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集群区域品牌的分类与比较研究

2014-04-11 20:16:42岳薇闫光宗朱至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区域品牌苏南比较

岳薇 闫光宗 朱至文

摘 要:罗列了江苏苏南5市的主要集群区域品牌,搜集了这些品牌的规模指标数据,从城市、内涵、组织结构三个方面对这些品牌进行了分类和比较研究。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品牌;集群;苏南;分类;比较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204-03

引言

集群区域品牌简称为“区域品牌”,指以某地域内的优势产业为基础,反映该区域特征和产业特点的品牌。从国际上来看,许多产业聚集区世界闻名,比如,硅谷是高科技企业的象征,意大利米兰是高档时装的集中地,底特律是汽车产业聚集地。较典型的是意大利费留利生产座椅的产业集群,当地800多家中小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使用统一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从国内来看,许多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知名区域品牌,如温州皮鞋、金华火腿、嵊州领带、虎门服装、诸暨袜业、佛山陶瓷等。

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苏南地区的部分集群区域品牌进行了分类与对比研究,指出了当前苏南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借鉴国外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的基本经验,并结合苏南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涵盖建立健全品牌价值评估体系、努力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与具体实施对策等建设路径。这既有利于更好地研究集群区域品牌的建设问题,对于江苏省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文献综述

从目前的国外文献来看,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研究较少。不过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普遍认为,欠发达国家或新兴经济体国家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化策略,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如罗森菲尔德(Rosenfeld,2002)认为,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认知决定其对商品的选择行为,特别是当消费者面临广泛选择时尤其如此,从而凸显出品牌的价值。因此,政府可以像支持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一样支持产业集群品牌。斯图尔特(Stuart,2002)认为,产业集群可以扩大区域的影响力、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建议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来实现区域品牌化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现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品牌化问题也引起了理论界的持续关注,学者们分别从各自视角对该现象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陆国庆(2002)是最早关注区域品牌问题的国内学者之一。他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论述了区域品牌对于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作用,认为区域品牌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品牌效应和组织协同效应而使该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竞争优势。随后,夏曾玉和谢健(2003)在与企业品牌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对区域品牌进行了特征分析;并以温州鞋业为例,探讨了温州区域品牌建设的若干问题。孙丽辉(2004)对地方性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互动效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良性的互动循环。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对于区域品牌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理论上探讨区域品牌的内涵(如贾爱萍,2004)、分类(如孟韬,2005)、性质(如孙丽辉,2007)、形成的要素和机制(如张月莉,2012)、培育或发展战略(如郭忠强,2012),以及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产业集群的关系(如熊爱华和汪波,2007)等方面。另有少数研究对区域品牌的品牌力(张春明,2008)、品牌价值(张挺,2006)等进行了定量的评价。总体而言,现有文献还缺少应用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相关理论,对特定地区的集群区域品牌进行分类、比较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

为了列出苏南地区的主要区域品牌并获得其主要指标数据,作者通过互联网进行了大量的调研。首先进入苏南各个地、县级城市的政府网站,浏览这些网站介绍本地特色产业的栏目,初步罗列出各个城市的集群区域品牌。然后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直接进入主要相关企业的官方网站,获取相关指标数据。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集群产业,还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记录,了解这些企业的发展过程,从中得到了一些数据,如年产值、现有工作人数等。同时,及时将这些收集得到的数据资料记录下来,通过相对简单的城市分类尽可能全面地找到更多的指标值。至于有些不太容易查到的资料,作者对其往年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这些资料估算出其他方面的一些数据。

接下来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了整理。首先辨析资料的适用性。其次是资料的全面性,对于缺少的部分重新收集,直到全面为止。最后是资料的真实性,作者尊重客观实际,尽量避免个人观念影响资料的客观性。

(二)分类方法

目前,理论界对区域品牌有多种分类方法。国外学者大多将区域品牌简单分为原产地品牌、国家品牌、城市品牌、集群品牌几个类别。而国内学者对于区域品牌的分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见解,这些见解既涵盖已经形成知名区域品牌的产业集群,也包括尚未形成知名区域品牌但已经初步形成区域品牌雏形的产业集群。

1.从区域品牌的内涵和区域竞争力的角度,将区域品牌分为“传统的区域品牌”、“现代集群品牌”和“泛化的区域品牌”(李新权,2005)。传统区域品牌一般是指由于当地资源禀赋、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区域品牌;现代集群品牌有赖于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品牌效应的区域整体型特征则被称为泛化区域品牌。

2.从区域品牌的形成机理入手,将区域品牌分为资源性品牌(或原产地品牌)、依托独特技术工艺的品牌和依托产业集群实现相关产业资源聚集发展起来的品牌。资源性品牌的地域属性具有刚性,无法脱离其生存的地域环境,如西湖龙井等;依托独特技术工艺的品牌随着技术的扩散和溢出,会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色产品的代称,如北京烤鸭等;依托产业集群实现相关产业资源聚集发展起来的品牌如狮岭皮具、古镇灯饰等。

3.从区域品牌产生的根源入手,将区域品牌分为历史传统型区域品牌、地理型区域品牌(或原产地品牌)和产业集群品牌。吕涛等(2005)认为,有些区域品牌是因为历史悠久而形成的(如景德镇陶瓷、苏州刺绣等),经过长久的传播效应,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也有些区域品牌的形成在于其独特的地理或气候优势,这类区域品牌以农产品居多(如新疆哈密瓜、杭州龙井茶、浙江龙岩蜜橘、烟台苹果等);更多的区域品牌是由于产业集群而形成的(如浙江温州的服装、鞋类、打火机、低压电器、嵊州的中高档领带等)。

4.从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即以有无核心企业作为区分标志,将区域品牌分为垂直型集群品牌和水平型集群品牌(孟韬,2005)。

5.从区域品牌的生成角度,将区域品牌分为自发生成型、企业品牌转化型和抽象型(无企业登记或商标注册)3类(李永刚,2005)。

本文分别以城市、内涵、组织结构作为分类依据。以城市为分类依据只需要根据区域品牌所在地进行分类,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种方式。而以内涵为分类依据,需要对收集的区域品牌进行一定的了解,从它们包含的范围对苏南5个城市的区域品牌进行分类。最后,以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为分类依据,以该集群区域品牌有没有核心企业为标志,将其分为垂直型集群区域品牌和水平型集群区域品牌。

三、结果与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苏南区域品牌的发展是比较全面的,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高新产业等多个方面。当然,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苏州市的区域品牌数量最多,但是以传统型区域品牌为主,产业规模仅次于常州和无锡市。镇江市的区域品牌数量尽管不少,但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不易形成规模优势。南京市的区域品牌数量虽少,但是大多为泛化型区域品牌。其不足同样在于产业规模太小,而且缺少核心企业。常州市的区域品牌的数量虽非最多,但产业规模最大,并且多数区域品牌都有一个核心企业。从表1可以看出电子信息产业是其龙头产业。无锡市的区域品牌数量仅次于苏州市,规模仅次于常州市,并且以现代型区域品牌为主,多数为垂直型区域品牌。同时,无锡市的区域品牌的规模发展得比较均衡。

四、政策建议

通过对苏南5市区域品牌的分类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政策建议:一是要制定产业集群品牌梯队培育建设规划。编制出台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指导目录,建设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形成若干个品牌集群。二是要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扶持政策。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引导社会资源流向高成长性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商品。三是注重区域特色文化氛围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的促进作用。区域特色文化作为一种软环境,虽然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但其对于促进本区域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提升消费者对该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信心指数和认可度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完善企业之间的互信机制。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应具有一定的战略高度,围绕共同的战略目标,签定可操作性较强的战略合作协议。

参考文献:

[1] 孙丽辉,比楠,等.国外区域品牌化理论研究进展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2):40-49.

[2] 陈小文.产业集群的品牌战略:打造地域品牌与企业品牌[J].工业技术经济,2006,(9):12-14.

[3] 涂山峰,曹休宁.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J].中国软科学,2005,(12):111-115.

[4] 李新权.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相关问题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6-79.

[5] 洪秀华.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6,(9):153-187.

[责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区域品牌苏南比较
苏南年俗亦动人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4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形象提升策略研究
我国特色文化产品区域品牌营销机制构建研究
中州学刊(2016年12期)2017-01-17 15:47:47
我国水产品品牌建设模式分析
同曲异调共流芳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47:14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7:19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产品伤害危机对区域品牌的溢出效应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群众(2015年11期)2015-12-16 17: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