研究”,1988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热作所承担“西番莲(百香果)的引种、栽培和加工”、“西番莲果综合利用研究”,西番莲新品种“台农一号”于1991年通过省级认定。省亚植所、省热作所等单位承担“金线莲家种配套新技术及生物学研究”,1994年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中国药典的空白。

1.4.7闽台热作合作交流不断深入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海峡两岸热作产业在生产要素和比较优势上的互补性日益增强,合作交流取得了长足发展。福建通过科研单位、民间组织和台资企业三个渠道,采取政府引导、民间推动等举措,使闽台双向交流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成为海峡西岸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增长点。

1997年以来,福建热区先后引进台湾良种1000多个、技术100多项和设备3000多台套。通过引种,使一些新兴果类品种如毛叶枣、火龙果、番石榴、杨桃、杨梅等得以发展,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茶叶在引进资金、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还引进了台湾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市场运作模式;蔬菜引进良种200多个、技术20多项;花卉吸引了50多家台商来闽兴办企业,推动热带花卉品种升级换代和出口创汇。

1.4.8推动热作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线形照明。绘画、展板、文字介绍等展品的照明常采用直线照明,常用的设置方式为:展区上方安装槽灯或射灯,增强聚光效果,也常用灯片和灯箱照明。其中文字的展示照明设计最好应用LED灯光照明或灯箱,他们的形状可以自由定制,具有较强的识别性。

我省南亚热区具有优势的水果、茶叶、蔬菜和食用菌等作物已经形成主导商品,使许多农民收入增加。2012年,热区农民人均热作收入1680元,占热区人均农业种植业收入(3200元)的52.5 %,年均保持8.6%的增长率。在热区人均耕地不足0.5亩的状况下,热作产业已成为热区农民增收不可或缺的部分。平和县人均香蕉、柚子单项收入超过1800元,他们靠“一粒柚、一串蕉、一泡茶”帮助贫困乡村脱贫致富。莆田县常太镇开发“解放钟”枇杷,年产值在1.2亿元,人均水果收入在1000元以上,创立“常太枇杷”品牌,被誉为“中国枇杷第一乡”。南靖县是著名的“中国兰花之乡”,全县共有2000多人办起兰花圃,年销售额近亿元,年出口兰花2000多万株,使许多农民收入增加。

2 发展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的主要做法

2.1 抓扩区,拓产业,促转变

福建南亚热区农业资源自1986年进行开发以来,热区范围从35个县(市、区)扩大到51个县(市、区),各种热带亚热带作物面积、产量、产值不断发展和增长,实现了“四个”战略性转变,即:由小垦区向大热区转变;由热带作物橡胶、剑麻为主向亚热带作物果、茶、花、菜、菌、药等产业转变;由注重面积产量向产量、质量并重方向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如今,福建南亚热区热带亚热带作物产业不断发展,各种特色产品的开发和出口创汇走在全国前列。

2.2 抓开发,促调整,上规模

进入21世纪,我省南亚热区在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时,对热作生产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优化,通过全方位开发热区资源,使单一的胶麻业走向大热作生产领域,南亚热作生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橡胶、剑麻、咖啡等热带作物以盘陀岭以南的诏安、云霄、漳浦为主;热带、亚热带水果形成“三带二区”布局,建立了各种名优特新生产基地,涌现出许多种果超百亩、千亩的专业大户,出现了一批种果超20万亩、30万亩、50万亩,产量超10万吨、30万吨、50万吨,产值超亿元、10亿元的大县,改变了以往自由开发、分散小规模经营状态。目前橄榄、余甘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枇杷居第二位,龙眼、荔枝居第三位,香蕉居第五位;茶叶、食用菌产值、出口创汇居全国首位。

2.3 抓良种,建基地,促提升

随着热作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的调整,我省加速选育、引进、推广新良种,扩大特早熟、特晚熟、特优品种比例。重点示范推广“立冬本”、“四季蜜”龙眼、“双肩玉荷包”荔枝、红肉火龙果、“黑珍珠”莲雾、茂谷柑、毛叶枣、软枝甜杨桃、“福榄一号”橄榄等,提高了热带水果的良种比例。压缩实生树种和中熟品种比重及品质低下的大路货滞销品种和产品比例,提高热带园艺作物产品及加工品的质量,确保名牌产品声誉。与此同时,加强热作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建立 “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从标准化、产业化、机械化、组织化等方面,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并提升了现代热作产业发展。

2.4 抓普及,促创新,增科技

为了全面提高南亚热作单产和品质,我省积极组织科研、教学、生产部门开展专题协作攻关,实施“丰收计划”和“跨越计划”,建立试验示范场(片、点)。组织专家通过开展培训、讲座和现场指导,传授品种、生产、加工、营销信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其中包括营养诊断配方施肥、反季节栽培、丰产稳产综合改进、无公害生产、抗灾防灾、立体种养、低碳农业以及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技术,使从业者劳动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如永春县通过组织实施“永春芦柑生产技术综合改进计划”,学习借鉴台湾芦柑栽培经验,使芦柑一级果率提高25~30个百分点,生产成本降低25%,芦柑出口量为全国之冠,成为永春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2.5 抓加工,促流通,拓市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近几年,我省热作产业坚持走“数量与质量、效益并重,产中与产前、产后并举,生产与加工、流通并进” 的路子,从提供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主要产区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园区,培育了一批专业批发市场,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强化了社会化服务体系,使热区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走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漳州市通过内联外引,先后创办各种园艺产品加工企业1200多家,年加工园艺产品能力30万吨,出口产品占50%以上,逐步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平和县创办农业龙头企业福建锦溪集团,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建立了18个水果生产基地,自营果园面积达2.6万亩,建设了果蔬批发专业市场和万吨保鲜储存仓库,在上海、北京、武汉、成都、昆明等大中城市建立了以经营琯溪蜜柚、香蕉为主的水果配售公司,设立直销点200多个,年销售水果20多万吨,营业收入3亿元,创税利近5000万元。

2.6 抓品牌,攻品质,促高效

南亚热区是我省高优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出产的名优产品已成为国内外市场抢手货。平和、云霄、永春、南靖、龙海、南安、安溪、闽侯等县(市)出产的柚子、枇杷、芦柑、香蕉、水仙花、铁观音、龙眼、橄榄等产品,均被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学会授予“中国特产之乡”称号。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抓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产品,先后有30多个品种的50多个产品,被农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其中获金奖产品有10多个,不少已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商品。目前我省热区特色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产品优质率也有较大提高,人均占有量大大超过全国人均水平,市场满足程度分别为390%、174%、114%、185%和155%。除满足本省需要外,产品还销往全国各地,并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福建省发展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热作品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造成产品成熟期过于集中,如龙眼、荔枝的中熟品种高达85%和90%,鲜食品种和制罐品种比例倒置;柑桔类中熟品面积仍占90%以上,2/3的柑桔鲜果需要通过贮藏保鲜来缓解销售压力。

3.2 园地设施、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不足

3.3 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食品质量安全事关产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据调查,我省仍有部分热作产品存在农残超标现象,不同程度影响产品的销售和出口创汇。同时受进口国贸易技术壁垒影响,导致出口企业效益严重受损。

3.4 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水平偏低

我省热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仍以传统方法为主,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加工能力不足生产总量的10%。加工种类单一,精包装上市率仅2%左右,产后产值占采收时自然产值比例偏低。

3.5 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进入21世纪,我省热作生产仍以家庭分散型经营为主,规模小、产品杂,而且生产组织与专业分工程度较低,龙头企业为数不多且规模小,50%以上村和30%以上县(市、区)尚未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造成热作生产环节多、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3.6 设施农业装备条件较为落后

目前我省热区水果、蔬菜设施农业建设仍以个体户为主,规模化、标准化较低,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较差,设施设备种类少、技术含量低,仍经常遭受冻害等自然灾害影响,造成生产损失。

3.7 热作信息平台发展滞后

目前热作电子信息建设滞后,缺乏一个系统的热作信息发布机制和平台,未能及时全面收集、分析、预测和发布热作产业科技发展动态、产品产销情况等方面信息,热作生产者、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市场风险规避能力低。

3.8 其他因素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土地费用、劳工成本和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热作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热区生产者发展热作产业的积极性。

4 未来福建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思路

4.1 指导思想

立足资源比较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在科学制定规划布局的基础上,优化热作产业、品种和品质结构,开展新良种引进繁育和新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提高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生产水平。重视热作产品保鲜、加工和市场开拓,加快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强热作行业协作组织建设,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和标准化水平。

4.2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南亚热区的热带、亚热带作物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产量从1280万吨发展到1500万吨,优质产品比率提高15~20个百分点,产值从195亿元增加到260亿元以上。

4.3 产业发展重点

天然橡胶:漳州热区“盘陀岭”以南诏安、云霄、东山和漳浦县是我省种植天然橡胶适宜区,巩固提高现有诏安千亩胶园建设管理水平,辐射带动福建橡胶产业恢复发展。

热带水果:加强优质晚熟芦柑、柚类、枇杷、龙眼、荔枝、香蕉等优势果类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建设;继续从国内外特别是台湾地区引进新兴热带果树新品种,如莲雾、毛叶枣、杨桃、火龙果、番石榴、茂谷柑等,加强试验推广。闽东沿海选择越冬条件好的小环境,发展特晚熟龙眼、荔枝。闽西低海拔河谷盆地是柑桔栽培区,重点发展特早熟优质温州蜜桔与脐橙。

茶叶:加快闽南、闽北两大乌龙茶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提升茶叶生产环境,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园,通过推行标准化技术、环境标志、包装制度和强化卫生检疫等措施,提高乌龙茶制优率;更新制茶机械设备,引进全自动电脑控制的制茶流水设备,实现一次投青一次成品;加强市场营销建设,进一步培育名优品牌。

蔬菜:巩固发展传统优势蔬菜栽培品种,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注重开发反季节蔬菜和加工用菜,扩大洋葱、芦笋、绿花椰菜、马铃薯、番茄、茄子、甜玉米等高营养蔬菜及荷兰豆、豌豆等特色蔬菜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和品质,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食用菌:闽东南沿海各县(市)以发展蘑菇、金针菇、黑木耳等为主;内陆山区以发展鲜香菇、草菇、银耳和各类药用菌等为主。

热带花卉:立足发展热带切花切叶和观赏植物生产,发挥福州、泉州、漳州“三大花乡”优势,发展热带鲜切花、水仙花、盆栽植物、观赏苗木和草坪生产。以福州、宁德为主发展茉莉花生产。

天然香料:重点在诏安、云霄、漳浦等地建立香茅、板兰香、创花南、细梗香草、香草根等香料生产基地,以满足市场需要。

南药:闽南地区以发展巴戟天、金线莲、玫瑰茄、春砂仁等为主。厦门市以设施栽培为主,重点发展铁皮石斛、金线莲等品种。闽东地区以发展太子参、白术、金线莲等为主。闽西地区以发展凉粉草、金线莲、巴戟天等为主。

木薯:巩固提高大田、明溪、上杭等县木薯生产基地,继续做好新品种引进和筛选推广,加强标准化技术研究和间套种、轮作栽培模式研究,开展木薯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利用木薯杆、渣栽培食用菌的研究,提高木薯产业的综合效益。

4.4 发展方向

4.4.1加速热区资源开发利用

优先支持高产、高效、优质热作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重点加速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甘蔗、花卉为主的专用、不同熟期、优质的新品种、新组合选育与开发。加速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4.4.2坚持“以质取胜”

热作产品进入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交替的阶段,发展名优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已成为主要任务。按照“求质量、保安全、创品牌、争高效”的战略目标,从注重热作产品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和产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4.4.3着力开发热带园艺作物“精品”

在优化热作产业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加速早、晚熟良种引进推广,加快发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强产品加工、保鲜、贮运以及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在龙头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新机制,加快产品保鲜和包装技术创新。

4.4.4发展出口导向型现代热带农业

充分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发展具有我省优势的创汇产品,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对外开放度,加快创汇农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达到市场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4.4.5拓宽南亚热作发展新领域

加强做好热作产业传统的产前、产中、产后工作,加大热作产品药用和保健功能挖掘(如水果的多糖、茶多酚提取等)、废弃物的再利用(如香蕉秸秆的再利用等),加快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促进种植业与采摘、观光、旅游等乡村休闲产业有机结合,实现热作产业附加增值。

5 推进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发展的对策措施

5.1 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热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重新确立热作产业的地位,进行新的热作产业资源调查和区域规划,进一步优化热作产业布局,认真做好热作品种结构调整的良种储备工作。充分利用福建省南亚热区的资源优势,依照“调整布局、优化结构、丰富品种、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体现“比较利益和适地适栽”原则,积极发展优质特色热作产品。在现有热作生产布局的基础上,提高良种覆盖率,扩大特色产品生产区域,建立基地,形成规模,创立品牌,以特色占领市场,以规模和质量争得效益。

5.2 建设良种繁育体系,整顿规范生产资料市场

完善和巩固热作种苗繁育基地,加快新良种示范推广。在省热带作物研究所、省农科院果树所和热作主产区设区市,重点建立2个省级种质资源中心和6个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采用传统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的育苗方法,繁育高产、优质、抗性、树型易于管理的优良苗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种苗和农资打假工作,规范种苗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杜绝劣质种苗、禁用农药上市交易。

5.3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

加大对热作产业的科技投入,重点对后备品种的选育、高产优质栽培、节本增效、重大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采后处理及加工技术、低碳农业技术和设施农业等方面进行合力攻关,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同时,发挥农业部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福建省南亚热作现代农业示范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制订实用性强的操作规程,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人才引进,普及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对于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向有关部门申请发放专业资格证书,争取政策优惠。

5.4 培育市场主体,加速产业化进程

首先要大力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引导热作龙头企业与生产者之间建立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新型关系,依靠龙头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和物资服务,使用统一专用包装,打造产业品牌。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其次要发挥热作专业合作社作用。争取财政扶持等措施,强化专业合作社的中介功能,特别是发挥其在协调生产销售行为、维护行业利益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社+基地+标准+农户”的经营模式,强化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增收。另外,借助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和发展热作“家庭农场”,提升热作产业竞争力。

5.5 健全管理体系,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加强热作生产技术标准、质量标准体系和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管体系,把热作生产与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将标准化和安全生产贯穿于热作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试点,确认质量追溯信息采集关键点,建立信息记录档案,设计追溯条码,建设追溯系统平台,从源头开始抓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做到 “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提高企业信誉度和品牌效益。委托省热作所建设“福建热作网”,及时发布热作生产、加工和销售及科技发展等信息,服务产业发展。

5.6 拓展合作领域,加紧对台合作交流

台湾在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品种、技术、资金和国际市场开拓方面有较强的优势,福建热区在土地、劳动力以及国内市场开拓方面有优势,两岸热作产业开展合作有利于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共同发展,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要进一步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作用,扩大引进项目、良种、技术、设备和资金,建立合作试点,辐射带动全省热作产业发展。此外,对未来两岸热作产业可持续发展、热作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及时开展合作研究,实现成果共享。

[1] 何忠春,高海筹.热带、亚热带果树良种引进与消化的若干思考. 福建省第二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 1995.

[2] 林远崇.大热作、高科技、现代化[C].福建省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论文集, 1995.

[3] 郑福树,郑益智.合理调整热作生产布局实现热带农业“两个转变”[J]. 福建热作科技,1997(1).

[4] 黄国成. 加快闽东南热带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 福建热作科技,1999(增刊).

[5] 郑益智.福建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十六周年回顾 “开发热区世纪伟业”[J].福建热作科技,2002(增刊):36-41.

[6] 高海筹.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热带作物发展[J]. 福建热作科技,2002(增刊):19-25.

[7] 张承运.漳州市种植橡胶近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 福建热作科技,2012 (6):68-72

[8] 黄瑞平.福建主要中药材生态适宜性种植区划探讨[J].福建热作科技,2012 (6):38-41.

[9] 刘彦雷等.加快示范基地建设 推进发展农垦与南亚热带作物现代农业发展.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廿大优秀论文, 2009.

[10] 黄国成,郑益智.低碳农业在福建南亚热带作物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廿大优秀论文, 2009.

课题组成员:

1.黄国成,福建省农垦与南亚热带作物经济技术中心,教授级高级农艺师。

2.郑益智,福建省农业厅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教授级高级农艺师。

3.陈振东,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

4.陈天佑,云霄县热带作物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

5.魏飞鹏,福建省农业信息中心,高级农艺师。

猜你喜欢
热区南亚发展
不忘初心继往开来谱写热作新篇章
——《热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关键技术专刊》刊首语
南亚磷肥市场需东继续提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南亚炼油化工市场一览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南亚高压对西藏夏季降水的影响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定向退火条件下柱状晶形成及连续扩展的相场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