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2014-04-10 16:46王顺强王涛
考试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心理素质

王顺强 王涛

摘 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与日俱增。本文主要是从客观原因方面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且围绕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压力 适应能力 心理素质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日趋增大,他们由紧张的高中生活步入相对轻松的大学之后,在大学期间没有了具体的奋斗目标,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毕业后又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迷茫,因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且心理调适能力较差。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分析

1.就业形势的严峻。现在的大学生已不是过去的天之骄子,同样要遵循“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而用人单位为了获取利益,会不断压缩用工需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这就要求学生有过硬的基础理论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做到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断克服困难。

2.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外乎三种:民主型、权力型和放纵型。而对于孩子较为有益的类型则为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该教养方式的特点是,为孩子营造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家庭氛围,对子女既有约束又有鼓励,[1]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4+2+1”这种家庭氛围中,很多家长过度纵容孩子,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百依百顺,孩子一直处在家长的保护下,而当他们离开家长到大学这个环境中,便出现了诸多方面的不适应,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

3.学校教育的不完善。素质教育已经提倡很多年,但是很多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还是以智育为主,对于德育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很不重视,这就导致学生进入大学这个新环境中,出现了很多不适,面对新的变化,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遇到了各个方面的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甚至连心理问题都不知道该如何倾诉。

二、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举措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心理人格和较较高的心理素质,学校必须保证在大一新生中开设每学期每周不低于两个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能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第二,能增强适应大学生活的自觉性和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也较为优越,适应大学生活和新的环境是大学生面对的第一课题,通过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认识新的生活环境,转换自身角色,调适自身心理,从而渡过这一心理瓶颈,上好大学生活第一课;第三,能平衡不良心态,拨正人生航向。课程的开设可以从心理层面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高职教育是有用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的信心,从而认真学习,开启新人生。”[2]

2.聘请心理专家开设心理讲座。学校可以利用晚自习或者是周末的时间聘请心理专家开设心理讲座,因为心理专家开设的心理讲座更具有针对性,他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对症下药,除了给予学生建设性的建议外,心理专家在讲座中更应该重视心理互动的环节,从学生的表情、动作、神态和语言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3.提高老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老师应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多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沟通和引导学生的技巧,在课堂上和课下活动中善于发现个别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的异常行为,及时了解造成这种异常的原因,形成专职老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及家长四个方面的合力,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4.提供尽可能多的学生锻炼机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缺乏锻炼,以至于在学校里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不知道如何面对和解决,因此,在学校里,應该为学生多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和舞台。为了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作为辅导员,我要求学生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主题班会,主题由学生自己选取,每一位学生都要发言,发言的时间不作规定,可长可短,通过近一年的锻炼,我发现学生的变化较大,他们由初次上台时的脸红脖子粗到最后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无疑取得了巨大进步。

5.引导学生倾诉心理压力。近些年来,新闻媒体报道的大学生自杀、投毒等事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不外乎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无法倾诉。为了避免或减少此类悲剧事件的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状况及生活交友情况,经常找学生谈心,在谈话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给予引导和疏导,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

总之,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努力学好理论知识,锻炼各方面能力,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薛敏,廖大凯,薛涛.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3.

[2]陈国梁.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及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心理素质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新形势下医护人员职业压力缓解与心理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