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环鄱阳湖地域文学景观,指的是历代以来环绕鄱阳湖所形成的诗人、作家群体、文学流派、文学生态。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湖泊文化;二是环鄱阳湖地域;三是文学景观。鄱阳湖以其迷人的魅力,赢得过历代以来众多诗人的缘情礼赞,形成了独特的鄱阳湖文学景观。
1.环鄱阳湖地域文化概念环鄱阳湖地域指的是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南昌、上饶、景德镇、九江所治的江西北部滨湖地带,历代以来传承着的一个文学现象,我们称之为“环鄱阳湖地域文学景观”,或直接称之为“鄱阳湖文学”。以地域表征文学现象,历代以来并不乏先例,如先秦时的庄惠“濠梁之辩”,魏晋时的“邺下文人”,宋时的“江西诗派”、现代的“白洋淀派”等等。本文所要考论的,正是环绕在鄱阳湖周边的历代诗人、作家群体及其文学景观。历史上鄱阳湖由于名称的不一致,造成过诗人、作家作品主题表述的分散,鄱阳湖之歌唱得似乎不是那么响亮,这一隐藏着的遒拔劲秀的诗苑奇葩,虽常有人赏顾却往往不得其宗,他们的时空履痕,他们的创作实践以及他们的文学生态,我们有必要作一些发掘性的研究,或可找到一些解析的基点,还鄱阳湖应有的文学史地位。
2.环鄱阳湖地域作家群体环鄱阳湖地域作家群体,主要包括环鄱阳湖地域的流寓作家群体、环鄱阳湖地域的外围作家群体和环鄱阳湖地域的湖畔作家群体。从时间跨度来看,环鄱阳湖地域作家作品繁盛时期是秦晋、唐宋,最有影响的著名诗人大多出现在这一时期,这与秦晋、唐宋间该地域人文荟萃、文学繁荣、经济领先等国情比较一致;从空间分布来看,环鄱阳湖地域作家、群体、文学生态等地域分布并不平衡,以鄱阳湖为基点,呈现出三个文学圈——流寓作家群体、外围作家群体和湖畔作家群体。而且,越往里走作家人数越多、名气相对越小;越往外走作家人数越少、名气相对越大;从学术传承来看,环鄱阳湖历代著名作家、文学流派表面上看不出明显的师承关系,但由于有鄱阳湖作为文学传承的最重要载体,作家作品、流派风格莫不呈现出湖泊文化的影响与强势融合。
3.环鄱阳湖地域文学研究在世界湖泊文化中,中国的鄱阳湖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悠久的历史沿革、深厚的文化底蕴、闪耀的作家群体,与俄罗斯贝加尔湖、匈牙利巴拉顿湖、芬兰奥卢湖、美国肯塔基湖、新西兰北岛卢托鲁阿湖、肯尼亚纳库鲁湖、日本琵琶湖,以及中国的洞庭湖、青海湖并称“世界十大名湖”。并于2012年8月正式签署《缔结友好名湖协议书》,以寻求在信息共享、文化旅游、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世界名湖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至于湖泊文学,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有过一个“湖畔诗派”,诗作赞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友谊、爱情,清新自然、青春亮丽、富有哲理;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时依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而创作的《瓦尔登湖》,区别于先前的文学作品,记录了他对自然巨细靡遗的描摹和引申;1922年春,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湖畔诗社,出版诗合集《湖畔》而被誉为“湖畔四诗人”。
20世纪90年代,美国生态批评家、哈佛大学杰出学者劳伦斯·布依尔曾预言:我非常有信心的认为,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相当一贯地以眷恋土地的思维方式思考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在生态批评这一层面上被怀疑“失语”的中国文学理论非常适时地获得了一次很好的与西方对接的机会,期待中国的生态批评家在这一领域里作出卓越的贡献。[1]
21世纪以降,江西本土的研究者对鄱阳湖文学现象作过一些研讨。2002年,江西都昌人,作家、诗人董晋先生推出力作《论鄱阳湖文学风格流派》一文,[2]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湖口人杨叔子就此发出了“为鄱阳湖文学叫好”的热情洋溢的致辞;2005年3月,吴海、曾子鲁主编的《江西文学史》,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勾勒了江西文学从晋唐至20世纪末发展的历史线索及整体轮廓,其中涉及了鄱阳湖的地域概念;之后,傅修延先生在《生态文明与地域文化视阈中的鄱文化》中提出“鄱文化”观点;[3]2012年,夏汉宁研究员的《宋代江西文学家的地理分布》、[4]彭民权的《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鄱阳湖文学研究》相继面世。[5]这些有关“鄱阳湖文学现象”的研究,揭开了鄱阳湖文学研究的帷幕。
环鄱阳湖地域作家群研究,拟从湖泊文化视野入手,梳理与鄱阳湖有关的作家作品的产生、发展脉络;剖析这些作家作品对鄱阳湖地域文化的影响;总结环鄱阳湖文学的流派体系及风格特征;评价其对中国文学的流播及其贡献,从而述证作家群体之于环鄱阳湖地域的湖泊文化意义。
1.环鄱阳湖地域著名作家行绩环鄱阳湖地域著名诗人行绩,指的是曾来到过鄱阳湖或写到过鄱阳湖的历代著名诗人的行吟举止及创作业绩,并由此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古老而又常新的鄱阳湖文学景观。第一个向鄱阳湖走来的,当数诗国第一人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98年,屈原因令尹子兰忌妒,被顷襄王流放到楚国东部地区的陵阳。其《哀郢》诗写到:“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6](P102)就是说:来到鄱阳湖口长江边的庐山汉阳峰西顾遥望,聊寄衷肠;面对山北的流放终点站——陵阳,在此南天遥望,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将送我南渡到何方啊?其时虽还未有“鄱阳湖”之名,但水乡泽国已见端倪。清人蒋骥所著《哀郢路图》,让今天的人们看到了屈原那一步三回首的眷恋足迹;第二位著名诗人就是鄱阳湖的儿子,东晋时的伟大诗人陶渊明。他的《桃花源记》,他的《归去来兮辞》,莫不透露出对生养他的“母亲湖”的融汇与眷恋,直让人感到就置身在这氤氲的鄱阳湖氛围之中;还有:“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7](P370)的谢灵运;“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8](P29)的王勃;“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9](P1624)的孟浩然;“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10](P1778)的李白;“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11](P1327)的白居易;“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12](P2666)的苏东坡;“三十六陂浸烟水,想对西江彭蠡湖”[13](P11577)的黄庭坚;“浩浩长江水,湖平烟浪多”[14](P27563)的朱熹;“大江东汇彭蠡来,昼夜崩腾奔海甸”[15](P47)的揭亻奚斯;“鱼梁栉比鱼鹰舞,洲尽娥眉即小姑”[16](P245)的黄宗羲;“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17](P345)的蒋士铨;“明月如茧素,裹我江上舟”[18](P509)的陈三立等等,这些名家,可以说每一位都是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诗坛代表。他们的时空履痕,他们的文化生态以及他们直接描写鄱阳湖的诗作,都不失为是鄱阳湖的历史文化印记。
2.环鄱阳湖地域文学流派环鄱阳湖地域所聚集的文学流派,主要有:屈宋派中的鄱阳湖诗神屈原;田园诗派中的鄱阳湖诗祖陶渊明;山水诗派中的鄱阳湖诗宗谢灵运;初唐四杰中的鄱阳湖诗杰王勃;竹溪六逸中的鄱阳湖诗仙李白;大历十才子中的鄱阳湖诗人吉中孚;唐宋八大家中的鄱阳湖诗家韩愈、苏轼、苏辙;江西诗派中的鄱阳湖诗主黄庭坚;理学诗派中的鄱阳湖诗哲程颢、程颐、陆九渊、朱熹;元四家中的揭亻奚斯、范木亨;江左三大家中的钱谦益;乾隆三大家中的蒋士铨;“生涩奥衍”派的陈三立等等。他们或是超一流诗人,或是某一流派的开创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超凡影响力,对鄱阳湖文学的形成和流播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环鄱阳湖地域文学圈历史上鄱阳湖还有过“彭蠡湖”、“宫亭湖”、“扬澜湖”[19](P34)等名称,由于称谓的不一致,造成了诗人诗作主题表述的分散,鄱阳湖之歌唱得不是那么响亮,和洞庭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起来,似乎有些逊色。但只要稍加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生态现象:即以鄱阳湖为基点形成的三个文学圈:一是环鄱阳湖流寓作家群体如屈原、谢灵运、王勃、李白、白居易、韩愈、苏轼、杨载、黄宗羲、钱谦益等;二是环鄱阳湖外围作家群体如唐宪宗元和进士江西进贤人熊孺登,唐诗人江西袁州人郑谷,宋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元虞集、范木亨,清蒋士铨,近代陈三立等;三是环鄱阳湖湖畔作家群体如陶渊明,唐代女诗人程长文,宋英宗乙巳科状元江西鄱阳人彭汝砺,南宋文坛重要作家江西鄱阳人姜夔,元代江西丰城人揭亻奚斯等,他们都留下过环鄱阳湖的足迹,挥写过有关鄱阳湖的不朽诗篇,或可彰显鄱阳湖应有之文学本位。
4.环鄱阳湖地域湖泊文化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十分奇特的湖泊文化现象,这就是与鄱阳湖比邻而居的洞庭湖。洞庭湖有君山,鄱阳湖有庐山;洞庭湖有岳阳楼,鄱阳湖有滕王阁;就连孟浩然笔下的“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都极具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湖泊文化视野下环鄱阳湖地域作家群研究,旨在告诉人们在欣赏山水田园、湖泊文化,尤其是环鄱阳湖作家、群体、流派、作品时,更多一份“诗意栖居”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亲情。
1.环鄱阳湖地域作家群研究的总体思路一是纵向的历时性研究,即根据历史时段的先后顺序,着力爬梳自秦晋、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作家们对鄱阳湖所作的抒写与追寻,通过屈原→陶渊明→谢灵运→王勃→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朱熹→揭亻奚斯→蒋士铨→陈三立等环鄱阳湖历代著名作家行绩这一主线,考论其为鄱阳湖留下的历史文化印记;二是横向的共时性研究,即通过屈宋派→田园诗派→山水诗派→初唐四杰→竹溪六逸→大历十才子→唐宋八大家→江西诗派→理学诗派→元四家→江左三大家→乾隆三大家→“生涩奥衍”派等文学流派这一主线,着力厘清涉及鄱阳湖诗作的作家们自身所处的文学环境及其各自所属的某些共有或相似的流派特征,从中寻找到作家们对鄱阳湖文学的形成和流播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影响;三是多向的跨时空研究,即以鄱阳湖为基点,以湖泊文化为主线,跨越时空界限,考察认证环鄱阳湖流寓作家群体如屈原、谢灵运、王勃等→环鄱阳湖外围作家群体熊孺登、郑谷、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揭亻奚斯、蒋士铨、陈三立等→环鄱阳湖湖畔作家群体如陶渊明、程长文、彭汝砺、姜夔等的文学生态,从而破解鄱阳湖地域湖泊文化及其文学史意义。
2.环鄱阳湖地域作家群研究的解析方法一是文献搜集,即利用传统的文献检索方法和现代化的计算机检索手段,将环鄱阳湖地域作家作品尽可能多的搜集起来,尤其要关注府志、县志等地方史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二是归纳概括,即将搜集得来的环鄱阳湖地域作家名作名篇、名言名论进行系统评析,通过归纳概括,掌握研究动态,把握学术前沿,分析现状原因,进行课题的归纳总结;三是调研考察,即对环鄱阳湖地域各市县的著名作家行绩遗址、佚文轶事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20](P2507)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和感性认识;四是综合评议,经过个案研究、概念分析、逻辑推演、经典解读,一方面可以见出环鄱阳湖地域作家的创作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见出环鄱阳湖地域作家各自所处的文学生态,并对环鄱阳湖作家群体及其湖泊文化作出综合性评价。
3.环鄱阳湖地域作家群研究的价值意义从研究的价值来讲,一是播扬环鄱阳湖地域的文化意义。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士,一方人士蕴育一种精神。通过对环鄱阳湖地域历代著名诗人的考论,着力确认鄱阳湖文学的地域性、时代性、人文性特征;二是发掘环鄱阳湖作家群体的人文精神。通过对环鄱阳湖作家群体、文学流派的考论,梳理不同时段不同派别之间的渊源关系,提炼其文学要旨,展现各流派之间的交相互益;三是拓展环鄱阳湖地域湖泊文化的文学史地位。通过对环鄱阳湖地域湖泊文化的考论,梳理出环鄱阳湖文学的大体轮廓,在中国文学的长廊中彰显环鄱阳湖地域的文学特色、艺术成就及文学史地位。
从研究的意义来讲,一是搭建一个环鄱阳湖地域文学的展示平台。通过湖泊文化视野下环鄱阳湖地域作家群研究,似可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析出一缕溪流抑或几朵浪花,以之凸显环鄱阳湖作家群体及其文学生态的特殊魅力,给环鄱阳湖地域文学的传衍脉络一个清晰直观的全景式展示;二是探寻一种环鄱阳湖地域作家群的生态景观。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历代以来的鄱阳湖文学景观,大都被淹没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或可发现环鄱阳湖地域作家群的存在与传承,还鄱阳湖地域之文学史地位;三是传承一份湖泊文化的历史遗产。对湖泊文化视野下环鄱阳湖地域作家群研究,还是一种“保护性发掘”,历代遗留下来的环鄱阳湖文学景观及其湖泊文化,不应该在我们这一辈成为渐渐远去的风帆!
参考文献:
[1] 劳伦斯·布依尔,韦清琦.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J].文艺研究,2004,(1):64-70.
[2] 董晋.论鄱阳湖文学风格流派[J].江西社会科学, 2002,(3):33-38.
[3] 傅修延.生态文明与地域文化视阈中的鄱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 2008,(8):22-31.
[4] 夏汉宁.宋代江西文学家的地理分布[J].江西社会科学,2012,(1):14-22.
[5] 彭民权.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鄱阳湖文学研究[J].鄱阳湖学刊,2012,(2):56-63.
[6] 屈原.哀郢[A].金开诚.楚辞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7]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A].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8]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A].徐进.滕王阁诗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9] 孟浩然.全唐诗(卷159)[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0] 李白.下浔阳城汛彭蠡寄黄判官[A].全唐诗(卷180)[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1] 白居易.白居易诗集校注[M].谢思炜撰.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 苏轼.过都昌[A].苏轼诗集[M].王文诰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 黄庭坚.题落星寺四首[A].全宋诗(卷100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4] 朱熹.落星寺[A].全宋诗(卷238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5] 揭亻奚斯.小孤山次韵[A].揭亻奚斯全集[M].李梦生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6] 黄宗羲.小孤山[A].元明清诗词选[M].王英志校注.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
[17] 蒋士铨.湖上晚归[A].元明清诗词选[M].王英志校注.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
[18] 陈三立.夜发南昌月江舟行[A].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9]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南康府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印,2007.
[20]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M].北京:中华书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