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丽,王世伟
(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5)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研究生教育的先河。20多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审议并通过了39种硕士专业学位,涉及经济、管理、社会与文化、新闻出版、农林、医药卫生和工程等多个领域,其中与财经类相关的专业学位大致占30%。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逐步被社会认可,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预计到2015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将占全体研究生的50%以上,一些高校甚至将达到70%以上。面对日益扩大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应该如何根据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关系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问题。
有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国家已制定有指导性的设置方案,各高校基本上都是以指导方案为基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十分突出,亟须进行改革与反思。
1.课程结构不均衡,课程体系欠合理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因校而异,但都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的,又大同小异。从课程体系上看,一般由五大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实践课和选修课。从课程结构上看,基本上是按照“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模式进行设置的,从各类教学内容在教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来看,总学分为33—37学分,其中理论课程28—33学分,实践课程4—6学分,显然,理论课程偏重,实践课程偏少,这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用性培养目标定位相背离,造成课程设置结构的不均衡。当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是不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只是不应该为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理论研究,而应偏重于应用实践研究和应用创新研究,这是区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职业技术学院本科生培养的根本标志。理论与实践结构失衡以及选修课程设置较少的课程体系,不能体现专业学位应用性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专业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直接影响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
2.师资力量不足,教材建设滞后
研究生教材是研究生课程内容最主要的工具和载体,教材应当根据课程内容和行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但是,从我国专业硕士各学科点的教材使用情况来看,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教材比较陈旧、落后于当前专业行业领域的发展,满足不了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以往学术型研究生教学存在着本硕教学层次不分问题,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中也有体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实践型教师。不少承担专业学位硕士课程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较弱,担任专业学位课程教师实际上也承担着学术性研究生教学任务,可以说是一套人马从事两个不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大多数“双师型”教师面临着转型时期实践教学环节的培训和知识的更新。另外,吸收来自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又因经费和人员素质等因素,很难构建高素质的实践型师资队伍。二是教材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时间周期。目前,大多数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用教材正在建设中,有些课程仍然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教材或没有教材,新的案例得不到更新和补充,必然导致课程内容偏重理论,不切合实际。
3.课程设置缺少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学位[2010]15)明确指出,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要“大力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目前,部分培养单位尚没有建立实施运作方案和考核办法,课程设置缺少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4.实践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基地支撑
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上的重要区别之一。各高校围绕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目标、形式、内容、考核与评价方法,认真组织教学工作,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实践教学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的建立问题。如何建立有效机制聘请校外导师、如何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瓶颈。目前,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签订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逐年增长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需要,尤其是新开设的专业学位,实践教学更是纸上谈兵,即使课程设置了也无法落实。为此,实现产学研联合订单式培养,按需设置课程,采取有力措施和有效机制大力建设定向实践教学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是解决实践教学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当务之急。
5.课程监管与评估机制尚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尚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评估体系,在质量保障服务上,对学术学位研究生质量的重视程度往往高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缺乏有效的课程监管和评估机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根据专业学位的职业和实践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较之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财经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突出应用型和技能型课程、实习和实训课程、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着重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决策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
1.从宏观层面看,需要转变观念和完善制度设计
(1)转变研究生培养观念,适应研究生分类招生后学术性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转变重学位论文、轻课程学习的倾向;提高对研究生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重视课程设置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明确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系,切实把课程作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
(2)切实把课程设置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以课程设置改革为契机,带动与之配套教材建设、教学软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问题关系到整个研究生教育体制问题,以课程改革带动制度创新。
(3)建立课程评估机制。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否完善,能否满足培养需要,需要建立课程评估机制予以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与否,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所以,建立课程评估机制,通过专家考评和学生测评等制度,更加规范研究生创新课程的开设和课程设置改革的最终落实。
2.从微观角度看,需要满足研究生个体需求
从研究生个体需求出发,围绕研究生成长成才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就业需求,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1)以价值观为目标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在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上,采取“政治理论+专业外语+职业道德”的方式。政治理论课程重在解决学生价值与信念的问题,解决为谁服务问题。专业外语课要培养学生直接进入职场的专业外语交流能力,在于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问题。职业道德课程在于树立职业精神,用什么样的态度服务问题。
(2)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根据行业、企业需求设置课程,体现课程设置的实用性、灵活性和前沿性,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将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课程分类组合,形成一个个专业知识模块,对应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等结构体系,形成“职业基础模块+职业发展模块+职业前沿模块”。此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职业资格考试需要的内容,增设财经类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模块,将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有计划地纳入模块课程体系中。
(3)以知识与技能拓展为目标的选修模块设置。本着以人为本理念,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给研究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自由度。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建立案例教学模块、交叉学科模块和工具类课程模块等,通过模块课程设置,拓展研究生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
1.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及改革思路,均衡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体现知识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构建如下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框架
2.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设想
(1)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外语课程模块,设置专业外语、实务英语和听说写译等系列外语课程供研究生自主选择,突出培养研究生外语应用能力;开设政治理论专题,以哲学视角,提供科学方法,结合时代热点,注重提高研究生政治素养;开设职业道德和研究方法课程,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和规范。共设5学分。
(2)专业核心课程设置1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2—3门专业骨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要区分学术型研究生和职业教育本科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要注意理论和应用结合。如金融硕士设置金融理论与实务、金融机构与市场、投资学和公司金融等课程。其设置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宽研究生学科知识基础和综合能力。共设8学分。
(3)实践与教学案例课程要顺应本专业所面临的职业岗位群,针对职业岗位群对工作人员具体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加强案例教学,建立案例教学模块,为不同研究生方向的研究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途径。如金融硕士设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金融危机管理案例和金融产品营销实践等课程。共设8学分。
(4)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根据社会需求,设置研究生方向课程模块,让研究生根据自己就业需要选修相关方向课程。如金融硕士设置金融法、金融衍生工具、财务报表分析和专题讲座等。共设4学分。
(5)职业考试选修课程模块,并将职业资格考试科目和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为研究生就业做好知识和能力储备,实现专业硕士与从事职业的有效衔接。共设4学分。
(6)任选课程选修模块,研究生可以在全校开设的各个选修模块课程中自主选修课程,给学生更大的选学空间,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提升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如交叉学科模块、工具类课程和方法类课程模块等。共设4学分。
(7)专业实践。专业实践环节分为两部分,一是课堂的专业实训,如金融硕士,可以开设金融业务实训和证券分析实训等课程,保证学生对业务先有初步的认识。共设2学分。二是专业实习,要求研究生参与实际业务的具体过程,时间至少是6个月。基于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的不断建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习将由培养单位与基地共同负责,统一安排,改变专业实习基本上是研究生个人行为的现象。共设6学分。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及专业实践在学时分配上各占50%,总学分为41学分。
3.对专业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实
为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落实,保证培养质量,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1)转变观念。转变培养理念,摆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束缚,从专业学位硕士的基本特点出发,在具体课程教学实践中体现应用性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改革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授课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全方位运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现场研讨和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重视课程教学,切实把课程作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
(2)师资建设。建立“双师型”研究生教学队伍,确保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相匹配的实践型师资力量。推进跨课程跨专业教师合作,构建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建立师资行业培训制度,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鼓励校内教师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资助与企业达成的横向研究课题,并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案例开发与研究,完成由学术型到学术和实践型授课的转型。加强校外导师管理,创建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学术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定期举办各种学术与实践研讨会,加强校外导师素质的提升。
(3)教材建设。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材体系建设,将教材建设列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设立实践教材建设基金,鼓励教师和来自一线的导师共同开发实践教材,并争取出版一批高质量的符合行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的系列实用教材,确保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
(4)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校制订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和实践基地建设规划,按计划设立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计划组织在校研究生到联合培养基地和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的检查、任务落实和考核。
(5)建立考评机制。建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自评机制和动态质量考核机制。学校定期进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检查,各培养单位每学年都要进行课程自我评估和自评自查,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建国.经管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20-22.
[2] [英]丹尼斯·劳顿.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1版)[M].张渭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 李昕.专业化、高质量、重实践——日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3):70-73.
[4] 章丽萍,徐敏娜,杨树锋.基于学院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