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九芮
(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论音乐课程在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九芮
(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当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音乐类课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改进音乐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完善人格塑造,强化德育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音乐课程创新;大学生德育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艺术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各普通高校的高度重视,而大力开展艺术素质教育也是国家长期的教育发展战略。高校音乐类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功能,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音乐课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音乐具有的教育功能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通过音乐课程,可以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良好品质。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1997年11月《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的讲话》中提出要为500万大学生补课,用音乐提高和武装知识分子的整体素质,这在教育界和音乐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音乐课程,其目的是让高校重视大学生在欣赏和学习高雅艺术的同时提升对美的鉴别能力,从而自觉地抵制庸俗的“时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可以激发高校开展内容充实、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也可得到升华。
2.音乐课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众所周知,音乐可以促进人的左、右脑平衡发展。科学与音乐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两大基础要素。科学思维被认为是抽象思维,严谨、逻辑、合理;而音乐思维是形象思维的重要形式,它流动、变换、飘逸。音乐课程的优势在于通过音乐审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并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引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学生只有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以形成高素质、高质量的健全思想,这就是钱学森先生提到的“科艺相通”的道理。
实践证明,音乐类课程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音乐比其它事物所含的审美量更集中和饱满,其情感所赋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也远高于其它事物。审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体现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音乐拥有审美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两种功能,而缺乏这两种能力的人,很难完整地发挥其本质力量。爱因斯坦说:我的很多科学成就就是从音乐启发而得来的。音乐课程中的审美活动既形象直观又伴有愉悦感,对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记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作用。这种富有情感的认知,更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刺激大脑开启智慧之门,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心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如此,音乐类课程还能引导学生敏锐地发现事物的特征,树立开拓进取的精神,拥有科学思考的态度,促使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3.音乐类课程有助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品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主流健康音乐发展的进程中,不健康的音乐也趁虚而入,通俗音乐已经与年轻人密切关联,由于部分通俗音乐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在一定程度上过分的“歪曲”和“夸大”反映现实,过多的宣泄成人的悲观、失落的情感,无形中影响了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力。这种浅层的平面性文化极容易导致高校大学生丧失追求理想的信念和对人生的追求。
音乐类课程能够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音乐的本质和作用,抵制和打击不健康的“文化垃圾”侵蚀,学会用健康的音乐来塑造自己的灵魂。通过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便于了解优秀作品的背景和内涵,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良好的氛围中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从而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
4.音乐类课程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可以使人高尚起来”。音乐作为审美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净化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研究发现,当代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自我表达障碍和自我评价低下的心理弱点,而音乐类课程的愉悦性可以吸引那些社会性退缩的大学生参与到音乐的社会生活中去,改变其自我封闭状态,达到消除心理障碍、宣泄内在情绪、增进身心健康的育人目的。另外,音乐类课程淡化了校园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带来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给学生自我思考和自我选择的能力,成为大学生自我表达的媒介和丰富自我情感的途径,并从中获得表达和交流的经验,丰富和满足了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增强了学生情感交流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
5.音乐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19世纪美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说:音乐有一种形成性格的力量,应列入年轻人的教育之中。人的感性以抽象为特征,在音乐类课程的审美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不会像其他课程一样追求同一性和确定行,音乐的价值也正是培养和追求这种独特的同中求异的审美个性。
换言之,以音乐为载体的审美教育,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感受,可以逐渐形成鲜明的独特个性特征。音乐活动作为审美的过程,实现了对美的创造。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外部形象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的同时,学生的情感和情绪逐渐得到稳定,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营造出和谐健康的校园人际关系,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规定: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补充和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促进艺术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推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校园的广播、演出、展览、展示以及校园的整体设计应当有利于营造健康、高雅的学校文化艺术氛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中音乐类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课堂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科学合理的设置音乐类课程是搞好音乐教育的前提。转变传统教育的教学观念,开设音乐公共必修课和音乐公共选修课,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对全校学生进行课堂音乐教育的普及。
2.发挥音乐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教师作为学校育人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拓展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其文化素养非常重要。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开拓教学视野,探究音乐教育自身的规律,找寻音乐与其他艺术领域之间的联系,加强自我教育,为人师表,努力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3.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内、外音乐活动。以不同的形式举办校内、外的音乐活动,并形成制度化。例如:成立大学生艺术团、舞蹈队等艺术团体;举办不同规模的音乐艺术活动和文艺演出;开展校内、外音乐艺术比赛;请社会各界音乐名家到校园进行知识讲座等。这些活动营造出充满朝气的音乐艺术文化氛围,必能很好地丰富和活跃高校校园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要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音乐类课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营造和优化高校校园文化环境,高校要为学生搭建校园音乐文化平台,采取各种教育形式,开辟不同活动渠道,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条件。
(责任编辑:张希宇)
G641
A
2095—7416(2014)03—0101—02
2014-05-19
相九芮(1982-),女,山东临沂人,艺术教育硕士,山东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