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琦,孟凡明
摘要:中苏两国结为同盟是影响朝鲜战争的重要因素。中苏同盟关系的演变对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参战和停战谈判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朝鲜战争也巩固和发展了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促使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固定。
关键词:朝鲜战争;中苏同盟;冷战
近期以来,朝鲜半岛危机再起,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而朝鲜半岛成为东北亚紧张和冲突的根源已有六十年。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随着中、美、俄各国新近解密公布的文献资料,国际学术界关于朝鲜战争及冷战史的研究形成了一股新热潮,提供了新观点,这些论述都对朝鲜战争背后复杂的多边关系进行了分析。朝鲜战争是中苏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中苏关系的变化,尤其是两者结为同盟也是影响朝鲜战争的重要因素。
一、台湾问题:中苏同盟的缔结
朝鲜战争前,台湾问题可视作中、美、苏关系的“死结”。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对中共来说,最迫在眉睫的军事行动就是解放台湾,然而现实问题是中共海军空军力量十分薄弱,这对跨海作战是十分不利的,渡海作战的失利也证实了这一点,要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一弱势,只能求助于苏联,但毛泽东“莫斯科之行的结果,却导致了美国对台政策的大转弯”。[1](P.206)1949年底,美国政界军界对是否介入中国内战、支援蒋介石政权存在争议,结果国务院的意见得到总统支持,1950年1月,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发表声明和公开演讲,宣布台湾不在美国的远东防御线之内(有西方学者认为这反而向共产主义世界发出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使中国误判了美国的态度,接近苏联,[2](P.206)但这一政策是有条件的,即“中苏之间必然爆发冲突的种子”[1](P.211)将分离中苏,“其目的是要使中国的新政权不致完全倒入(前)苏联的怀抱”。[3](P.36)可是2月14日中苏同盟条约签订,冲击了艾奇逊的对台政策,美国军方立场变得更加强硬。4月至12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NSC68文件)从提出到通过,其中“全面遏制”理念得到多数人的赞同,该文件奠定了美国在冷战中对苏联的整体战略。朝鲜战争的爆发推动着这份文件的实施,而中苏结为同盟也“无疑令美国进一步感受到苏联的威胁,从而大大加强NSC68文件所主张的‘全面遏制战略的政治基础”。[1](P.216)这一新冷战战略的形成要求美国改变对台立场,改变对华政策。
与此同时,又一个制约中国发动台海战役的外部因素出现,由于斯大林在与毛泽东会谈和中苏同盟条约的谈判中,在中国东北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收缩了在远东的战略利益,使斯大林对中共的忠诚和友谊产生疑虑,认为毛泽东是东亚的“铁托”。[1](P.197)中苏同盟的签订把两国关系“推到了某种潜在危机的边缘”,[4](序)这从斯大林决定同意北朝鲜先采取军事行动,苏联对中共进攻台湾援助力度的减缓压缩可以看出。
所以,导致中共无法使用武力解放台湾的不是第七舰队,“真正的和根本的原因是中苏同盟条约的缔结”,[1](P.197)因为其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也限制了台海战役的进程。
二、战争爆发:中苏同盟的影响
金日成反复向斯大林表达其速战速决完成统一大业的决心,李承晚政权也抱着类似想法。最初,中苏都反对金日成这一主张。斯大林十分谨慎,不愿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中国于1949年4月底知道北朝鲜这一主张,但当时中国首要解决的是自己的统一大业,只是同意了朝鲜族部队回国以及对朝鲜提供防御性援助。[1](P.231-233)
但1950年1月底,斯大林突然改变主意,决定同意金日成对南方采取军事行动。其态度转变的原因,许多学者认为与艾奇逊1月12日的那篇演说有关,演说似乎也暗示了朝鲜不在美国承担其防务的西太平洋的“防御环线”内,“莫斯科则把他的演说解读为,如果朝鲜境内发生任何冲突,美国可能不会轻易介入”。[2](P.39)沈志华先生还推断:苏联因签订中苏同盟条约会失去其在远东地区的传统战略基点,即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而控制朝鲜半岛可以补救这一点,保证其在远东的战略利益。[1](P.190-193)柯庆生先生也推断:斯大林对毛泽东可能成为铁托主义者的猜疑使得其转而支持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5](P.33-34)由此来看,中苏同盟条约签订是导致朝鲜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参战:中苏同盟的巩固
战前,毛泽东与金日成在斯大林要求下进行了一次讨论,双方对美国的行动进行预判,认为无须中国派出援军。毛泽东允诺“如果日本妄图介入这场战争,那么中国一定会向朝鲜提供人力和物力援助。”[2](P.39)但“在金日成看来,朝鲜的统一大业无须中国人染指”,[2](P.41)因为苏联给予了朝鲜足够的支持。战事临近,朝苏都有意绕开中国,减小其作用,彼此的信任程度很低。6月27日,朝鲜人民军发动进攻后的第三天,金日成才通报中国。这一天,因南方的全线失守,麦克阿瑟灰心丧气、萎靡不振。[2](P.46)而美国拿到了他们想要的决议,美军将以联合国的名义参战。
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局势逆转,金日成向中苏求援,斯大林明确表示不会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出兵支援朝鲜作战的责任落在了中国身上,中国最终被迫出兵朝鲜作战。但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也有必然性,从毛泽东战略决策出兵的动机和目的来看,包含以下因素:第一,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断了中共完成统一大业的军事行动,刺激了毛泽东和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客观上也为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提供了前提和条件”。[3](P.38)第二,毛泽东从斯大林那里接受了领导亚洲革命的任务,[5](P.27-37)中国对自己的近邻和兄弟党不能见死不救。第三,对中国边境安全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忧虑。[4](P.322)美国忽视了中国发出介入的警告,美军越过了三八线,“一直以精通所谓东方心理学自诩的麦克阿瑟断言,中国一定不会参战”,在攻占平壤后继续北上,战火烧到了中国家门口,“一旦美军占据了鸭绿江对岸,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乃至整个国家安全就直接处于美国的威胁之下”。[3](P.40)第四,维系中苏同盟关系以保障新生中共政权的巩固。[1](P.252)如果拒绝入朝作战,“刚刚缔结的中苏同盟关系势必受到影响,新中国所指望的经济援助和安全保障也不会如期到来”,[1](P.252)中国出兵朝鲜,为社会主义阵营守住了东北亚前沿阵地,是一种对苏联实现其远东战略利益的支持。此后,中共获得了斯大林的信任,1950年至1953年战争期间,中苏在重大战略性决策方面表现出一致性,中国获得了苏联的军事援助和大规模经济援助。[1](P.252-290)从此意义上来说,朝鲜战争巩固和发展了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
四、延迟的谈判:中苏同盟的捆绑
1951年1月11日,联合国提出包括解决台湾问题及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的停火提案,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这被认为是中国错失了停战谈判最有利的时机,其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4](P.444)在中国拒绝了联合国议案后,多数国家的立场转向不利于中国,造成了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孤立地位。美国政府对台政策愈加强硬,随着战争的拖延,两岸的统一更加困难。其结果是在西方国家看来,中苏之间关系确是铁板一块,中国被苏联牢牢捆绑在冷战的战车上。
中国政府拒绝联合国提案的原因,表面原因是不接受其中“先停火后谈判的”方式,而真正的原因沈志华先生认为是毛泽东认为还没有到停战谈判的时机,战争初期取得的军事胜利使毛泽东确定了一个超越中国现实能力的政治军事目标。[4](P.440-448)有学者则认为:拒绝的深层次原因源于苏联政府向其驻联合国代表团发出的不同意朝鲜停火的强硬指示。苏联希望朝鲜战争能持续下去,把美军牵制在远东以减轻西方集团在欧洲对苏联造成的压力。而在领导与被领导的色彩浓厚的结盟政治下,中国在涉及朝鲜问题的国际事务上与莫斯科保持一致,要考虑联合国提案是否满足苏联的条件,不会和苏联有实质性分歧。[6](P.1-8)而在6月以后停战谈判延迟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因为当时中国依靠苏联供应来重新武装中国军队,中国政府担心因朝鲜战争结束使得需要三年期限完成的苏联武器供应减少或中止,这种状况对中国在停战谈判结束阶段的立场发生了重要影响。[7](P.28-41)
朝鲜战争极大提高了中共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威望和影响,开始挑战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中国不再是美苏冷战的缓冲地带,“在亚洲的冷战对峙中,中国即将取代(前)苏联,站到社会主义阵营东方战线的最前沿”。[3](P.52)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以苏联盟国的角色加入冷战,其结果无疑是把美苏对抗的前沿阵地推到了太平洋西海岸”,[8](P.172-208)台湾地区和日本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以此为契机,美国在对台湾政策逐渐强硬的同时,加快了对日媾和步伐,日本成为“反共堡垒”。苏联拉拢中国和朝鲜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战线,美国把韩国、日本、台湾地区纠集在一起,构筑了东亚的共同防御体系,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固定,至今影响着有关各国的相互关系。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东北亚力量结构发生巨大变化,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交战方签署的《停战协定》催生的朝鲜半岛安全机制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东北亚地区军事对抗性进一步加强,虽然全球范围冷战结束,但朝鲜半岛并没有走出冷战这一历史进程,当前的朝核危机正是冷战遗留的后果,半岛新安全保障机制的构筑仍需多边参与。
参考文献:
[1]沈志华.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 1945-195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M].重庆:重庆出 版社,2010.
[3]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
[4]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M].广州:广东 人民出版社,2013.
[5]沈志华.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亚洲革命主导权 的转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6).
[6]邓峰.试论朝鲜停战谈判的缘起——兼谈结盟政治 对中国外交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12,(10).
[7]A·沃洛霍娃,王真.朝鲜停战谈判(1951-1953)—— 据俄罗斯对外政策档案材料[J].党史研究资料,2001,(12).
[8]沈志华.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东亚 冷战格局形成的三部曲及其互动关系[J].中国社会 科学,2005,(5).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