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动态生成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2014-04-10 07:42黄群英
考试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孔子动态文本

黄群英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精心、明确预设的,但是这种预设并不意味着课堂是既定的、刻板的、不可逆的机械程序。它要在实际学情的演变中,特别是动态的课堂进程中,形成与生成的某种有效益的平衡。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蕴含着动态生成的丰富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互动中铸造课堂的新异风景。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是通向未知的旅程,如能出现意外的风景才是教学的上佳境界。

一、弹性预设是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基础

无论是传统还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从教学设想、计划的教学程序到实际进行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的发展,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和转化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按计划进行,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况、新思维、新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情况弹性地预设,及时地把握动态,进行有效的生成。

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记录了孔子与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课堂中有的学生突然发现子路等四人言志时发言的顺序颇有“意味”,故此,我顺势就四子言志的顺序让学生进行探究。我先提出疑惑:“我认为‘长幼有序,年龄最大的子路最先发言,符合孔子推崇的‘年长为尊,尊者优先的礼仪原则。但后面三个弟子发言的顺序变成了:冉有、公西华、曾晳。年龄在四子中居第二的曾晳却是最后一个发言,令人疑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却是孔子逐一点名,这跟孔子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是否相矛盾呢?这其中是否另有他因?”学生一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生发出了很多想法。有的学生认为:四人发言顺序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因为孔子对子路等四人的志向了然于心,对子路等四人的性格也了如指掌,四人的谈话呈现了一种逐层递进,有机统一的整体感。孔子的安排,正是他“因材施教”教育观的体现。也有的学生认为是“顺乎自然”,四子侍坐,师问生答,曾晳一直在鼓瑟,许孔子正是看到曾晳鼓瑟投入,不忍打断。孔子顾视学生,点名答问时,自然其先近后远,这也是情理之中。更有一位学生联系了孔子的“礼治”思想进行分析,他认为曾晳能在课堂上忘乎所以地鼓瑟,得到孔子的尊重,让他最后发言,体现了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礼治”思想。因此,对他抱有所期盼的“礼治之志”的曾晳,孔子自然是让他尽情陶醉于其理想之中,让他忘情鼓瑟,直到最后才要他言志。学生的发言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深刻,课堂出现意想不到的高潮。像这种根据学生发现的新问题,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调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弹性的时间安排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在沉着、冷静地思考、倾听,大胆地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和步骤,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成长的生命过程。

二、交流互动是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教师应尽可能地不干涉“学生——文本”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阅读时间,为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而不是代替学生的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制造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并利用生生间的差异,为知识、情感的生成而服务。如《琵琶行》一课,我提出问题:“白居易和琵琶女素不相识,为什么琵琶女愿意为他们演奏,并自诉悲苦身世?”问题抛出后,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答道:琵琶女感觉白居易善良、热情,盛情难却,却之不恭;有的学生说:琵琶女觉得自己遇上知音,诗人是为音乐而来;也有的学生认为琵琶女琴技高超,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泻在每根弦上,是自己情感的一种自然延续,等等。学生根据教师的认知冲突问题,结合自己对文本具体语句的理解表达自己不同的思考,学生的见解在一次次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理解更准确细腻,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

三、有效开发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的回壁不应该是水泥的隔墙,而应是多孔的海绵,能透过多种孔道对文本适度拓展、有效地开发,就有动人的生成。这符合语文学科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如教授《论语》之《诲人不倦》时,先引导学生回顾联系前面已学过的几则论语,使学生理解孔子教育具有重大作用的思想;再充分利用文本具体材料,设置归类题,辨析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最后是能力迁移的综合训练,这个环节引入香菱学诗的材料,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是“孔子会怎样评价黛玉的教学”。在穿越剧大行其道的当下,学生对此显然极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泛。结果,学生结合拓展材料的丰富内涵,很好地领悟和理解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诸如“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讨论式教学”、“激励式教学”等教育方法,以及为香菱带来明显变化的“教育作用”等,同时也对儒家的一些糟粕思想进行批判:孔子的“有教无类”中并不包括女子。

四、课后反思是形成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元教学”

学会反思就是让教师自己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历程及自己的教学信念进行重新反省和审视,通过行动研究,通过写反思日记,通过与同事、专家交流,通过把自己的体验与教学联系起来,促使自己不断学习教学、学习思考和研究教育,学习做优秀的教师和卓越的教师。

五、实施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中避免“伪生成”

有的教师在解读文本的主旨时,有一种主题先行的倾向,不惜千方百计地指引,诱导学生盲目地依从教学参考或名家权威的解释,从而得出所谓的“权威解读“。这种生拉硬拽的解读实为对文本的任意曲解,会败坏学生的阅读品位,是课堂中应避免的“伪生成”。如《囚绿记》一文,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赫然写着:“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教师不能一味地相信教学用书,迷信权威,在课堂中极力地引导学生往“民族气节”一说靠拢地理解文章的主旨。《陆蠡散文选集》里恰好有一篇《〈囚绿记〉序》,陆蠡在序言中说到他的写作动机和情感背景,提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正是解读文本的钥匙。“囚绿”是情感,“释绿”是理智,文中的“我”正是挣扎于“爱的占有”和“理智的释放”之间难以抉择。由此可知,作者在文中丝毫没有大时代的影子,教学用书所言纯粹是编者一己之见。这种忘却文本本身的声音,忘却作者的言说,忘却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的文本解读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有关同行警醒。endprint

猜你喜欢
孔子动态文本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动态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