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养

2014-04-10 18:11许韶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信念

许韶平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积极道德人格这一概念的产生,深受积极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从而使人们在充满各种挑战和压力的现实生活中,形成想法更乐观、行动更积极、体验更幸福的一系列优秀心理品质。它的影响已经在社会各领域中日益显现。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中,对构建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道德人格及其内涵

积极道德人格概念的产生既受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影响和启发,同时也是针对我国道德人格教育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创新理念。积极道德人格是人格主体在激发自身潜能,实践积极的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积极道德认知、积极道德情感、积极道德信念和积极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表现为人格主体积极主动追求社会主流道德原则规范所认定的各种善的品质。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积极道德人格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其积极性,即形成积极的道德认知,激发积极的道德情感,树立积极的道德信念,并养成积极的道德行为[1]。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的积极道德人格过程中,要致力于积极道德品质的培育,关注道德潜能的发展,并实施积极的教育方式。

2.积极道德人格的各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各要素之间互相协调作用。积极道德人格的形成要实现内在道德认知与外在道德行为的统一,用积极的道德认知来指导道德实践,通过自身坚定的道德信念来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积极道德行为。

3.培养积极道德人格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主体的积极人格和美德,是一种扬善为主、抑恶为辅的培养途径。其目的是使人格主体的道德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在形成积极道德人格的过程中逐渐克服不良道德品质。

二、当前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当代大学生,已经处于生理、心理机能的基本成熟期;知识上已进入较高层次;智力上有了更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形成了更明确的道德判断标准,产生了更强烈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已初步形成并逐步稳定。在充分肯定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中仍存在许多认识的误区,很多大学生仍处于“亚健康”道德状态,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2]。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随时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其道德认知不能很好地去指导道德行为,出现了两者脱节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认知,但是其在面对道德事件时却出现不能坚持与道德认知一致的行为,造成知行分裂的局面。如“尊老爱幼”这一中国传统美德,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中都认可,但据一项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表明,当被问到“有老人跌倒您会不会搀扶”时,只有13%的大学生回答“会”。这就说明大学生虽然有着明确的道德认知,却没有表现出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行为[3]。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还体现为道德行为的不稳定性。道德行为不稳定性主要是指当个体进行道德实践时,其道德行为不能根据自身的道德认知来进行,而是随情境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而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状态,产生“宽己严人”的现象。例如,当看到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时,大多数大学生会感到反感,但他们却不会主动去制止这些不道德的行为。

(二)道德情感冷漠

道德情感是个体在社会道德体验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绪,是对道德行为的一种内在体验,具有调节与评判道德行为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大多生活比较“安逸”,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往往缺乏道德判断力与自控力,很容易受到社会上负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道德情感上易出现冲动或冷漠。还有一些学生,个人主义严重,对同学缺乏包容与理解,缺乏相互的道德情感交流与沟通。

此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更是互联网的主力军,网上聊天、学习、游戏、购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网络密不可分,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却给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造成了不利影响。由于长期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游移,少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被扭曲,社会责任感被弱化,对于现实中的人和事采取完全漠视的态度。

(三)道德信念缺失

道德信念作为道德人格中较为内隐的一个方面,其实更具生命力,能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道德人格与道德价值,给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犹如人的灵魂一样左右人的道德人格,是积极道德人格中最重要的因素。但是,由于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信仰迷失”,再加上受到社会中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功利性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些大学生认为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信仰之类的词对他们来说遥不可及,取而代之的是享乐主义、游戏人生。在观察和考虑各种道德现象时,他们更愿意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过分关注和强调自我,忽视集体和社会需要,缺乏精神追求和应有的道德信念与理想。而人的信念如果出现了较大的偏差的话,就会对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势必会严重影响他们的道德人格的发展。

从这些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要靠外力的“胁迫”使大学生具有全面协调的道德人格是行不通的,必须从大学生的道德潜能出发,获得积极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其内在的积极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实现知、情、意、行的真正统一。

三、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养策略

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运用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取其精华,不仅有利于充分挖掘每个大学生潜在的积极道德品质,还可利用这些积极道德品质来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道德人格。这一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又庞大的工程,每个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都应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一)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

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承载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势必会引起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及道德问题。而积极心理学主要致力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美德和幸福感的研究,倡导研究人们原有的或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4]。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的这些理念渗透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采用学科渗透的课程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既可以帮助大学生优化道德素质,发掘内在的道德潜力,培养积极道德品质;又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理支持。

(二)营造积极育人环境,挖掘和塑造大学生的积极道德品质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只有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才能更好地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努力创造积极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交流与互助。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质与道德品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5]教师的积极道德品质会在学生的心理、行为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正确的道德观,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潜能,从而挖掘和塑造他们的积极道德品质。因此,学校应不断增强德育队伍的培训,将塑造教师积极的道德态度列入到教师资格水平的评审中,选拔培养具有积极道德态度与素质的教师,力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成才环境。

(三)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实现道德知识向积极道德认知的转化

知识是一种经验的固化,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外化产物,而认知则是将外部知识经过加工,获得认同并转化为自身知识的过程。大学生的道德知识主要是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人类文明的成果,而将这些知识真正转化为道德认知,就必须弱化道德教育概念的政治性,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和培养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积极道德品质。将道德教育的目的性与学生的道德需要相结合,使他们的积极道德认知真正成为其道德人格的一部分,从而实现道德知识向积极道德认知的转化。

(四)加强大学生的积极道德体验,坚定积极道德信念

大学生是处于社会实践中的人,其道德人格要通过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因此,我们应创造性地开发道德教育的新模式,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应多加入一些新颖的活动体验方式。其中,开展社会实践道德活动就是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三下乡”等活动。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不仅可以使他们体验奉献的快乐和满足,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这样就能逐步内化大学生的积极道德认知,滋养他们的积极道德情感,坚定他们的积极道德信念,最终使其养成与道德认知水平相统一的积极道德行为,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的效果。

(五)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意志教育,形成稳定的积极道德行为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作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它是构成个人道德品质的要素。道德意志能促使人们将自己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帮助人们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言行和情感,克服内外部的各种困难障碍,坚持自身认定的行为方式,形成行为习惯。道德人格最终体现在人的行为上,有了坚强的道德意志,便有利于保持其道德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意志教育,也是培养积极道德人格的关键内容之一。

大学生是当今时代道德的传承者,他们的道德素质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其积极道德人格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积极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其具有充实的道德认知,坚定的道德信念,并内化为自身积极道德人格的一部分,达到外在行为与内在认知的统一,最终使大学生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才。

[1]周利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的借鉴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张艳婷.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5 -137.

[3]张颖颖.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4]闫 杰.积极心理学对高校人格教育的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70-173.

[5]邓 绘.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效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信念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信念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乐于助人