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凯红
中国文化,包罗万象。文化的丰富内涵,深深地反映在文字当中。门,是建筑物的出入口,从《说文》门部字来了解中国文化,是我们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门,闻也,从二户,象形。门之属皆从门。”在《说文解字》中,门部字共收录了57个。这些字,有些和门的部件有关,如表示“门扇”之意的“阖”,表示“门槛”之意的“阈”“阀”。有些字和门的开关功能有关,如表示“开门”之意的“闢”“阐”“闿”等,有表示关门之意的“闭”“閟”“阖”等。有表示“看”之意的“窥”“闪”“阙”。也有表示门的形制的“阊”“闱”“阎”“闳”“闾”“閈”“阛阓”“闉闍”。
1.门部字反映中国的等级。在等级社会中,富贵之人高高在上,贫贱之人低低在下,等级分明。这样的文化现象深深地烙印在文字中,从《说文解字》门部字可以管窥。
闾,lǘ,《说文解字注》:“闾,里门也。周制。二十五家相群为里。其后则人所聚居为里,不限二十五家也。”其本义是指古代里巷的大门。后来,闾的词义逐渐泛化,人们聚居到一起就称为里,并不局限于二十五家。《左传·襄十八年》:“州绰门于东闾。”在《史记》中提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闾,依照《周礼》,是古代城镇布局中的小区单位。要设置门,因此有了“闾门”一词。《史记·陈涉列传》:“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闾左,在秦代,贵右贱左。穷苦的老百姓被安排在闾巷的左边。有闾左,相对的就有闾右。古代以右为上,富贵人家占了进闾门右侧的位置,贫穷人家则居于闾左。因此,从“闾”,可以看出中国的富贵划分,等级礼制。
阙,què,《说文·门部》:“门观也。”《尔雅·释宫》:“观谓之阙。”班固《白虎通义》:“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很显然,“阙”有显示尊卑,区分等级的符号意义。阙,后来发展成了双音节词“宫阙”,指的是皇室建筑。在帝王的宫门之前立双阙,用来显示帝王的气派。就像“阀阅”一般,立于达官贵人门前,用来显示祖上的功业。阙,代表着一种庄严、权势,是普通的寒门小户不可立的。因此,“阙”是等级的象征。
2.门部字所反映的中国礼仪。阁,《说文·门部》:“所以止扉也。”本义是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说文解字注》中提到“凡止而不行,皆得谓之阁”。閤,gé,《说文·门部》:“门旁户也。”本义指的是设立于正门之外的小户。《说文解字注》:“唐时不临前殿,御便殿,谓之入閤。上书于达官,曰閤下,犹言执事也。”“阁下”一词,显示了古人对于对方的一种尊敬,不直呼其名,而是用他旁边的人,等级低于他的人,亦可谓之“左右”来指称。如同“陛下”一词,陛,指台阶,陛下,指的是台阶之下,那些办事之人,因畏惧皇帝的威严,所以在上书或是面见皇帝时,呼之“陛下”,以示尊崇。
3.从有关“门”的双音节字看中国的等级礼仪。门下,解释为门庭之下,指的是权贵者的家。《战国策·齐策》:“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于门下。”在古代,有才华的士子,多出生于寒门,生活所迫,他们寄食于达官贵人门下,成为食客,因此“门下”一词引申出了“食客”之意。食客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解决自己的生活困境,而且可以为主人出谋划策,借此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寄食于门下。“门下”因此有了显示权贵的作用,成为一种等级符号。
中国是一个注重礼的国家。礼,即规矩。在等级社会中,依照等级,则是合乎礼。从《说文解字》门部字,我们了解到了中国的等级文化,在这种等级文化之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高高在上,低低在下,礼,无处不在。
1.门的开与中国文化的开放、吸纳。在《说文解字》门部字中,表示开合的字颇多。有表示开门之意的“闢”“阐”“闿”“閜”“闓”“開”等,有表示关门之意的“闭”“閟”“阖”“阂”“闇”等。也有表示开关门的“闸”。
闢,pì,《说文·门部》:“闢,开也。从门,辟声。”本义是开门。《虞书》中提到“闢四门”。
闿,kāi,《说文·门部》:“闿,开也。”本义是开。《汉书·匈奴传上》中写道“今欲与汉闿大夫”。
门,本义是建筑物的出入口,用作开关的设备,门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用作开关。人们把具有这种功能的某些抽象的事物,也用“门”的有关词语来表示,例如“心门”“国门”。
开门是为了出入、吸纳,是一种包容、开放的行为。打开门,使得内和外发生了联系,沟通了内外,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古人希求耳聪目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就要打开自己身体的孔窍,和自然、社会充分地接触,使人变得丰富起来。古人讲求“吾日三省吾身”,要求虚心求教,要“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实际是要广泛地和别人接触,取长补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改之。虽然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却生活在人际关系交织的社会当中。因此,要打开自己的心门,广泛地接触外界的讯息,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区别于自己的一切,这样才会有所学,有所成。相反的,一个人闭目塞听,听不进外界的劝告,不与外界打交道,是不会有所进步的。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打开国门,广泛地和别国进行交流,文化要素相互渗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丰富着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不仅是境内各民族相互融合的产物,更广泛吸收了外部世界的文化。通过外来文化的补充,使自己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2.门的关与中国文化的保守、防御。《说文解字》中表示关门之意的词也有很多。如:閟,bì,闭也。从门,必声。本义是闭门。《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与夫人言,许之。”
“闭关”一词,指的是闭塞关口,断绝和外国或外界的往来。《史记·张仪列传》:“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于之地六百里。’”闭关政策,古已有之。
关门,是为了防守,是保守的举措。在中国的词汇中,有关“关”的词也有很多。如“函谷关”“雁门关”“玉门关”“山海关”。这些关卡的设置,都是为了更好地保卫祖国,实现祖国的繁荣发展。
古语云:“一阖一闭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一开一合,就有了变化之意。中国文化,兼收并蓄。既要开放,也要自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说文》门部字,我们了解到了中国的等级、礼制,在这种体制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理解了中国文化既要出纳、开放,又要保守,兼收并蓄的特色。门,是建筑物的出入口;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出入口。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楼庆西.中国建筑的门文化[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吴裕成.中国门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