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棠
(长沙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 长沙410100)
德育视域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整合拓展研究
蔡海棠
(长沙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 长沙410100)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各具特色,为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功能,我们必须整合高校显性教育资源与隐性教育资源,借鉴西方国家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合理优化配置,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全方面协力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德育;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整合;拓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日趋激烈,西方发达国家从人权、民主、文化、宗教和民族等方面,通过输出文化产品对我国进行渗透,大肆宣扬西方民主制度和价值观,这种隐性传播方式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学生开始全盘接受西方的普世价值观,甚至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对国家的发展持怀疑的态度,对执政党产生不信任的认知,这给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同时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好好思考如何应对这场严峻的考验,长期以来,我们偏重于灌输式、说教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创造,最终让学生认同教师传递的教育信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的的实现,不能仅靠单纯的显性教育,只有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整合拓展的基础上才能达到。
(一)德育视域中的显性教育的内涵
德育视域中的显性教育是指教师利用课堂和体育馆等各种公开的场所,按照教学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课堂教学、专题理论讲座、形势与政策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阶段,德育视域中的显性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教师开展主题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法治理念教育等的正面宣传,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的思想、意志和行为在其影响下,按照国家的要求走向规范。
显性教育的局限性在于教师的教育意图太明显,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教育过程缺乏愉悦性。德育教育的内容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重复性较强,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感,加之教师采用同样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使教育内容内化,导致学生认为理论与现实相差太远,产生厌学情绪,教育效果缺乏持久性。
(二)德育视域中的隐性教育的内涵
德育视域中的隐性教育就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教育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建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创设多项实践教学主题,营造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去参与和体会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实践中传达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德育视域中的隐性教育表现为教育过程显得自然轻松,学生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行为,教育效果较之显性教育更加持久稳固。
德育视域中的隐性教育的局限性在于教师不能对教育过程进行直接的调控,教育目的的隐蔽性表现为单纯实施隐性教育难以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任务。由于隐性教育主要通过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教育活动往往会受到经费、时间、空间和安全等因素的限制,使得隐性教育呈现出参与面窄小,教育效果不明显等特点。
(一)德育课程设置的间接性和隐蔽性
美国大学没有设置政治课或德育课,也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纲,甚至也很少对进行思想政治考试,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不重视高校的德育教育。实际上,美国大学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在高校里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1]。一般来说,美国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考核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每个学校会设置3-5门政治理论课,有美国与世界、西方经济学、公民与法、美国历史、美国内战等内容,还开设3门左右的思想品德课:职业道德课、大学生生活导论课和社会研究课,课堂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深受美国学生喜爱,也是美国校园最受欢迎的课程[2]。学校的公开课程适用于所有专业的学生,课程是完全开放式的,其中渗透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认同感。美国这些隐蔽性的课程设置在美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德育教育方式的层次性与衔接性
美国是很重视分层次地进行历史教育,尤其侧重爱国主义教育,小学生主要学习历史故事、伟人轶事,上课就是讲故事、做游戏等;中学生主要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上课就是讲历史,更多的是进行博物馆参观、旅游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主要是对历史的理论分析。英国也同样注重德育培养的层次性,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懂得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正义感等;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如何才能做个好公民。西方国家的这种在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分层教学理念,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抓住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每个阶段教育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使每个人按不同条件向前发展。
(三)德育教育方法的实践性与社会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学校应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教师们把学校、班级模拟成社会,运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充分的自主参与和管理的机会。为了拓宽道德教育的空间,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美国大学还让学生们通过各种社会服务活动来拓展道德教育,如慈善事业的捐款、社区服务活动、走向法庭等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现实生活中面临道德现象,处理道德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符合社会要求的稳定价值观。例如美国把大学生是否参加社会服务列入本科教学的目标之一,每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单之外,还要有一份社区服务成绩表。总而言之,西方高校倾向于隐性教育,主要采用间接渗透和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环境的熏陶和影响。
德育视域下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具特色,我们必须整合和合理配置资源,借鉴西方国家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改革课程体系,强化隐性教育的渗透功能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其中“纲要”课和“概论”课部分内容重复,理论性过强,学生兴趣不大。我国高校应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强化“育人”功能,开展切实可行的实践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整合、运用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同时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形式,重视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课程为核心,结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注重隐性教育的培养和熏陶[4]。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新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才是教育中最基本的东西。目前,有些大学生、教师甚至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学生逃课、专业课教师主张减少思政课课时、领导对思政课支持力度小等现象是存在的,这都是错误的观点。美国大学注重在职业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要求学生从社会学、历史和伦理学的角度对专业进行研究。那么,我们也应意识到,只有全校师生都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一个好的教育氛围。因此,我国高校应当重视在专业课中进行思想观念的“渗透”教育,专业课教师以知识为载体,将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教育引入到专业课的教育中。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隐性教育环境
美国学者N.V.奥渥勒认为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应采取多项措施使学生可以无意识地获得经验。大学里具有历史感的人文景观和建筑布局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陶冶学生的心灵;学校邀请各界名人开办各种门类的学术活动,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还可帮助学生提升精神层次和开拓思维;学校还可以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营造一个健康、明朗、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举办入学、成人、毕业等仪式性活动和校庆、国庆等节日庆典,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的精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三)构筑网络隐性教育平台,拓展显性教育的空间
随着QQ、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兴沟通平台的蓬勃兴起,大学生快速成为新兴网络工具人数众多的使用者。由于网络平台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主动学习和掌握最新网络技术,以班级为单位构建QQ群,发微博,建立朋友圈,与学生在课余时间保持亲密接触,帮助学生识别错误与虚假信息,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向老师咨询各种问题,老师也能时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信息,这种虚拟空间的交流缩小了师生间的心灵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单纯的灌输变成了引导和隐性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效性。QQ、微博和微信构建的网络平台将社会、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连为有机整体,将显性教育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扩大了,实现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开放性和社会化,这就为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新的载体。
[1]〔美〕理查德·D.范斯科特,理查德·J.克拉夫特,等.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孙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朱继光.中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的差异比较[J].湖北社会科学,2009(3).
[4]张涛.要注意发挥隐性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On Dominant Education and Recess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from Perspective of Moral Education
Cai Haitang
(Changsha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00)
The dominant education and recessive education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must build a new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integrating the dominant education with recessive education, using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education method drawn from Western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and reasonably optimizing the configuration.
moral education; dominant education; recess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2014-02-19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中的融合研究”(XJK013CDY001),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项目“微博平台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构建”(13C28),长沙师范学院校级基金项目“高校隐性德育模式研究”。
蔡海棠(1972-),女,湖南邵阳人,长沙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293X(2014)11-0050-03
(责任编辑林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