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艳
1.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内涵
首先,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根本,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保障。学生的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三维目标中三个维度的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从时间上来说,不仅包括学生当下的发展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学生个体而言,有优秀学生的发展和后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高中政治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当然,有效教学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其次,有效教学要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最终落脚点。有效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再次,有效果、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教师要有效率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新课程视野下的高中政治有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优效果;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得益;从关系看应是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产生高效应。
2.讲授新教材,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后,教师应及时地将新授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现给学生。当触及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或者说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运用恰当的形式(朗读、讨论、简笔画等),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知觉器官真正参与和探究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自觉地领会所听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清楚:讲授新知,不仅是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必须指出的是:教师提问必须恰到好处,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其次,教师的启发点拨要适度,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当堂理解,当堂巩固。此外,教师也可以使学生初步练习和运用新知识,并使学生及时了解练习的效果,及时反馈、巩固和纠正,从而形成正确的、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智能;或者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和阅读教科书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首先,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了所学知识,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生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谈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许多同学说想不到平日以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这么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一些同学还成了小哲学迷,立志将来当哲学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4.恰当选择探究素材
纵观2013年各地高考试卷,探究论证考查力度和呈现题型不一,但新课程理念已经渗透其中,问题设计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答题要点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慎重选择探究素材,提高问题探究的有效性。
4.1有效选择探究素材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后政治课堂教学发生的显著性变化和突出的亮点之一。精心安排课堂探究,合理取舍探究素材,把探究的内容与教学的重难点紧密结合,同时,难度适宜,使学生经过探究后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有所发展,自然,教学的重难点就不攻自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深化对重难点内容的记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2有效选择探究素材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探究性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旁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如果探究素材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构建新知识铺路搭桥,既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又把知识交给学生访问生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命需要主动参与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意义,那么,学生讨论就不会流于形式。教师在引导、疏导、指导学生时既要充分展示人格魅力,又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变课堂教学为情感交流、心灵交流的舞台,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死学”为“活学”、“难学”为“易学”、“学会”为“会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鼓励学生多交流
讲身边事、家中事,既互通了信息,又使学生丰富了知识。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各有异于别人的生活认识、生活感受。交流的过程既是陈述与阐释的过程,又是思考的过程。课前几分钟的“我最想向大家说的事”活动,既有国际大事又有生活琐事,学生在感知、思考、联系中把生活与政治原理等联系起来,认识到:政治理论就是生活的升华,从而更生动、更具体地理解二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