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清, 汪洪武, 蔡 璇
(1.肇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61; 2.肇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广东 肇庆 526040)
不同方法提取乌墨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刘艳清, 汪洪武1, 蔡 璇2
(1.肇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61; 2.肇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广东 肇庆 526040)
目的 研究乌墨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与超声波萃取分别提取乌墨叶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 结果 显示从水蒸汽蒸馏法和超声波萃取所得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 34 和 37 种化合物。 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 2 种挥发油中各种成分的相对百分含有量, 各占总峰面积的 97.31%和 98.19%。 2 种挥发油化学组成各有异同, 其主要成分为 α-蒎烯、 β-杜松烯、 α-古芸烯、 丁香烯、 α-蛇麻烯、 β-芹子烯、 异长叶烯-5-酮、 韦得醇、 1,4a-二甲基-7-异丙烯基-4,4a,5,6,7,8-六氢-萘-2-酮。 结论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乌墨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存在差异,但主要成分基本相同。
乌墨; 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 超声波辅助提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乌墨 Syzygium cumini( L.) Skeels, 又称乌楣, 海南蒲桃, 为桃金娘 科 Myrtaceae, 蒲桃属 Syzygium[1], 是药用主要辅助蜜粉源植物,常绿乔木。乌墨富含黄酮及黄酮苷类、花青素类、 酚类、 β-谷甾醇、 蒲桃碱、 桦木酸、 齐墩果酸、鞣酸、 烷烃和醇类等主要成分[2-5]。 现代研究表明, 乌墨具有治疗 糖 尿 病[6-8]、 杀 螨 虫[9]、 抑 菌[10-11]、 抗 氧 化[12-13]、清除自由基[14]、 抗失忆[15]、 预防基因 损伤及氧化 应激[16]等多种活性, 叶油具有抑菌活性[17]。 Vijayanand 等[18]对乌墨果实的挥发油进行了研究,但鲜见乌墨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报道。
为了更好利用乌墨资源,扩大其药用部位,本实验对乌墨干叶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声波萃取法进行挥发油提取,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化学成分,比较所得各挥发油化学成分,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乌墨资源。
1.1 仪器与材料 挥发油提取器; Agilent 7890A-5975C气-质联用仪 ( 美国 Agilent( 安 捷 伦) 科 技 公司) , SK8200H台式超声波清洗器 (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乌墨, 2012 年 7 月采自校园内, 经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陈 雄 伟 副 教 授 鉴 定 为 Syzygium cumini( L.) Skeels的叶。
1.2 挥发油的提取
1.2.1 水蒸气蒸馏法 称取 100 g乌墨干叶, 于挥发油提取器中, 加水 1 000 mL, 按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提取植物精油的方法[19], 水蒸气蒸馏 5 h, 收集挥发油, 得黄色透明、 浓郁香味的油状液体, 挥发油收率为 0.12%。
1.2.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参考文献 [20], 即称取 100 g乌墨干叶于 1 L圆底烧瓶中, 加入500 mL正戊烷, 置于超声波清洗器中, 选用 60%的功率于 50 ℃水浴超声震荡50 min后, 过滤, 回收溶剂, 得黄色透明、 浓郁香味油状液体, 挥发油收率为 0.13%。
1.3 GC-MS 分析条件 气相色谱条件: DB-5ms石英毛细管柱 (30 m×0.25 mm×0.25 μm); 升温程序从 70 ℃开始, 保温 2 min, 以 20 ℃ /min 升 温 到 120 ℃, 然 后 以2 ℃ /min 升温到 200 ℃, 最后以 30 ℃ /min 升温到 250 ℃,保温 1 min。 汽化室温度 240 ℃; 载气为高纯氦气; 载气体积流量 0.75 mL/min; 分流比 30 ∶1, 进样量 1.0 μL。
质谱条件: 电离方式为 EI, 灯丝电流 0.6 mA; 电子能量 70 eV, 倍增器电压1.0 kV, 离子源温度200 ℃, 扫描周期 0.5 s, 溶剂延迟 3 min。
1.4 分析 分别取 1.0 μL挥发油, 用气相色谱 -质谱进行分析鉴定。所得各色谱峰经峰纯度检测,并将得到的质谱数据经 NIST’ 05.L质谱数据库检索, 以确认挥发油中各化学成分。 然后通过 Agilent ChemStation 化学工作站, 按照峰面积归一法进行定量分析,求出不同挥发油中各化学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
不同方法提取所得乌墨叶挥发油化学组分经 GC-MS 测定, 结果见图 1、 图 2 及表 1。
由表1可知,乌墨叶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挥发油中共鉴定出 34 种化合物, 占总峰面积的 97.31%, 其中单萜 7种, 占 19.77%; 单萜氧化物 5 种, 占 8.78%; 倍半萜8 种, 占 31.18%; 倍半萜氧化物 10 种, 占 32.36%; 其他5 种, 占 5.04%。 在所鉴定出的化合物中, 丁香烯的质量分数高达 11.24%, 其次是 α-蛇麻烯 (10.36%)、 1,4a-二甲基-7-异 丙 烯 基-4, 4a, 5, 6, 7, 8-六 氢-萘-2-酮 ( 8.01%) 、异长叶烯-5-酮 (6.91%) 和 α-蒎烯 (6.40%)。
图1 水蒸汽提取乌墨叶挥发油总离子流色谱图
图2 超声波提取乌墨叶挥发油总离子流色谱图
表1 不同方法所得乌墨叶挥发油成分表
续表1
而乌墨叶超声波法所得挥发油中共鉴定出 37种化合物, 占总峰面积的 98.19%, 其中单萜类化合物 6 种, 占10.38%; 单萜氧化物 5 种, 占 10.45%; 倍半萜 10 种, 占32.14%; 倍半萜氧化物 13 种, 占 41.06%; 其他 3 种, 占4.16%。 在鉴定出的 37 种化合物中, α-古芸烯的质量分数最高, 达 8.05%, 其次是 1,4a-二甲基-7-异丙烯基-4,4a,5,6,7,8-六 氢-萘-2-酮 ( 7.81%)、 异 长 叶 烯-5-酮 ( 7.23%) 、β-杜 松 烯 ( 6.41%)、 韦 得 醇 ( 5.66%) 和 β-芹 子 烯(4.36%)。
两种方法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 不同提取方法乌墨叶挥发油成分存在差异, 其中丁香烯、 α-蛇麻烯、 1,4a-二甲基-7-异丙 烯 基-4,4a,5,6, 7, 8-六 氢-萘-2-酮、 异 长 叶 烯-5-酮、 α-蒎烯、 α-松油醇、 b-香叶烯、 α-古芸烯、 喇叭茶醇、橙花叔醇、 (-) 蓝桉醇、 马兜铃酮、 β-杜松烯、 石竹烯氧化物、 b-没药醇、 反-罗勒烯、 β-芹子烯、 桃金娘醇、 反-Z-α-甜没药烯氧化物、 β-桉叶烯 30 种化合物为 2 种挥发油共有,但所占的质量分数具有一定差异。
α-蒎烯、 β-杜松烯、 α-古芸烯、 丁香烯、 α-蛇麻烯、 β-芹子烯、 异长叶烯-5-酮、 韦得醇、 1,4a-二甲基-7-异丙烯基-4,4a,5,6,7,8-六氢-萘-2-酮等为乌墨叶的主要成分 (见表2)。 而 α-蒎 烯、 β-蒎 烯、 β-柠 檬 烯、 β-香 叶 烯、 反-罗 勒烯、 二氢香芹酮、 桃金娘醇、 α-松油醇、 β-杜松烯、 α-古芸烯、 丁香烯、 α-蛇麻烯、 β-桉叶烯、 β-芹子烯、 δ-杜松烯、 橙花叔醇、 石竹烯氧化物、 反-α-甜没药烯氧化物、 喇叭茶醇、 马兜铃酮、 (-) 蓝桉醇、 异长叶烯-5-酮、 韦得醇、1,4a-二甲基-7-异丙烯基-4,4a,5,6,7,8-六氢-萘-2-酮、 β-没药醇等构成了乌墨的特有香味。乌墨叶挥发油主要成分见表 2。 所得结果与 Vijayanand 等人所研究的果实挥发油成分具有较大差别, 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顺式-罗勒烯(29.95%)、 反式-罗勒烯 (23.03%)、 β-月桂烯 (6.99%)α-松油醇 (6.46%)。 说明不同部位挥发油的成分具有一定差异。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乌墨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存在差异,但主要成分基本相同, 均为 α-蒎烯、 β-杜松烯、 α-古芸烯、丁香烯、 α-蛇 麻烯、 β-芹子 烯、 异长叶烯-5-酮、 韦 得 醇、1,4a-二甲基-7-异丙烯基-4,4a,5,6,7,8-六氢-萘-2-酮, 但所占的质量分数具有一定差异。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第五十三卷第1分册 [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101.
[ 2 ] Bigoniya P, Singh C S, Srivastava B.Pharmacognostical and physico-chemical standardization of Syzygium cumini and Azadirachta indica seed [ J] .Asian Pacific J Trop Med, 2012, 2(1): S290-S295.
[ 3 ] Benherlal PS, Arumughan C.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in vitro antioxidant studies on Syzygium cumini fruit[J] .JSci Food Agricul, 2007, 87(14) : 2560-2569.
[ 4 ] Sagrawat H, Mann A S, KharyaM D.Pharmacologicalpotential of Eugenia jambolana: a review[J] .Pharmacognosy Magazine,2006, 2(6): 96-105.
[ 5 ] Baliga M S, Bhat H P, Baliga B R V, et al.Phytochemistry,traditional uses and pharmacology of Eugenia jambolana Lam( black plum) : a review[ J] .Food Res Int, 2011, 44 ( 7 ) :1776-1789.
[ 6 ] Trojan-Rodrigues M, Alves T L S, Soares G LG, et al.Plants used as antidiabetics in popularmedicine in Rio Grande do Sul,southern Brazil[ J].J Ethnopharmacol, 2012, 139 ( 1 ) :155-163.
[ 7 ] Middha SK, Usha T, Tripathi P, et al.An in vitro studies on indigenous ayurvedic plants, having hypoglycemic activity[ J] . Asian Pac J Trop Med Dis, 2012, 2( S1) : S46-S49.
[ 8 ] de Bona K S, BelléL P, Bittencourt PE R, et al.Erythrocytic enzymes and antioxidant status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Beneficial effect of Syzygium cumini leaf extract in vitro[ J] .Diabetes Res Clin Practice, 2011, 94(1) : 84-90.
[ 9 ] El-Moneim A, Afily M, El-Beltagi H S, et al.Acaricidal activity of differentextracts from Syzygium cumini L.Skeels( Pomposia) against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J] .Asian Pac J Trop Biomed, 2011, 1(5) : 359-364.
[10] Shafi PM, Rosamma M K, Jamil K, etal.Antibacterialactivity of Syzygium cumini and Syzygium travancoricum leaf essential oils[ J].Fitoterapia, 2002, 73(5) : 414-416.
[11] de Oliveira G F, Furtado N A JC, da Silva-Filho A A,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Syzygium cumini( Myrtaceae) leaves extract[J] .Brazzilian JMicrobiol, 2007, 38 (2): 381-384.
[12] Faria A F, MarquesM C, Mercadante A Z.Identification ofbioactive compounds from jambolão( Syzygium cumini)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evaluation in different pH conditions[ J] .Food Chem, 2011, 126(4) : 1571-1578.
[13] Chanda SV, Kaneria M.Optimization of conditions for the extraction of antioxidants from leaves of Syzygium cumini L.using different solvents[ J] .Food Anal Methods, 2012, 5 ( 3 ):332-338.
[14] Sari P, W ijaya CH, SajuthiD, et al.Colour properties, stability, and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jambolan ( Syzygium cumini) fruit anthocyanins in a beveragemodel system: Natural and copigmented anthocyanins[ J] .Food Chem, 2012, 132(4): 1908-1914.
[15] Alikatte K L, AkondiB R, Yerragunta V G, etal.Antiamnesic activity of Syzygium cumini against scopolamine induced spatial memory impairments in rats[ J] .Brain Dev, 2012, 34 (10 ):844-851.
[16] Arun R, Prakash MVD, Abraham SK, et al.Role of Syzygium cumini seed extract in the chemoprevention of in vivo genomic damage and oxidative stress[ J] .JEthnopharmacol, 2011, 134(2): 329-333.
[17] Shafi P M, Rosamma M K, Jamil Kaiser, et al.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yzygium cumini and Syzygium traancoricum leaf essential oils[ J] .Fitoterapia, 2002, 73(5) : 414-416.
[18] Vijayanand P, Rao LJM, Narasimham P.Volatile flavour components from of Jamun fruit( Syzygium cumini) [ J] .Flavour Fragrance J, 2001, 16(1) : 47-49.
[19]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S].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附录 63.
[20] Liu Y, Wang H, Zhang J.Comparison of MAHD with UAE and hydrodistill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volatile oil from four parts of Perilla frutescens cultivated in Southern China[ J] .Anal Lett,2012, 45(13): 1894-1909.
R284.1
: B
: 1001-1528(2014)05-1091-04
10.3969/j.issn.1001-1528.2014.05.050
2013-08-05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11B020314011); 广东 省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 (S2011010004004); 肇庆市科 技计划项目(2011C005); 肇庆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2012G25)
刘艳清 (1973—) , 女, 博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天然产物化学。 E-mail: yqliu@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