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梅
(山东大学学生发展指导与事务管理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网络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董雪梅
(山东大学学生发展指导与事务管理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现代网络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和生活状态。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为原则,构建大学生网络文化服务体系和大学生网络文化监管体系,完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四大机制,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协调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控制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预警机制。
网络文化;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价值目标的不确定性
价值目标(Value Target),指个人或组织所指向的价值终点。大学生价值目标的不确定性是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前期、青年后期、成年期、老年期六个阶段,大学生基本上属于青年前期阶段,正是价值目标形成、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完善、价值观体系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破了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的藩篱,开始注重自我价值,开始急切、大胆、广泛地涉猎各种西方文化,开始树立起主体意识、公平意识等,大学生价值目标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正是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大量吸取各种信息,这种可塑性又转化为价值目标的不确定性,而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是大学生行为活动的最终目标,贯穿于大学生一切行为活动始终,是大学生一切行为活动的动因,一旦价值目标出现问题,必然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价值评价的随意性
价值评价(Value Evaluation),是评价主体在观念上对价值关系的把握,旨在确认价值关系的有无及客体满足需要的性质的程度[1],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的评价。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是把主体及其需要的尺度引进认识当中,它根据主体的利益、主体的价值需求来评判客体。大学生价值评价的随意性不仅涉及评价标准的不一,而且会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文化现象产生严重的误读。由于大学生对价值目标的不确定性,大学生根本无法根据其主体利益、主体价值需求来评判客体价值,在未基于对客体本身属性、结构、本质、规律的准确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价,只是根据自身喜好、认识来进行价值评价,而大学生的喜好、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很大的波动性,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评价的随意性。
(三)价值取向的非主流性
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心理学家罗卡奇(M.Rokeach)把价值观看作是“一种持久的信念,认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对个人或社会而言,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更可取。”[2]由此将价值取向分为两大类: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终极价值指的是反映人们有关最终想要达到目标的信念;工具价值则反映了人们对实现既定目标手段的看法。网络时代背景下,价值选择的多元性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往往呈现非主流性的特点。大学生出于吸引注意的考虑,其价值取向往往超乎正常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而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大学生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1.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原则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优良环境。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对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系统化、理论化、正规化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生活场所,也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长的主要途径。社会教育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平台,也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方面的独立作用,又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2.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原则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开拓网络工作新阵地,重视网上教育工作,不断加强网上教育力度,不断提高网上工作效果,同时也要做好网下教育工作,在网下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为网上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应该注意的是,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都应做到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大学生的身边事、眼前事、点滴事入手,把学生生活中有实际感受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素材纳入教育中,以达到网上网下结合,现代与传统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得益彰的大好局面。
(二)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两大体系
1.构建大学生网络文化服务体系
身居网络时代铺天盖地的大学校园环境中,若想充分实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效果,必须集合现实校园文化建设和虚拟文化建设两条主战线,真正搭建起价值观教育的全方位、系统性教育平台体系。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的总体建设布局中,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文化大环境中,延展网络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网络文化内涵,拓展网络文化功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兴趣爱好,打造高校网络文化精品,突出吸引大学生兴趣与关心的功能设置,构建多样性的大学生喜爱的网络社区,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创造力量,把大学生获取不同思想、文化路径从校园外转向校园网络文化精品的园地。从而实现价值观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促进网下教育和网上教育的有机配合和相互协调,在虚拟和现实间实现教育信息沟通的回路,强化网络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使校园网络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和精神的更有效的桥梁。
2.构建大学生网络文化监管体系
构建大学生网络文化监管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工作,加快校园网络法规建设,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作用,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出现;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教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须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既能精通价值观教育的精要所在,又能了解网络文化特点,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具有探究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教育的新观念和新素质,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准确、适时的引导,实现及时监控和有效引导的结合;三是提高网络宣传的针对性和质量,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及时删除网上垃圾,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防微杜渐,把思想教育、舆论导向、政策调节、制度监督、法律约束与定量监控系统信息和数据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有强制力的硬约束。
(三)完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四大机制
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和激励机制
网络时代背景下,加强对高校组织的评价和激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评价和激励以及对大学生的评价和激励,系统构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培育和宣传先进典型,积极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对于高校组织的评价和激励,主要以教育主管部门、大学生、新闻传媒为主体;对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评价和激励,主要以大学生、高校职能部门为主体;对于大学生的评价和激励,主要以高校职能部门、教师为主体。激励措施主要包括:目标激励、示范激励、尊重激励、参与激励、荣誉激励、关心激励、竞争激励、物质激励、信息激励、文化激励、自我激励、处罚等。[4]在实践中,要善用精神激励,辅之以物质奖励。通过正向激励或负向激励的强化或弱化,形成学习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鲜明导向,综合运用网络、传媒、文化熏陶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大力营造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思想舆论氛围。
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协调机制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矛盾凸显期”。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广泛,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问题和行为偏差。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立体教育,需要依靠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双向教育,同时也必须借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协调机制来进行教育和疏导。这就要求高度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尤其是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寻找符合大学生成才规律的教育途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斯(Briuis)在构建教育目标体系时,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方式三个方面,解读人的学习规律。[5]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往往较多关注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方式的实践,而忽略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转化。笔者认为,应当顺应大学生的成才规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转化。一是要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其适应未来发展的良好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二是要开辟多种渠道,建立公平合理的情感表达机制,使得高校和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大学生之间能够进行信息共享、平等对话。
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控制机制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行为十分活跃的群体,借助于网络的交互与开放,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控制机制,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把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教育和引导归结为软力量,把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其他惩罚性措施归结为硬力量。在过去,我们经历了硬力量主导——软力量主导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转变,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由于大学生的叛逆心理得到进一步放大,有必要走出单依靠某一力量主导的误区,充分发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软力量和硬力量的双重约束作用,实现软力量和硬力量的动态互补,积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控制机制。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继续重视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应当制定完善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规章制度,对严重违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使科学的、健康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
4.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预警机制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以数字化、信息化、交互性、虚拟性为特征的网络世界正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价值观冲击和难以释解的困惑。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的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6],常使我们陷于事情发生之后的被动紧急处理状态。而思想尚未足够成熟的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往往是最直接和最强烈的。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不能够对突发事件背后的社会成因做出更深刻的思考,也难以对事件的真伪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事件的感性认识迅速占了上风,直接左右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因此,有必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预警机制。其一,从源头抓起,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密切注视和分析当前可能引起突发性事件的预兆、导火线和引燃点,把危机解决在初始阶段。其二,完善大学生思想动态监测,形成校、院、系、班四级信息交换体系,及时收集、分析信息,预防可能出现的危害性因素,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其三,制定周详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已经出现的突发事件,对业已出现的危机予以疏通、引导和化解,防止其演变为灾难性的社会冲突。
[1]贾英健等.风险社会的人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335.
[2]S.H.Schwartz.人类价值观念的结构和内容的普遍性[J].林钟敏编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8,(3).
[3]李怀杰.高校网络文化精品构建探析[EB/OL]. http://xcb.scu.edu.cn/show.aspx?id=254&cid=24.
[4]吴晓波,寿涌毅.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组织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61.
[5]张慧欣.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N].沈阳建筑大学报,2008-02-04.
[6]王玉珠.论析高校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机制的建立[J].新闻世界,2010,(6):235-236.
(责任编辑:马银华)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1DSZ3049)的阶段性成果。
G641
A
2095—7416(2014)02—0154—03
2014-03-18
董雪梅(1969-),女,山东大学学生发展指导与事务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