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圣伟
2013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各种灾害事件挑战不断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依然保持了良好运行态势,实现了稳中有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继续增产,市场价格总体平稳,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业农村好形势为稳增长、防通胀、控风险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稳中有忧,农业增速出现阶段性下降,重大动物疫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部分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巩固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形势、防止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出现滑坡的压力明显加大,需要采取措施有效应对。
一、2013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
(一)农业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增长速度稳中趋缓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农村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偏轻,农业发展外部环境总体有利,农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部分大宗农产品价格走弱等影响,农业增速出现阶段性下滑,下降至近三年最低水平,近年来宏观经济减速形势下农业逆势较快发展的势头未能得到延续。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同比实际增长4%,增幅回落0.5个百分点,较2011年同期下滑0.3个百分点(见图1)。
(二)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稳定
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延续了过去多年好形势,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0193.5万吨,比2012年增加1235.6万吨,增长2.1%,首次实现“十连增”。其中,夏粮总产量达到13189万吨,同比增长1.5%,早稻产量达到3407.3万吨,同比增长2.4%;秋粮43597.2万吨,同比增长2.3%。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基本平稳,其中,受种植面积减少和不利气候因素影响,棉花生产继续萎缩,产量大幅下降,全年棉花产量631万吨,同比减少7.7%。受前期油菜籽价格上升、国家支持力度加大等影响,油料生产形势较好,全年油料产量达到3531万吨,同比增长2.8%;糖料生产总体稳定,产量13759万吨,同比增长2.0%。畜牧业在经历H7N9禽流感冲击后逐步恢复,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373万吨,同比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禽蛋产量2876万吨,同比增长0.5%。受异常天气、奶农退出、奶牛平均产奶量下降等影响,牛奶产量出现大幅下降,全年产量3531万吨,同比下降5.7%,创近年最大降幅。
(三)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涨,价格波动幅度收窄
尽管受到自然灾害、动物疫病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农产品价格依然实现了平稳运行,价格总体上涨,多数月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总指数高于上年同期,价格波动较2012年收窄。2013年我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变异系数分别为0.026和0.032,较2012年均有所下降。分品种看,粮食价格在托市收购提振下总体平稳,每50公斤红小麦、白小麦、混合麦年平均收购价同比分别上涨7.1%、14.7%和13%;早籼稻、晚籼稻平均收购价格同比微跌,粳稻价格小幅上涨0.5%,大豆收购价同比上涨7.4%。棉花价格总体上涨,2013年1—10月,每50公斤棉花平均收购价同比增长12%。肉蛋类产品价格运行以上涨为主,波动幅度较去年收窄。其中,猪肉批发价格波动较往年增加,猪粮比价曾连续15周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此后又连续上涨数月,全年周度猪肉批发价格同比微涨;牛肉和羊肉批发价格上涨明显,同比分别增长25.4%和15.7%。尽管受灾害减产、生产成本增加等影响,全年蔬菜批发价格波动仍小于上年,变异系数为0.012。
(四)农产品贸易低速增长,谷物进口增速明显下降
201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发生较大变化,进出口低速增长,其中进口增速下降明显,出口增长快于进口,贸易逆差扩大趋势有所放缓。全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866.9亿美元,同比增长6.2%,增速下降6.7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额678.3亿美元,进口额1188.7亿美元,贸易逆差510.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2%、5.7%和3.7%。主要农产品进口量增减互现,以降为主,近年来粮食、食糖和棉花进口激增的状况有所改变。其中,谷物进口同比增长4.3%,达到1458.5万吨,但不同品种出现分化,玉米、稻谷进口增速下降,小麦进口在10月后大幅反弹,全年同比增长49.6%;棉花进口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同比下降19.1%;食糖进口依然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食用植物油进口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比增速下降明显。畜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其中牛羊肉进口呈激增态势,全年畜产品进口额195.1亿美元,同比增30.9%,贸易逆差达到129.9亿美元,同比增53.4%。
(五)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收入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2013年,受主要农产品增产、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等综合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同比名义增长12.4%,实际增长9.3%,实现“十连快”,增幅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6.8%,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7.4%,财产性收入增长17.7%,转移性收入增长14.2%。同时,由于工资性收入增速较快,但大宗农产品价格走弱、生产成本上涨导致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速减缓,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调查统计,2013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性收入2516元,较2012年增长12.9%。
二、2013年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耕地污染等农业资源安全问题更加凸显,主要农产品增产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矛盾加深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加快转变,主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市场供求关系日益偏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的压力较大,导致支撑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已经绷得很紧,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为了追求短期增产,我们长期奉行数量主导型发展模式,不惜代价提高产量,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农膜、超采地下水、侵占湿地,导致地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产品稳定增产和质量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增产是靠掠夺式利用农业资源,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和牺牲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换来的。据2013年环保部发布的《中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显示,我国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中有3.6万公顷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另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超过5000万亩耕地为中、重度污染。目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数量型增长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处在必须转型的关口。endprint
(二)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现象加剧,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面临新挑战
近年来,我国逐年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玉米、大豆、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发挥了一定作用。到2013年小麦、粳稻最低收购价累计上涨达到60.1%和100%。但是,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明显扭曲了价格形成机制,固化了农民和市场主体提价预期,造成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刚性上涨,不仅加重政府财政负担,而且导致进口压力不断加大。在国内生产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共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宗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且价差越来越大,传统价格优势逐步丧失,国外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国内市场,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国内与国际倒挂、产区与销区倒挂现象,“稻强米弱、麦强粉弱、棉强纱弱” 等造成加工企业经营困难,带来产业安全隐忧,对农业生产和国家宏观调控产生一定影响。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多发,质量安全监管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尚待健全
2013年我国农产品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超标、非法加工制售肉制品等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加重了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的担忧,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虽然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依然多发,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滞后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不健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点多面广、分散无序,农业标准化生产比例低,长期以来追求增产带来化肥农业过量使用,同时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导致一些地区农产品产地环境被严重破坏,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基本保障。同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九龙治水”、“产”与“管”脱节以及运动式、应急式监管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观,长效监管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关注度高,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一些局部个别事件很容易被炒作,引起放大效应和连锁反应,甚至对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影响,迫切需要完善相关应急管理机制。
(四)农民收入增幅出现阶段性放缓,延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势头难度加大
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但农民收入增速却下降至近四年新低,只有9.3%,同比下滑1.4个百分点。无论中东部还是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还是非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速均呈现放缓态势。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速下降是农民收入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差拉大,国内支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日益趋近“天花板”,主要农产品连续增产后产量继续增加难度加大,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受到限制。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周期性调整的换挡期,经济增速下降对农产品需求和农民外出就业产生较大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也受到一定限制,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势头的难度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新的增收渠道支撑,城乡居民收入比可能进入新的波动期,存在扩大的风险。
三、2014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一)农业增速小幅回升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阶段性放缓、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国农业增速已经步入下行区间,呈整体回落趋势。2004—2008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速平均为5.1%,2009年以来平均增速下滑到4.3%,近几年一直保持在4%—4.5%的增长区间,2013年增速下滑至4%,达到近年新低,这一趋势在2014年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展望2014年,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农业放在“四化同步”的基础位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将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势必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果不发生全局性极端气候事件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全年农业经济有望继续平稳发展,增速也将有所回升,但考虑到国内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放缓,主要农产品增产空间收窄,农产品外部需求变化等因素,农业增速尚不具备大幅回升的基础,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实际增长4.2%左右。
(二)粮食产量稳中略增
在连续十年增产后,我国粮食产量基数已经很高,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2014年如果没有全局突破性、区域带动性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全年粮食不具备大幅增产的基础。同时,近年来连续增产带来的耕地污染、非粮生产受挤压等负面效应在显现,国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步推进农业资源休养生息,部分地区粮食产量可能受到影响。但是,全年粮食生产仍存在诸多利好因素,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2014年六大工作任务之首,明确提出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同时,我国已经启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大力推进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2014年粮食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启动,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粮食规模经营将发挥积极作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果不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预计2014年粮食产量将达到6.1亿吨左右,增产1.5%。
(三)农产品价格温和上涨
2014年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面临的形势依然较为复杂,总体看推动价格上行的因素大于下行因素,全年农产品价格将总体上涨。根据H-P滤波分析,2009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进入新一轮波动周期,目前仍处在上行通道。2013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十连增”,主要农产品大多增产,部分农产品库存较大,供求关系总体宽松,同时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格局将持续,会对国内价格带来下行压力,受国内经济增速回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可能下降等影响,全年农产品价格不具备大涨的基础。但是,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依然并不宽松,受最低收购价提高、生产成本上涨等影响,2014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势头不会改变。预计全年粮食价格在托市政策支撑下将稳中有涨,但受国际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走弱影响,涨幅可能出现回落;棉花价格受高库存、消费减少和国际低价棉影响存在下行压力,可能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受国际市场影响,国内油脂油料和食糖价格将承压下行,走势继续偏弱;猪价将进入周期性恢复上涨通道,牛羊肉、乳制品价格稳中有升。endprint
(四)农民收入增速继续下滑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已经连续多年增长放缓,部分地区纯农户收入出现徘徊甚至下降,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农民收入结构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工资性收入成为增收主渠道,农民收入增长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关系更加紧密,受宏观经济紧缩的影响更加明显。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经济增长已从高速转入中高速,预计2014年经济增速有可能进一步放缓,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势头可能趋缓。同时,主要农产品增产空间有限,农产品价格继续上行动力趋弱,农业生产成本继续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难以大幅增长,2014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速将继续下降。但是,全年农民增收也存在诸多有利条件,经济稳定增长和劳动力供求关系趋紧将带动农民务工收入继续增长,农村土地、产权等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有利于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中央继续加大“三农”支持力度、推进目标价格制度等有利于稳定和提高农民农产品收入,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有基础。综合看,全年农民收入增幅有望保持在8%以上。
四、措施建议
(一)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以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为重点,加快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研究制定农村土地质量保护和管理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尽快全面开展耕地污染治理,建议提取土地出让收入等筹集资金,建立土壤生态补偿基金,专项用于指导农民恢复和提高土壤功能、对污染的农村土地进行补救治理等。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土壤保护意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农艺措施,积极发展农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划分和分级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对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排放限制,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和调控机制
加快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在搞好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开展粮食目标价格补贴研究和试点。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适当调减储备规模,完善储备品种,优化储备区域布局,明确政府抛储干预上限标准。按照稳定生产为主导、储备调节为辅助、进口调剂为补充的思路,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推进规模化养殖,完善市场调控预案,积极推出生猪期货,健全猪肉进口办法。对棉花、油料、食糖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重要农产品,要强化进口管理措施,优化关税配额、滑准税和非关税措施等进出口调控办法,探索对食糖进口实施滑准税,根据大豆进口情况变化适时征收反补贴或反倾销关税。此外,要理顺市场价格调控管理体系,强化物价部门统一协调农产品价格调控职能,尽早设立全国层面重要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健全重要农产品价格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科学引导社会舆论和市场预期。
(三)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按照农产品质量全过程、全产业链监管的要求,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建立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体系。尽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种养业良种、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生产操作规范、农兽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质量、产品等级规格、包装储运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用最严谨的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搞好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用料。坚持“事前防范、重典治乱、标本兼治”的原则,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主体强制退出机制,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究,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拓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渠道
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将规模化经营设施纳入财政保险补贴覆盖范围,支持以流转土地经营权、大中型农机具等进行抵押贷款,着力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用地难、风险大”等问题,推进规模化、特色化种养,提高产出效率。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强农产品价格支持力度,丰富价格支持形式,增加农民务农收益。加大农民工就业培训力度,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工资性收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重点要加快探索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将财产性收入培育成农民增收新亮点。鼓励土地流转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农村劳务合作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