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洋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接受新知识的最好老师,是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挫折和困惑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对学习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
高中数学内容相对于其他的学科而言较抽象晦涩,枯燥乏味,且综合分析过程关系复杂,对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畏而生厌,缺乏学习兴趣,失去学习数学的动力,进而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那么老师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我谈谈体会。
一、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比如在讲等比数列这节新课前,我们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印度宰相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国王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他便问那位宰相,作为对他忠心的奖赏,他需要得到什么赏赐。宰相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好吧!”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宗师的这个谦卑的请求。“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位聪明的宰相到底要了多少麦粒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种紧扣教材且生动有趣的导言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了育人的知识境界之中,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善于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课堂上我出过这样一道题:已知圆:(x-1)2+y2=1外一点P(2,2)过点P作圆的切线,求切线方程。学生根据直线和圆相切的条件d=r,很快得出了一条切线方程。由于学生刚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几乎没有一位学生发现这道题没有解完整,我在沉默了一会儿后问:“过圆外一点可作几条切线?”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两条。”“那你们现在求出了几条?”我继续问道,让学生自己寻求原因和答案。学生讨论热烈,兴趣浓厚,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启”的“愤悱”状态。在这个思维的突破口上我及时点拨,学生大彻大悟,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出来,最后自己得出了结论。
三、注意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注重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贴近生活,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尽量联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教学大纲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首先感到有用,才有学的兴趣。教师若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就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了一次函数后,我给出了这样一道题:随着优惠形式的多样化,“可选择性优惠”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经营者采用。一次,我们去超市购物,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说购买茶壶、茶杯可以优惠,有两种优惠方法:(1)卖一送一(即买一只茶壶送一只茶杯);(2)打九折(即按购买总价的90%付款)。其下还有前提条件:购买茶壶3只以上(茶壶20元/个,茶杯5元/个)。试分析哪种方法更优惠。还有存款、住宿等问题,这些应用性问题是学生身边的事,是学生见得着、摸得着的事,因此是最感兴趣的,思维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
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与此相反,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适当难度的提问、讨论和测试机会,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只有如此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才能让他们获得经过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每章(或单元)学完之后,安排一次阶段性测试,测试内容除注意趣味性外,还应特别注重安排一些中、低档题,考前适当介绍一些应试技巧。
五、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对学生的学习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六、利用数学中的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历史和历史上的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经历的变迁,数学家的成长事迹,数学家在科技发展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将自身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直观的感性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口、手、脑并用,营造激励、鼓舞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兴趣,把教师的知转化为学生的知,把学生的知转化为能。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们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