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工业经济平稳发展,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工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通信业、软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3年,经济运行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通信业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努力克服外需不足困难,以内需为支撑,实现平稳开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7%,四个季度增速分别为9.5%、9.1%、10.1%和10%,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增长6.4%,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6.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6.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1.0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6%,总体处于合理增长区间。全年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1.17万亿元,增长8.7%;软件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13万亿元,增长24.6%。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力度加大。围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出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指导意见和配套政策措施,着力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严禁核准新增产能,调整优化存量产能,坚决停建违规在建项目。列入2013年公告的19个行业落后生产线完成关停。全年工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3%。节能技术改造和重点行业能效对标达标行动稳步推进,完成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的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6%。产业转移有序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技术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成效显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推动国内市场应用、重要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水电装备、高速列车、特高压输变电等领域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2.1个百分点。我国主导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成功实现大规模商用,物联网技术在公共安全、食品溯源等领域的应用示范不断扩大。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到2013年底全国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02个,2013年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0家。
——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继续改善,生产经营状况趋于好转。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目前有关部门已制定77个配套文件,各省区市出台了实施意见。中央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继续增加。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全年减轻企业税赋约1200亿元,受惠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出台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化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全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3.2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2%,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和增速继续保持“两个不低于”。支持816家担保机构为15.7万户中小企业提供低保费融资担保服务,新增担保金额8776亿元,其中小微企业占85%。继续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15.8%,规模以下小微企业盈利水平也有较大幅度上升。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带动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释放信息消费的巨大潜力,国务院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出台了促进信息消费政策意见。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应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电子商务、软件外包、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业态和信息消费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4M以上高速率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达到78.8%,3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乡镇,4G商用化全面启动。据测算,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信息产品消费规模达到1.2万亿元,信息服务消费规模超过1万亿元。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智能化终端成为产业发展新增长点,2013年我国生产智能手机约8.8亿部,比上年增长70%以上;国内市场智能手机销售量达4.23亿部,智能电视销售量达到2113万台,分别占市场份额的七成和四成以上。电子商务持续高速增长,2013年交易规模约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
2014年,工信部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工作各方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保持工业通信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迈出新步伐。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8%和20%。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培育新的需求增长点,保持工业平稳运行。把优化供给和培育需求结合起来,扩大消费需求,提升工业供给水平。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商用部署。开展第二批信息消费试点市(县、区)建设和智慧城市试点。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文化、信息服务等新兴消费热点。
二是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规划、政策和标准的引导和约束,着力抓好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工作。引导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务。协调推动钢结构、绿色建材、新型铝材的广泛应用。加大工业节能和污染防治工作力度。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抓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组织实施重大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加强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工业产品质量品牌创新专项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四是激发企业活力动力,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加强政策协调和公共服务。重点抓好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政策环境、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提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水平等工作。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五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信息产业支撑能力。继续抓好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工作,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试行)认定推广。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推进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在石化、纺织、机械加工等行业的示范应用,提高制造过程信息化水平。继续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行动。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在工业中的应用。
六是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继续清理现有行政审批事项,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开展民资进入移动转售、接入网等竞争性业务市场试点,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推进军民用技术双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