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川
摘要:首先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动因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客户需求、竞争力、利益、环境绩效。在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动因的研究基础上针对装备制造业的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并总结装备制造业服务化中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进行对策研究。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影响因素;对策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进行研究。德鲁克提出“新制造业”时,他认为制造业不再是生产和制造产品,而是生产出服务,顾客通过服务能充分获得产品所提供的各种利益,产品制造是成本中心,服务则成为利润中心。[1]学者们将这种通过“服务”来增强产品竞争力并将其作为价值的新来源的现象称为服务增强现象。甘和萨奥特指出,顾客对于产品的期望,已经不再是产品本事,而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服务,在很多情况下,厂商为了获得竞争力,会在产品基础上增加额外的服务。[2]因此,制造商开始提供服务,并把产品和服务捆绑起来销售给顾客,满足顾客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格罗鲁斯指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就是了解顾客(包括最终消费者、终端用户、供应商和分销商)价值的内生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向他们提供能够满足其价值生成过程的一整套产品。[3]此外,服务通过延伸产品差异化而增强产品竞争力,既提升了价值链上合作厂商的价值(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加),又使消费者价值获得较大提升,提高了社会总福利。[4]
国内学者宏观方面,刘继国指出服务化是资源外置的必然结果,并且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与资源外置、非物质化、去工业化、离制造业等经济现象的关系,企业对服务化的投入有可能推动生产的非物质化,服务化的持续深入将使去工业化和离制造业现象更为明显。[5]微观方面,叶广宇、冯惠平认为制造业服务化的表现主要是: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水平提高、制造业的经营活动向服务领域延伸和通过服务进行产品增值。[6]相对于德鲁克的“新制造业”,张晓静提出了“后工业时代”的概念。其主要特点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工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和制造业的关联程度越来越紧密,大多数服务都是来支持生产制造活动,服务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增强和维持了产品市场竞争力。[7]
一、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动因分析
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是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制造业企业之所以采取服务化战略,主要基于以下动因:
(一)满足客户需求
服务化很大程度上受客户需求的驱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客户不再满足于物品本身,而是需要更多的服务,需要与物品相伴随的服务。把提供物重新界定为物品“服务包”,符合客户的期望,有助于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传统的主要通过核心业务活动满足顾客需求的做法不再适用,装备制造业的着眼点越来越多地放在建立和维持与客户的关系上。此处,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企业通过服务活动向分销链延伸。
(二)竞争优势
由于装备制造业一般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妨碍了生产要素的流入,因此,政府需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引导资源的再配置。正是因为装备制造业对竞争力的要求,所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通过制定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举措,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
(三)经济收益
服务对利润的提升起到关键的作用,而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正是被服务所包含的巨大收益所驱动。而且经济收益不仅能够推动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还能在装备制造业企业内部产生良性循环,使得装备制造业在自主创新和产品推广以及完善服务反面起到正面作用。
(四)技术创新
技术作为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内生变量,在装备制造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在资金、知识积累、人才等方面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技术创新更容易在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内发生。由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所创造的价值远高于辅助技术,核心企业通常会在这样的技术研发或引进上投入大量资源。
二、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分析
借鉴Vandermerwe和Rada等学者的三阶段理论我们也可以把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进行阶段性解构。
第一阶段:装备制造业企业仅提供物品。注意力集中于生产高质量的物品上。由于客户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物品经久耐用,因此这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最初阶段,但是它却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还需要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一些相关服务。
第二阶段: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物品和附加服务。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的典型服务。例如,物品的安装、维护和修理。显然,这些客户服务是“伴随着物品的服务”,服务被看作是附加物。
第三阶段: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服务包。在这一阶段,服务被看作是提供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物品和服务构成的完整解决方案,有助于满足顾客的需要。
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总结起来,首先表现为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许多传统制造企业以卖服务取代卖产品,把服务看作是创造差异化优势的工具,通过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从制造为中心逐步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优秀制造企业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由关注产品生产,转向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日益模糊。“服务剥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服务外包”或“服务剥离”。
三、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对策研究
(一)加强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网络建设
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构建服务化网络时,首先要注意从根本上树立服务观念,认识到为用户提供服务是企业的基本,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装备制造企业和传统制造企业一样,应当明确发展服务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制造企业价值脸上的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服务化使得各利益相关者共同达到价值实现和增值。同时,构建服务化网络的时候,装备制造业企业要注意服务化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从产业层面上看待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从企业内部逐渐向企业外部延伸,建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服务的网络理念,从而使企业得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将企业自身在服务化网络中定位并实现企业自身功能的服务化转变。对于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而言,要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拓展、品牌营造等方面不断的积累和进步,从而培育某一特定领域或价值链环节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拓展产业链各环节的服务能力得到逐步拓展,实现产品服务人性化,进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二)加强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在创新政策上,营造有利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应当调整缺乏公平竞争的外资税收政策,并且在不违反WTO原则前提下,实行对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的关税保护政策,然后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提供配套资金支持,最后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以重大工程为依托,实行对国产设备的政府收购政策和订购制度,特别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通过以上方式鼓励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其次,创新主体上,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二是实行产学研合作开发模式,装备制造企业要主动通过合作研究、联合研制重大装备、共建研究所或技术开发中心、人员双向交流等方式、与科研机构结成良好合作伙伴关系。三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培育企业创新文化,强化激励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要打破国有装备企业的垄断地位,放宽行业准入条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更多的民营中小企业进入装备制造行业,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加强装备制造企业制度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开展,政府应该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经营。为减少合作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道德风险首先要运用法律工具,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消除执行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增强外界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信心和安全感其次,要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四、结论
本研究说明: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主要动因是客户需求、竞争力、利益、市场需求。通过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一定要在服务化网络的建设基础之上,装备制造企业应当从根本上树立服务观念,认识到为用户提供服务是企业的基本,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同时还要对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加强,除了政府的干预与带动之外,装备制造企业还要主动的寻找合作伙伴,与一些高校或者研发机构产生紧密联系,从而达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通过以上方式,来满足在服务化过程中装备制造企业对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的需求,兼容性,和外部经济环境的根本需求。
参考文献:
[1]Drucker PF. The Emerging Theory of Manufactur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2]Gann D,Salter A.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project-based,service enhancedfir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8.
[3]格罗鲁斯,韩经纶译.服务管理与营销:基于顾客关 系的管理策略(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4]蔺雷,吴贵生.服务延伸产品差异化:服务增强机制 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8).
[5]刘继国.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化趋势分析——基 于OECD中9个国家的宏观实证[J].经济与管理, 2006,(6).
[6]Xiaojing Zhang. Producer Service and the Added Valu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9,(8).
[7]赵宏宇,顾力刚.制造业的服务化分析[J].经济论坛, 2008,(5).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