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昌猛
李镇西老师说过:“教学需要整理、反思和总结,而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上课之后必须反思和总结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整理和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和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唯有常态化的反思才会对学情、教情更了解,才会对模糊的问题认识更清晰、更到位,然后再应用于教学,教学必然会更精彩,更具有针对性。
首先,教学过后要反思教情。一是在备本节课时,是否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知识了解,学生的起点怎样,能掌握到什么程度,讲授时要用什么样的梯度和速度;二是本节课涉及哪些知识,课前有没有必要进行复习,这些知识学生都掌握了没有,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是否处理妥当,等等。
其次,教学过后要反思教材。笔者在进行高三数学“函数与导数”的复习课时,觉得教学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后来经过反思、总结,知道要复习好函数与导数的相关知识,要有下面几个知识版块作为铺设,如函数、平面解析几何、不等式等,不能一蹴而就,要有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让学生逐渐领悟、掌握。笔者还在教学反思中发现,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先分后合、循序渐进,把专题中综合题拆分为若干不同的题型,分门别类进行复习和训练,效果相当明显。比如下面两道题。
【例1】已知函数f(x)=x3-3ax-1(a≠0),(1)求f(x)的单调区间;(2)若f(x)=-1处取得极值,直线y=m与y=f(x)的图像有三个不同的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这是一个在教学上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缩小教学的切入口,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研究思考,变式拓展,一节课着力解决一个或若干个问题,突出研究过程,递进式教学,实现“学之道在于悟,即反思”。
【例2】已知函数f(x)=-x2+8x,g(x)=6lnx+m,(1)求f(x)在区间[t,t+1]上的最大值h(t);(2)是否存在实数m,使得y=f(x)的图像与y=g(x)的图像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交点?若存在,请求出m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第(1)问是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实施分类讨论就可以解决。而第(2)问,考虑到已知的两个函数构造一个新函数,可使原来的问题变为研究函数g(x)-f(x)的图像与x轴的正半轴的交点个数。
反思:题目看似与函数零点无直接联系,但是通过构造一个新函数,使得两个函数图像的交点问题转化为原来熟悉的函数的零点问题,其中最有力的工具是函数的层数,再一次让我们看到利用层数研究函数性质的神奇作用,其中,发挥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作为联系知识与能力中的桥梁也非常重要。
有一位专家说过,“解题仅仅是复习的开始,而不是复习的结束”,“工夫不是下在解题上,而是用在反思上。”题目是无穷尽的,我们不可能解完所有的题,但我们通过对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试题的思考,以不变应万变,并从中反思挖掘其纵横联系,提高应变能力,从中领悟无限的数学机智,真正提高解题能力。
第三,教学过后要反思教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教学过程已成师生双边活动的历程。因此,教学不再是教师的单边活动,教学过程师生双边互动活动高潮迭起,课堂上的“意外生成”使教学更激烈。教师可能觉得自己对问题的解决很完美,但学生也有可能想出让教师出乎意料的解法。如此,教学过后教师要不断的反思、总结解题的方法。
【例3】求函数y=sinx+cosx+sinxcosx的最大值。
笔者在讲解此题时,采用了换元法。解题思路:设t=sinx+cosx,x∈[-2,2],进而将上式转化为:y=12t2+t-12,t∈[-2,2],至此,此方程的最大值可求。但课堂上有学生认为这不是唯一的解法,课后经过反思和总结,发现本题还有另外的解法。具体分析如下.
解法二:将上式变为某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即y=sinx+cosx+sinxcosx=2sin(x+π4)+12sin2x,当x=π4时,2sin(x+π4)和12sin2x可同时取得最大值,分别是2和12,故上式y的最大值是2+12。
解法三:y=sinx+cosx+sinxcosx=2sin(x+π4)+12sin2x=2sin(x+π4)-12cos(2x+π2)=2sin(x+π4)-12[1-2sin2(x+π4)]=2sin(x+π4)-12+sin2(x+π4),设t=sin(x+π4),则y=t2+2t-12,t∈[-1,1],当t=1时,ymax=2+12。
显而易见,由反思进一步得到的解法更精彩,反思产生更大的求知欲。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只要处处留心,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断促使自己反思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自己对模糊的问题认识更清晰、更到位,然后再用之于教学,教学必然会更精彩、更具有针对性,教师也更容易成长为名师。
(责任编辑黄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